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企业投融资管理风险及应对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资本市场的日趋活跃,使得投融资渠道逐步拓宽,同时企业面临的投融资风险不容忽视。本文通过对实务中遇到的某些案例进行分析,归纳了投融资风险的类型,并提出了应对措施。
  关键词 投融资管理 风险 应对
  随着经济改革尤其是金融市场改革的不断推进,资本市场变得日趋活跃,投融资活动成为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企业作为一个生产经营主体,从投入到产出,每一步都离不开投融资活动。同时,随着企业的发展,出于各种经营目的,集团化、规模化发展成为多数企业的选择,在不断扩张和发展壮大的过程中,股权投资成为其不二选择。
  但是无数企业投资失败的案例证明:不管是生产要素的投资还是股权投资,都会面临极大的风险,而且投资风险与融资风险紧密相关。如何识别风险、规避风险,并在承受风险的同时,实现投资收益的最大化,是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由此出发进行阐述。
  一、投融资管理的主要风险
  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投融资活动的风险略有差异,经过对实务中接触案例的分析,投融资管理主要风险有:
  (一)到期无法偿付风险
  出于某些特殊目的需要,为争取贷款而盲目扩张,投资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导致融资到期无法偿付。投融资活动在经济活动中是紧密相关的,通常来说企业先有投资需求,再为满足这种需求去融资。但也有例外,由于企业处于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尤其是一些市场化程度不高的民营企业,其独立性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生产经营活动并非全部由自己决定,当地政府和主管部门可能出于地方经济发展或地方保护的需要,或者出于实现业绩的需要,对企业的投融资管理活动加以干涉。
  例如,某企业坐落于某镇政府驻地,在2011年之前,以生产面食为主业,积累了近千万的资金,在当地属于纳税大户。2011年,当地政府为了解决百姓的供暖问题,多次与其协商,承诺低息贷款等优惠政策,由该企业成立供热公司,承担政府和社会职能。2012年供热公司成立,2014年11月建成投产。2016年,由于产业政策调整,企业被迫关闭,尽管已通过土地、环评、安评、取水、排污等有关部门验收,手续齐全,但不符合当时产业政策,项目被迫搁浅,2.6亿元的基建投资无法收回,最终造成损失,由此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整个企业集团被迫破产重整,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二)尽职调查不到位风险
  对目标企业尽职调查不到位,未经专业人员进行审计和资产评估,先行支付绝大部分收购款,后期发现与预期相去甚远,进退两难。此类问题在某些大型国企普遍存在。企业为了实现投资收益最大化,成立专门的投资子公司或其他投资平台,主要用来收购一些与企业主营业务有上下游关系的小型民营企业,如小的房地产公司、小的电力企业等,投资目的主要是收购其中的某项或部分资产,用于拉长自身产业链。
  依托于大型国企,投资公司通常有充裕的资金用于收购,每年拟收购企业动辄几十家。由于被收购企业规模相对较小,投资公司的尽职调查流程简单,通常由该公司相关人员进行实地查看,主要是从基建、技术、经营方面对收购进行可行性分析,与被收购方管理层进行沟通,经过两三轮的磋商后,就收购价款达成一致意见。然后再聘请中介机构进行形式上的审计和资产评估。由于投资公司自己团队主要的核心层为技术人员,考虑问题的角度以技术为主,对被收购标的资产真实性、收购的经济性、收购事项的法律风险等关注较少,往往在中介机构进入后,才发现标的资产存在一系列的权利及价值瑕疵,最终造成国有资产不同程度的流失,对企业自身的经营和整体效益造成严重的影响。
  (三)战略规划不足风险
  企业往往缺乏系统的投融资战略,无效投资拖垮融资规划,导致债务违约,正常经营出现问题,最终发生风险。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融资方式的不断丰富,拓宽了企业的融资渠道,尤其是一些本来有核心产业、竞争力较强的地方支柱企业,靠自身的信用募集到充裕的资金后,在未进行充分的可行性研究的前提下,盲目扩大生产规模,导致产能过剩,债券到期后不能兑付,最终靠民间高利借贷维持日常经营活动,造成极坏的社会影响。
  (四)项目管控能力不足风险
  对投资项目缺乏持续跟踪和有效监控,导致投资形成的资产管理混乱,丢失或浪费严重。这种现象主要存在于某些大型公共设施类投资中,此类建设项目支出的资金主要来自政府拨款,资金相对充裕,而且建设周期长、地域跨度大。如果缺乏对建设期间财务及形成资产的记录、管理工作,很容易造成项目投资支出的管理混乱,导致投资项目财务分析缺乏应有的依据,大大增加了投资风险。
  二、风险应对措施
  投资和融资活动是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融资是为了保证投资活动的顺利实施,投资是融资活动效益的保障。二者互相成就,同时又互相制约。企业要发展,要做大做强做优,就必然会面临投融资风险,如何规避这些风险是企业必须正视的课题。笔者认为首先应做好以下主要工作:
  (一)投融资战略与企业长期发展战略规划有机统一,让有限的融资发挥出最大效益
  首先,投资项目应与主业密切相关。因为经营主业是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随着市场的日益精细化,企业产品大而全的模式逐渐被淘汰。企业能够在某一细分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已经不易,过多的分散投资,不能发挥集中优势资源发展主业,可能造成之前的经营优势不断弱化,竞争力逐渐化为乌有,得不偿失。即使是集团化发展,也应该选择向主业的上下游延伸,不断拉长产业链条,实现规模效益,而不是投资于毫不相干的某些新兴产业,造成人力资源和资金的大量浪费。
  其次,投资的规模与期限,应该与融资期限相匹配,切记投融资期限错配。随着金融机构信贷政策的逐渐收紧,大量企业尤其是一些民营企业,由于信用以及抵押资产品质、规模等的影响,获取中长期贷款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发行债券或资产证券化等融资渠道也相对较窄,导致企业偿付资金的压力不断加大,企业在投资规划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如何保证偿付债务的现金流来源。在规划建设长期的投资项目之前,更应该保证有充分的融资渠道。
  另外,投融资战略规划必须保证独立性,尽量避免受非经营性因素的影响。
  (二)充分重视投资项目的尽职调查与可行性分析,保证投资效益
  企业要高度重视财务尽职调查的作用,企业为进行投资而成立的投资子公司,应配备必要的专业人士对投资项目的经济可行性及收购资产的价值、权利真实性等进行详细调研和分析。全面了解投资项目的有关情况,谨慎选择投资方案,筛选出项目存在的潜在风险,并判断风险的性质、影响程度及后果,提出可行的方案或措施,从而保护企业自身利益。
  企业在进行重大项目投资前,很有必要聘请专业中介机构进行尽职调查、审计和资产评估等工作。投融资经验丰富的专业中介机构由于见多识广,对投融资风险的了解要更加全面,对国家政策的把握会更到位。企业根据中介机构的工作成果,分析投资项目的可行性,避免走弯路,甚至走错路,导致不必要的损失发生,甚至导致企业无法经营,最终破产或被收购。
  (三)配备专门人员对投资项目进行跟踪管理,尤其重视对投资项目会计系统的管理
  通過对投资项目进行跟踪管理,保证投资支出业务与财务同步,随时监督投资的效果,及时调整不合理支出;并对投资过程中形成的资产进行详细备查登记,以防止资产丢失,保证投资项目的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的需要。
  综上所述,在金融市场逐步开放的大环境下,如何做好投融资管理,有效规避投融资风险,实现投资最小化、收益最大化的目标,是每个企业面临的现实问题。每个企业遇到的问题有差异,希望以上分析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作者单位为新联谊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作者简介:刘洪和,高级会计师,新联谊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执行总裁。]
  参考文献
  [1] 马红,候贵生,王元月.产融结合与我国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基于上市公司经验数据的实证研究[J].南开经济评论,2018(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0322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