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战略领导力研究视角探析及展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当今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愈加复杂多变,领导者战略思维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战略领导力作为企业在动荡变化的环境中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受到学术界和实践界的广泛关注。鉴于此,通过对战略领导力相关文献的梳理和总结,分别对高阶梯队视角、任务活动视角、整合研究视角进行系统地总结和对比,并指出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最后对战略领导力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旨在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和指导。
  关键词:战略领导力;组织环境;领导者;研究视角
  一、 引言
   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和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给当今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基于这一现实背景,战略领导力引起了学术界和实践界的广泛关注,并被证实是企业在复杂环境中保持竞争优势的来源,对组织绩效、组织创新和组织文化等具有重要影响。通过对战略领导力理论的不断探索,国内外学者已经取得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但采取的研究角度不同。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得出现有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高阶梯队视角、任务活动视角以及整合研究视角。在分析了各研究视角的理论成果和局限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对战略领导力未来研究的建议和展望。
   二、 研究视角总结
   战略领导力理论与先前的传统领导理论具有显著差别。传统领导理论从微观视角出发,主要关注组织内部的管理事务,并强调领导与下属的关系。而战略领导力则聚焦于宏观战略视角,强调战略领导者要时刻洞察组织外部的环境变化,站在组织层面制定战略,为组织未来发展指明方向,并引领组织变革。通过对前期研究的回顾,本文总结:高阶梯队视角探讨了对组织负责的高层领导者如何基于对环境的感知做出战略决策进而影响组织结果,即环境—领导特征—结果;任务活动视角回答了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战略领导者应该肩负哪些任务活动,从而保证组织结果的实现,即环境—任务活动—结果;整合研究视角则基于输入—过程—输出的系统观探究战略领导者如何将组织的各要素整合成一个有机的系统,同时对其他单维的研究视角进行整合重组。通过分析各研究视角的研究层次、理论依据、基础假设和研究重点,对现有战略领导力的研究视角进行总结和对比。
   1. 高阶梯队视角。高阶梯队视角最早是由一些行政管理学家以行为决策理论为基础提出的,强调决策依赖于人,以“有限理性”为前提——决策过程受到决策者自身的知觉、知识、价值观的影响。相比一般管理者,高层管理者能够对组织的决策和绩效产生至关重要的影響,因此高阶梯队视角将研究目标从一般管理者转向高层管理者,从个体、团队层面探究领导者的认知、价值观等特征与组织决策及战略选择之间的关系。战略领导力的研究对象是对整个组织负责任的管理者(CEO,高管团队或董事会)。Hambrick(1989)认为战略领导力意味着高层领导者管理整个企业,负责实质的战略决策。战略领导者肩负的任务与中层运营管理者的任务截然不同,战略领导者必须同时兼顾组织和外部环境,实现对组织整体的把控。总体而言,高阶梯队视角的战略领导力研究聚焦于对组织负全责的高管们,关注战略领导者的特征,他们做了什么,以及如何做的,最重要的是如何影响组织的结果。
   早期的高阶梯队理论主要关注“领导特征—结果”两者之间的关系,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高层管理者基于个人对外部环境的个性化认知进行战略选择;二是高层管理者的行为决策与其自身的经历、价值观、个性特征息息相关。Hambrick和Mason(1984)认为,高阶领导的个体经验、价值观、认知方式和个性特征影响他们对环境的评估,最终会对企业的战略选择和决策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在某种程度上企业组织成为高层管理者的反映。由于领导者的心理特性较为主观,不易测量,加之高层管理者的心理特性数据获取难度较大,高阶梯队理论的学者常把高层领导者的年龄、工作年限、教育、职务背景等人口统计学变量作为心理特性的替代,进而研究其对组织结果的影响。
   随后Hambrick(2007)对高阶梯队理论进行了自我完善,提出了影响领导者特征与组织战略和绩效之间关系的两个调节变量——管理自主权和领导者工作要求。当高层管理者具有较高的管理自主性,领导特征能够更好地预测组织结果;当工作要求较高、任务棘手时,高层领导者更倾向于依据以往经验作出决策,此时个体的背景特征和个性特点更能影响战略的选择。两者的提出补充了“环境—领导特征”之间的关系,阐明不同环境特征对领导特征的要求不同,进而对战略选择和领导者行为产生影响,即“环境—领导特征—结果”,试图将个体微观层面和组织宏观层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此外,高阶梯队理论的研究对象从高层领导者个体向高管团队及董事会扩展,探究高管团队等与组织绩效之间关系,而且认为高管团队的特征更能反映组织的结果。
   综上所述,高阶梯队理论产生于领导力受到质疑而制度和环境决定论占主导的特定背景下,通过采用人口背景特征代替高层领导的认知、价值观等心理特性,证实了高层领导对组织的战略选择和组织绩效具有显著影响,解除了当时学术界对领导力的质疑。然而其将易观察、获取的人口统计学变量代替高层领导心理特性的研究方法却饱受诟病。首先以人口背景特征作为潜在心理构念的替代变量是对领导者特征的一种间接衡量,理论构念的效度会有所降低,例如,用领导者的教育水平来衡量认知能力,用任职年限来度量高层领导对风险的态度。虽然采用人口背景变量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研究数据的获取,但却有损研究的准确性和严谨性。其次,代理变量与组织结果之间的关系可能存在其他的替代解释,不能完全反映高层领导者的认知、价值观与组织结果的关系。除了采用替代变量的研究方法不够严谨外,高阶梯队理论还存在两个黑箱问题亟待解决:一方面,它只强调了高层领导者基于对外部环境的认知开展行动,却没能揭示内部的心理机制。另一方面,它只研究了高层领导的人口背景特征对组织结果的影响,并没有明确揭示其中的机理,存在“人口学背景黑箱”。
   2. 任务活动视角。任务活动视角的学者基于资源基础观理论,探究在环境快速变化的情境下,战略领导者应该肩负哪些任务,通过何种任务活动有效地管理组织内部资源,从而帮助企业获得长期竞争优势。资源基础观理论强调组织内部存在的有价值且独特的资源是组织竞争优势的来源,而且资源本身的不可模仿性,可以确保竞争优势的持续性。Hitt和Ireland(2002)提出战略领导力的本质就是管理组织的人力和社会资本,通过开发和探索组织的资源为企业创造长期的竞争优势。因此,基于任务活动视角的学者们主要围绕组织资源的获取和管理,从组织宏观层面提出战略领导者应对环境变化所要承担的一系列任务活动。    任务活动视角的战略领导力研究主要关注在动态变化的环境中,战略领导者站在组织战略角度所应承担的任务活动以及这些任务活动的开展对组织结果产生的影响,即环境-任务活动-结果。Ireland和Hitt(1999)将战略领导力定义为一种用来预测、想象、维持弹性、进行战略性思考,和他人一起发动为企业创造可行未来的组织变革的能力。Elenkov等(2005)同样从任务活动的角度出发,将战略领导力视为高层领导者为组织的未来设立愿景,并通过沟通传递给下属,激励员工努力实现愿景,并致力于与同行和下属进行战略支持性交换的过程。
   学者们提出了一系列对维持组织竞争优势至关重要的任务活动,例如,Ireland和Hitt(1999)认为有效的战略领导力包括6个方面,即决定战略方向、探索和维持核心竞争力、发展人力资本、维持有效的组织文化、强调伦理实践、平衡组织控制。相应的,Hinterhuber和Fridrich(2002)认为战略领导力的任务涉及为组织成员设立愿景,塑造组织内兼具智慧、勇气和冒险精神的榜样,为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这三个方面。同时,Abell(2006)指出战略领导力包括六项首要的任务活动,即在平衡长短期目标的基础上制定战略,在制定战略之前要明确组织的愿景和使命,实现市场机会、领导目标及组织资源的匹配,兼顾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从整个业务系统视角重新审视竞争,从单一产品和细分市场层面制定战略。中国科学院领导力课题组(2009)则基于麦肯锡公司的7S模型提出战略领导者的任务包括构建组织愿景、提出战略目标并结构化地分配资源、指明保证战略实施的路径、平衡关键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促进组织可持续发展。
   虽然任务活动视角的学者们提出了一系列对组织至关重要的任务活动,但是不同学者提出的任务活动之间却又存在很大差异,很难进行相互验证。因此,迄今为止管理学界尚未对动态环境下战略领导者所应肩负的任务活动达成统一共识。另外,学者们提出的任务活动尚且属于一种规范认知,只回答了应该是什么,却没有回答如何去做,缺乏明确的实施路径,不利于指导组织实践。虽然诸如探索组织核心竞争力,发展人力、社会资本等任务活动对组织维持竞争优势来说至关重要,但是如何将其具体落实到管理实践中对于企业来说更具有现实意义。其次,该研究视角的任务活动是基于对组织普遍适用的假设提出的,缺乏对具体實施情境的考量,例如,对于那些不具备相应的战略资源要素的新创企业来说,其任务活动的落实存在很多困难和挑战。除此之外,任务活动视角在强调外部环境对领导者任务活动的要求的同时却忽略了领导者自身能力、个性特征的差异。领导者个体的差异对于任务活动的最终结果具有重要影响,即使战略领导者明确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才能应对环境变化和竞争,但是受领导者自身特征的影响,这些任务活动能否被有效地贯彻实施以及最终的结果如何都还处于未知状态。
   3. 整合研究视角。整合研究视角基于组织的系统观和复杂性理论,从多角度、多层次对战略领导力进行研究。企业组织是一个动态变化的有机系统,其顺利运行依赖于输入‘过程’输出等一系列流程,如何将组织的各要素整合成一个有机的系统是战略领导者的首要责任。Sosik, Jung和Berson(2005)将战略领导力视为一系列流程,领导者通过有效地整合人员、技术、工作流程和商业机会,为股东、社会和员工创造经济、社会和智力价值。与其他研究视角只关注个别要素之间的关系并从各自角度分别展开论述不同,整合研究视角系统性地将战略领导力的各要素整合在一起,从组织层面考察各要素的综合效应,实现微观层面与宏观层面的统一。
   基于整合研究视角的学者们通过将前期单维视角的战略领导力研究整合起来,形成了系统性的理论框架。Sosik等(2005)认为战略领导力是由一系列流程组成,输入涉及高层领导者、员工、技术和信息、财务资源等;过程即识别和利用趋势、关注核心信息和战略、选择和培育符合战略的人员等;输出包括杰出的财务绩效、顾客满意度、持续的流程/人员改进等。Gupta(2012)提出了战略领导力五维模型,即运用输入-流程-结果系统地做好战略计划,面向过去、现在、未来进行序列规划,因自主权不同而采取相应的执行模式,将战略领导者、组织、环境相匹配取得盈利结果,追求企业家精神实现可持续发展。Crossan等(2008)则提出卓越领导力包括领导者自我认知和自我提高的自我领导力,影响领导与下属之间人际关系的他人领导力以及实现战略、组织、环境相统一的组织领导力。此外,整合研究视角强调从其他领导理论和研究中汲取营养,进而补充和完善战略领导力的研究。例如,Boal和Hooijberg(2000)认为新的领导力研究成果如魅力型领导、愿景性领导,与战略领导力的本质(创造和维持吸收能力、适应能力和管理智慧)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
   虽然整合研究视角在借助其他领导理论和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为战略领导力研究构建了系统的框架模型,但是却还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将其他领导力理论引入战略领导力的研究框架中会导致战略领导力的外延不断向外扩张,其特有内涵反而愈加不清晰。随着外延的扩充,战略领导力与其他领导理论的界限逐渐模糊,进而会逐渐失去其本身的独特性以及存在的价值。其次,前期学者基于不同视角对战略领导力的内涵给出特定的诠释,研究重点各不相同,但是整合研究视角试图将所有研究角度都整合在一个框架中,会不可避免地忽略各研究视角在理论依据、基础假设等各方面的差异性。最后,整合研究视角提出的系统的框架较为概括并涉及多个层次,在开展实证研究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 研究述评及未来研究展望
   1. 清晰战略领导力的概念内涵。由于研究视角不同,现有学者们对战略领导力内涵的理解存在较大差异。这些分歧直接影响到对战略领导力效能的评价以及战略领导力构念的测量,不利于战略领导力理论的深入发展。基于不同的内涵界定,现有实证研究采用各不相同的战略领导力度量形式,得出的研究结论也层次各异,而且由于各自的度量标准不同,各研究结论之间很难进行相互验证。因此,未来研究学者需要对战略领导力的概念进行明确的界定,进一步厘清战略领导力的内涵,尤其需要强调战略领导力把组织视为一个整体,从组织层面进行系统性思考,关注外部环境变化,使其与其他领导理论区别开来。    2. 探索战略领导力的开发和培养。当前,管理学者们较多关注战略领导力对组织结果的影响,然而很少有研究探讨战略领导力的前因变量。作为能够帮助企业在动态变化的环境和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领导方式,了解战略领导力的形成要因和培养途径对于管理学界和实践领域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未来研究学者应该从战略领导力的形成过程入手,厘清影响战略领导力形成的关键要素,提出战略领导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促进战略领导力在企业实践中效用的发挥,实现战略领导力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3. 挖掘跨层次、多主体的研究视角。现有研究大多基于单层次、单个体对战略领导力进行研究,比如企业CEO、高管团队、董事会,然而各主体在组织中存在紧密的联系,但当前学者对它们如何嵌入组织情境中、相互影响以及演化知之甚少,Simsek等(2018)认为各主体的相互作用将会是未来战略领导力研究的前沿。同时战略领导研究层次可以划分为个体层、团队层、组织层。相对于单层次研究,跨层次研究更加全面地揭示战略领导力由高到低的影响路径和传导机制,补充现有研究领域的空缺。因此,未来研究学者应当采用跨层次、多主体的研究视角探究各主体如何相互影响,以及组织层的战略领导力如何自上而下地对团队、个体层的变量产生影响。
  参考文献:
  [1] Abell D F.The Future of Strategy Is Lead- ership[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06,59(3):310-314.
  [2] Boal K B, Hooijberg R.Strategic Leadership Research:Moving on[J].Leadership Quarterly, 2000,11(4):515-550.
  [3] Crossan M, Vera D,Nanjad L.Transcendent Leadership:Strategic Leadership in Dynamic Environments[J].The Leadership Quarterly, 2008,19(5):569-581.
  [4] Elenkov D S,Judge W, Wright P.Strategic Leadership and Executive Innovation Influe- nce:An International Multi-Cluster Compa- rative Study[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 rnal,2005,26(7):665-682.
  [5] Gupta V.The Oxford Handbook of Leadership[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2.
  [6] Hambrick D C, Mason P A.Upper Echelons: The Organization as a Reflection of Its Top Manager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4,9(2):193-206.
  [7] Hambrick D C.Putting Top Managers Back in the Strategy Picture[J].Strategic Manage- ment Journal,1989,10(5):5-15.
  [8] Hinterhuber H H, Friedrich S A.The Techno- logy Dimension of Strategic Leadership: The Leadership Challenge for Production Economis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02,(77):191-203.
  [9] 中國科学院领导力课题组.战略领导力模式研究[J].领导科学,2009,(2):4-7.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变革环境下中国企业领导行为研究”(项目号:71432005)。
  作者简介:董梅(1991-),女,汉族,安徽省阜阳市人,上海交通大学安泰与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领导力。
  收稿日期:2019-06-0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0301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