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相对业绩评价的影响因素和经济后果文献综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李宛姗

  【摘要】业绩评价对于管理层的考核和激励至关重要。如何设计管理层的业绩评价机制一直以来被广泛研究。相对业绩评价因其能够从绩效评价中消除外部环境的波动这一优点被企业引入,而因可比公司或“同行”的选择标准难以统一而饱受争议。本文通过对相对业绩评价主要文献进行梳理,研究了相对业绩评价的影响因素和经济后果。
  【关键词】相对业绩评价;影响因素;经济后果;薪酬合同
  【中图分类号】272.92
  一、引言
  将公司的業绩与之前会计期间的业绩或之前的股票价格进行比较是有意义的,但远远不够(Carmichael,1983)。 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也会影响企业的业绩(Holmstrom,1982)。
  Holmstrom(1982)首次提出“相对绩效评价”这一概念,将报告公司与同行公司联系起来进行评价。通过比较报告公司的业绩与同行公司的业绩,可以减少行业因素和宏观经济因素对于管理者薪酬合同的影响。
  使用从1974年至1986年,来自1 049家公司的1 668位首席执行官的数据,Gibbons和Murphy(1990)证明,CEO的薪酬与他所领导的公司业绩显著正相关,但与行业其他公司的绩效显著负相关。
  Crawford(1999)使用1976~1988年商业银行首席执行官的数据,发现商业银行存在相对业绩评价。他发现CEO薪酬的所有组成部分(包括CEO基本工资,CEO奖金和股权激励)与报告公司自身绩效呈正相关,与同行公司(市场同行和行业同行)的表现呈负相关。他发现行业同行比市场同行更重要,并且在银行业放松管制后相对业绩评价的使用增加。 Carter等(2009)记录了相对业绩评价在股权、期权中的使用。许多其他学者也得出相同的结论,即相对绩效评价广泛存在(John,2008; Gong等,2015; Albuquerque,2014; Faulkender等,2010; Bizjak等,2011)。
  然而,并非所有企业都使用了相对业绩评价。通过研究3个行业中的39家公司,Rick等人(1986)发现,只有当使用传统的基于会计的绩效指标(ROA),而不是基于市场的绩效指标(RET)衡量管理者的绩效时,相对绩效评价才会存在。利用1999~2009年上海和深圳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Chen等人(2012)得出的结论是中国上市公司不存在相对绩效评价,所有权结构在中国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周宏和张巍(2010)利用综合绩效指数计算相对业绩评价,考察了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相对业绩评价。他们发现,当报告公司选择与自己同一地区的公司作为同行公司时,企业使用相对业绩评价作为考核标准,但当报告公司选择与自己相同规模的公司作为同行公司时,则不存在相对业绩评价。
  Albuquerque(2014)认为,前人在研究中并未考虑企业选取可比公司方法的不同可能是造成一些研究无法观测到相对业绩评价的重要原因。她指出,企业在选择行业内的同行时,可能考虑了公司的规模。通过应用她选择可比公司的方法,她发现当管理者的绩效是由企业的股票收益来衡量时,存在相对绩效评价;当管理者的绩效是由企业的会计利润来衡量时,不存在相对绩效评价。
  二、企业是否使用相对业绩评价的影响因素
  根据标准普尔1 500家公司首次按照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2006年高管薪酬披露规则进行的披露,Gong等(2015)发现成本和收益是决定是否使用相对业绩评价的关键影响因素。具体而言,那些暴露于较高的共同风险、在较不集中的行业中运营、增长机会较少以及雇佣较少富裕的CEO的公司更有可能使用相对业绩评价。
  持同样的观点,Albuquerque(2014)发现,期权增长较快(公司在更不稳定的环境中运营)的公司实施相对绩效评价的可能性较小,因为更不容易找到拥有类似的风险敞口的可比公司。
  Chen等人(2012)也认为基于成本和收益的考虑对于选择是否使用相对业绩评价很重要。他们指出,相对业绩评价的成本效益分析至关重要,并且在中国,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呈现巨大差异。国有企业的监管会增加相对业绩评价的实施成本,而国有企业的各种形式的激励措施将降低相对业绩评价的效益。
  Aggarwal和Samwick(1999)发现,当行业竞争激烈时,管理层薪酬与本公司的业绩相关性降低、与竞争对手相关性增加。这表明企业倾向于更多地使用相对业绩评价。当行业内竞争差异化程度较大时,相对业绩评价的使用减少。
  Carter等(2009)指出,受外部监管较多的公司倾向于使用相对业绩评价。此外,公司倾向于在特定股权计划中使用相对业绩评价,而不是所有计划。因此,共同风险并不是使用相对业绩评价的影响因素。
  三、企业如何使用相对业绩评价的影响因素
  在激励机制的设计中,企业可以根据不同的考虑选择同行群体。同行群体的选择在不同的公司中差异很大。
  根据锦标赛理论(Lazear等,1981),基于不平等竞争会降低效率的考虑,企业应该选择与自己相似的同行企业。
  Hvide(2002)使用数学模型证明锦标赛理论在制定管理者薪酬合同中非常有用。约翰等人(2008)发现公司倾向于选择同一行业的公司,在大多数情况下,企业所选择的公司的规模和范围与自己相似,这与锦标赛理论一致。但是,有些企业倾向于选择规模较大的公司和CEO薪酬较高的公司作为同行公司。
  Albuquerque(2014)认为相对业绩评价的主要作用是消除风险,因此应当选择有相似风险敞口的公司作为可比公司。
  然而,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管理者有动机(Bebchuk和Fried,2003)不按照传统方法(锦标赛理论)选择可比公司。与此同时,他们享有的权力使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同行(Gibbons和Murphy,1990)。因此,管理者在选择同行的时候,有可能是基于寻租或是自我保护的考虑。   Faulkender等人(2010)发现管理者并没有足够的诚信去选择类似公司中的同行作为同行群体,而是基于更复杂的甚至是自私的考虑。他指出,选择可比公司的过程并不公开透明,管理者并不会仅仅基于规模和行业考虑。他认为管理者倾向于选择有利于自己的可比公司。选择那些付给管理者高薪酬的可比公司可以使自己也能够通过相对业绩评价获得高薪酬。然而,约翰等人(2008)发现没有证据表明可比公司的选择与公司治理因素密切相关。
  Bizjak等人(2011)指出,可比公司的使用會影响薪酬水平,基于这种考虑,管理者有可能通过操纵可比公司的选择来获得更多薪酬。通过选择高薪酬的可比公司作为同行,报告公司的管理者可以获得更好的报酬。
  Albuquerque(2012)提出了另一种解释,解释了为什么管理者倾向于选择薪酬高于他们的同行。Albuquerque(2012)认为,如果这种选择反映了管理者对自己未被观察到的能力和才能的信心,那么管理者更有可能选择收入较高的同行,而不是因为利己因素选择高薪同行。
  Gong等(2015)发现可比公司的选择取决于报告公司的表现。表现良好的公司倾向于基于有效契约理论选择同行,而表现不佳的公司倾向于根据寻租考虑选择同行公司。
  四、相对业绩评价的经济后果
  以往研究主要集中在相对业绩评价的原因和影响因素上,尽管一些学者(Faulkender等,2010; Bizjak等,2011)指出相对绩效评价选择可比公司的过程中存在偏差,很少有研究证明这一偏差如何影响企业的绩效,即相对绩效评价的经济结果。
  Francis等(2016)注意到,同行群体的选择反过来会影响企业的绩效。通过使用2006~2010年标准普尔1500家公司的薪酬和奖金同行数据,Francis等(2016)发现同行公司的选择会影响报告公司的股价。通过选择高质量的同行,报告公司可以有更好的表现。
  继Francis等人(2016)之后,Paul等人(2017)发现可比公司的选择可以影响企业的绩效。选择较差公司作为可比公司的公司相对于选择合适可比公司的公司而言表现要差14%。
  Ma等人(2016)提供的证据也表明,同行的选择可以影响公司的股票收益。Aggarwal和Samwick(1999)认为相对业绩评价降低了股东的回报。
  使用来自标准普尔1500指数的608家公司的样本,Cadman和Carter(2013)发现,如果同行公司有机会主义行为,那么CEO薪酬与同行的选择密切相关。 Bizjak等(2016)认为,可比公司的选择会影响预期的相对业绩评价支出,进一步影响管理者薪酬。
  Gibbons和Murphy(1990)提出相对业绩评价的使用会影响CEO的离职率。如果首席执行官的表现比同龄人差,那么他们离职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Bizjak等人(2008)认为,相对业绩评价是绩效评价的必要过程,可以帮助保留人力资本。
  Yoon(2012)证明使用相对业绩评价会影响公司的自愿披露。他认为相对业绩评价的使用有助于管理者适当隐瞒信息,而不会过早地向行业竞争对手提供太多信息,因此相对业绩评价有助于企业形成自己的自愿披露策略。
  五、结论与启示
  本文探究了相对业绩评价的影响因素和经济后果。相对绩效评价可以减少不可控因素对于管理者薪酬的影响,从而使企业更好地评价管理者的绩效。作为一种“外部评价方式”(Murphy,1998),相对绩效评价可用于消除外部环境变化对管理者绩效的影响,并有利于激发管理者的竞争动机(Lazear等,1981)。
  主要参考文献:
  [1]Aggarwal,R.K.,& Samwick,A.A.(1999).Executive compensation,strategic competition,and relativ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theory and evidence. The Journal of Finance,54(6),1999-2043.
  [2]Albuquerque,A.M.(2014).Do growth-option firms use less relativ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89(1),págs.27-60.
  [3]Albuquerque,A.M.,De Franco,G.,& Verdi,R.S.(2012). Peer choice in ceo compensation.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4]Antle,R.,& Smith,A..(1986).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relativ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corporate executives.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24(1),1-39.
  [5]Bebchuk,L.A.,& Fried,J.M..(2003).Executive compensation as an agency problem.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17(3),71-92.
  [6]Bizjak,J.M.,Kalpathy,S.L.,Li,Z.F.,& Young,B..(2016).The role of peer firm selection in explicit relative performance awards.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7]Bizjak,J.M,Lemmon,M.,& Naveen,L..(2008).Does the use of peer groups contribute to higher pay and less efficient compensation .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90(2),152-168.
  [8]Bizjak,J.M,Lemmon,M.,& Nguyen,T..(2011).Are all ceos above average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compensation peer groups and pay design.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99(3),538-555.
  [9]Cadman,B.,& Carter,M.E..(2014).Compensation peer groups and their relation with ceo pay.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26(1).
  [10]Carmichael,H.L..(1983).The agent-agents problem: payment by relative output. 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 1(1),16.
  [11]Carter,M.E.,Ittner,C.D.,& Zechman,S.L.C..(2009).Explicit relativ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 performance-vested equity grants. Review of Accounting Studies,14(2-3),269-306.
  [12]Chen,D.,Liang,S.,& Zhu,P..(2012).Relativ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nd executive compensation: evidence from chinese listed companies. China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5(2),127-144.
  [13]Faulkender,M.W.,& Yang,J..(2010).Inside the black box: the role and composition of compensation peer groups.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96(2),257-270.
  [14]Francis,B.,Hasan,I.,Mani,S.,& Ye,P.(2016). Relative peer quality and firm performanc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22(1),196-219.
  [15]Gibbons,R.,& Murphy,K.J..(1990).Relativ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for chief executive officers. ILR Review, 43(3),30-51.
  [16]Gong,G.,Li,L.Y.,& Shin,J.Y..(2015).Relativ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nd related peer groups in executive compensation contracts.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86(3),1007-1043.
  [17]Hans K.Hvide.(2002).Tournament rewards and risk taking. 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 20(4),877-898.
  [18]Holmstr m,B.(1982).Moral hazard in teams. 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13(2),324-340.
  [19]Ma,P.,Shin,J.E.,& Wang,C.C.Y..(2016). Relative performance benchmarks: do boards follow the informativeness principle .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20]Ma,P.,Shin,J.E.,& Wang,C.Y..(2017).Relative performance benchmarks: do boards get it right .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21]Yoon,D.H.(2012).Relativ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nd corporate discretionary disclosure.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22]周宏,張巍.中国上市公司经理人薪酬的比较效应——基于相对业绩评价的实证研究.会计研究.2010(7),50-5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0446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