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民办院校校企合作模式问题及策略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高校作为社会的人才培养中心,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愉出平台。近年来,高校的工作重点是如何培养企业需求型人才,实现人才与企业的无缝对接;而企业的工作重点,则是如何让高校人才迅速融入企业环境,承接企业重要工作。在这种大环境下,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方式迅速发展,成为许多高校的培养新模式,但在实际运作中,校企合作模式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本文以漳州科技职业学院为例,探讨了学校校企合作期间存在的若干问题,并提出了建ix,性意见,旨在提高学校的校企合作成效,助力学校发展。
  关键词:高校;校企合作;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随着企业数量的增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如今信息高度透明,多数企业无法复制旧方法,依靠信息差获取利润,这也意味着信息不对称的时代已经过去。企业的生存之本和竞争力,己由原先“信息差价型”变为现代“人才支撑型”和“创新、创造型”,因此,各个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才之间的竞争。
  而高校作为企业人才输送的重要平台,近年来企业和学校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很多企业都主动联系高校,开展大量的沟通协作工作,比如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设适应行业的课程体系,共同致力于学生创业、就业等等。不少企业借助这种渠道,为自己注入了新鲜而又富有活力的血液,提升了公司的人才储备质量,也大大提高了运作效率;而反观学校层面,大量优秀人才得以合理安排,每年的毕业生就业问题得到大幅改善,学校课程更趋人性化,更加符合行业产业的需求,同时利于高校的可持續发展。
  1 校企合作现状
  漳州科技职业学院是典型的沿海地区民办大学,学校生源规模超6000人次,学校始终致力于提升地方经济发展,是重要的人才培养和输送中心。近年来,学校每年为社会输送大批优质人才,就业率持平甚至超过了同类高职院校。毕业的人才大部分分布于漳州、厦门、泉州等地,真正做到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获得社会的一致好评。
  近年来,学校之所以能达成如此高的就业率,得益于学校采取的“校企合作”模式,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同时,这种新模式也使得人才培养更趋于专业化。
  目前,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方式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深度合作。即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定和开设课程,共同建设实训实习基地,并协助或安排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深度合作方式一般表现为“订单式”培养。在每年的招生计划中,学校专设企业订单班,以满足校企双方需求。深度合作协议范围内,双方责任和义务都较为系统和详细,校企双方需要在合作期间遵循合同的规定,履行相关责任和义务,双方存在互相制约的考核要求。第二类是浅层合作。浅层合作形式重心在于学生就业,企业不负责课程、人才培养等具体事宜,双方的精力主要集中在毕业生的输出工作。
  2 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学校与企业加强合作并取得阶段性的成果,体现在双方共建实训基地,保障毕业生就业等方面,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产教融合的发展。教学的目的是为社会生产提供相应的人才需求,而社会生产反过来又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及方向,两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因此,校企双方有机融合的工作任重道远。纵观近年来学校与企业的合作过程,虽取得阶段性成果,但仍暴露了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校企双方沟通脱节
  企业与高校签订合作协议初期,双方都需经过一段时间的深入了解,此后方能共同探讨合作方向和规划,最终双方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是否合作及合作模式。而目前学校出现的情况是学校与企业双方前期沟通较充分,频率较高,双方信息传递不会出现滞后的现象。但在合作协议签订后期,双方沟通的频率减少,联系不紧密,具体表现为企业只召开学期初的宣讲会,而中间教学过程参与较少,也不能及时了解和跟进学校教学进度,双方沟通严重匮乏。
  这种沟通脱节的现象给双方都造成负面影响。对企业而言,企业无法掌握“订单班”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心理动态,也无法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不利于后期企业课程的介入。对学校而言,学校无法了解企业动态,无法向学生展示企业优势,不利于培养学生对“订单班”的兴趣及忠诚度,同时也不利于招生工作开展。
  以上是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的现状。而浅层合作模式则暴露更多的缺点,毕竟双方重心都在毕业生输出方面,因此企业无法参与日常教学和管理活动,校方也无法获取企业的发展动态,因此这种合作模式收效甚微。
  2.2 共建课程理实不一
  尽管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协议内容,共同参与签署协议过程,但就协议内容而言,很多内容和规范都属于未实施范畴,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就暴露出了理实不相匹配的情况,例如理论知识偏多实操偏少[1];学校课程偏多企业课程融入太少;课程难度偏大学生不容易吸收等实际问题。而以上提及的问题又容易被校企双方忽视,因此发挥不出校企合作的优势。
  2.3 合同履行不到位
  在校企合作前期,双方共同拟定的合同通常阐述详细。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明确区分双方的责任和义务,也能够避免双方在今后合作中产生不必要的摩擦,出发点固然是好。但是在合作期间,双方由于事务繁杂、联系不紧密等原因,使得协议中某些责任和要求无法按照合同规定的时间段履行到位。比如,相关理事会没成立,相关网络平台没健全,相关实训条件未完备等等,这不仅影响了教学进度,同时使得“订单班”课程没办法发挥出优势。
  2.4 校企合作优势不明显
  多数学生在入学之初,都认真考量了订单班的必要性,认为订单班能够提供更加丰富的课程体系和内容,能够获得更多的实践经历,在多方位考量后,学生和家长都愿意多缴费加入订单班。但入学之后,“订单班”出现了企业元素融入不足,理论偏多实践偏少,企业专业课程介入不及时等问题,这使得学生体会不到“订单班”的优势,容易让他们产生“钱没花在刀刃上”的错觉[2]。   3 针对校企合作问题的解决方案
  校企合作是一种学校和企业双方互赢的合作方式,且这种合作方式是近几年才兴起,尚处于探索阶段,暴露一些问题也是合情合理。不过方法总比问题多,因此,针对开展校企合作出现的问题,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 成立理事会
  针对出现校企沟通脱节的情况。可在双方建立合作关系之后,由校企负责人牵头成立“校企合作理事会”[3]。理事会成员由校企双方共同派代表组成,建议每方代表在3人或以上,其中保证双方领导各1个代表,平时事务沟通人员也各1个代表。
  通过这样的分工,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双方信息及时传递,同时在很多关键时点协助领导者迅速做出决策。与此同时,校企双方应规定每学期召开多次研讨会,比如设在期初、期中和期末三个时间段,做到经常互通,及时了解双方发展动态。
  3.2 召开座谈会
  针对校企共建课程存在理实不一的情况,建议在双方合作期間,召开学生、校方、企业方的三方座谈会,了解学生的上课需求以及授课的吸收情况,同时及时调整课程设置方案和计划,重点考量企业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并做合理调整[4]。例如,学校针对“布塔订单班”多次召开了三方会议,最终结合学生代表的反馈,经过研究探讨,将原本第三学期的企业实践课穿插到了每学年中,目前已经实行了第一学年的规划,学生反馈优良。
  3.3 专人负责跟踪合同
  针对合同内容履行不到位的现象,双方在签订协议之后,应将重点转移到合同中未完成的事项,安排并制定相应的执行计划并落实到负责人。同时,在期初、期中、期末三个时间段的研讨会上,分别反馈己完成情况和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如若合同中存在实际工作中不好开展的事项,则在双方讨论过后,考虑增补相应补充协议,让合同执行更顺畅。
  3.4 着力凸显“订单班”优势
  在校企合作初期,企业应充分了解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努力避免开设相近或同类课程,做到“订单班”课程与普通专业课的差异化,让学生感觉多缴费的利好之处[5]。同时,“订单班”的课程应更多融入企业元素,合理扩大企业专业实训课的比重,并合理安排授课时间,尽量避免企业专业实训课集中在大三一整学年,减少学生学习压力[6]。建议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范围内,让学生每年都能接触企业课程,感受企业文化,逐步将企业思维渗透至学生。
  4 总结
  尽管学校开展校企合作以来出现了若干问题,但是总体执行效果良好,目前学校己与多家企业开展了深度合作,并且各项工作正在有序开展。目前,学校校企合作正朝着既定的目标发展,相信未来能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就业条件,能给学校带来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淑杰,安鲁明.校企共建课程的教学新模式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8(40):37-38.
  [2]熊英.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实证研究——以珊珊便利创业伙伴订单班为例[J].劳动保障世界,2018(30):79,81.
  [3]程嘉辉.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有效沟通障碍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8(08);42-45.
  [4]邓盈.基于校企共建模式下的建筑智能化工程造价课程改革[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8(10):55-5b.
  [5]罗良勇.精准就业与订单班培养模式相结合的探索与研究——以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机电与汽车学院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8(05):239-240.
  [6]刘妍.高职院校专业素质拓展课程的校企合作共建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31(20):39-4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0576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