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近年来我国债券违约的风险特征及原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刘冉

  摘要:自2014年以来,我国债券市场“零违约”的神话被打破,债券市场的违约事件频频发生,违约数量逐年攀升,资金规模不断扩大,2018年债券的违约数量与资金规模更是高涨,其数量及规模均在2017年的3倍以上。本文将就近年来债券市场违约的风险特征进行整理并就其原因进行分析。
  关键词:债券 债券违约 风险特征
  2014年,“11日超日债”打破了我国债券市场30年无违约的神话,“债券违约”一度成为人们的热议话题。根据Wind数据显示,2014年,债券违约数量为6只,金额为13.4亿元,截至2018年12月,债券市场的违约总数达到了283只,违约总金额约为1907亿元。其中,2018年债券违约的数量为124只,金额为1205.6亿元,数量和金额均在2017年的2.5倍左右,达到了历史高峰。根据企业预警通数据显示,2019年年初到5月,债券的违约数量超过50只,违约金额已超300亿元。这些数据表明,债券市场的违约已渐趋常态化。
  一、债券市场违约的风险特征
  (一)债券类型分布
  按照违约债券的类型分布,近年来违约债券大部分为私募债券,私募债违约债券的数量高达132只,违约金额高达524.69亿元,占违约金额的26.17%。短期融资券的违约债券数量虽然只有58只,但是违约金额达482.91亿元,占总金额的24.09%。私募债主要由中国境内通过非公开的方式进行发行和转让,这些中小微型企业信用等级不高,发行的私募债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在宏观经济不稳,公司内在治理结构不完善的情况下,违约风险更高。并且,在我国,私募债和短期融资券的在总的发行数量及资金规模中都占有较高的份额。
  (二)债券期限分布
  从违约债券的期限来看,主要以中长期为主,尤其3年期的违约数量和金额均为最高,违约数量为112只,违约金额则达到804.3亿元,其次为5年期债券,违约数量及金额分别为62只,753.3亿元,而一年以内短期债券虽数量仅28只,但违约金额达到257.6亿元,平均单只的违约金额较高,总的来说,违约债券的的期限主要分布在中长期债券中。
  (三)债券行业分布
  从违约债券行业分布来看,债券的违约从数量上看,以机械设备最高,违约家数为15家企业,金额为132.65亿元;化工行业次之,14家违约企业,但违约金额高达370.26亿元;商业贸易的数量和金额分别为13家,174.08亿元;另外,采掘行业的违约家数虽仅6家,但其金额达到235.41亿元。违约债券涉及的行业广泛,目前,除前述内容提到的外,建筑、纺织、计算机、钢铁、公共事业、房地产、电气设备等二十多个行业均有违约迹象。债券违约的风险正从产业链的上游逐步向中下游转移,范围在不断扩大。
  (四)债券区域分布
  从违约债券的地区分布来看,以华东区域为主,违约的发行主体有32家,违约金额达711.77亿元,其中,以江苏、浙江、上海等地的违约状况尤为突出,江苏、浙江的违约主体数较多,分别为9、7家,违约金额分别为63.63、113.24亿元,上海的违约主体虽不及江浙,为4家,但违约金额达到364.4亿元。这些地区民营企业较多,且以制造业、商业贸易等行业为代表,企业本身抗风险能力就较为薄弱,加上民间借贷与企业之间的互保时有发生,都会对债券的偿还造成不利的影响。华北地区有19家违约主体,违约金额为523.33亿元,其中,北京的违约主体为13家,金额为297.56亿元。另外东北地区的违约主体虽仅9家,但违约金额达到257.25亿元。近年来,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缓慢,加之国有企业的历史包袱沉重,都进一步加大债券的违约风险。
  (五)债券发行主体分布
  从违约债券的发行主体来看,目前的违约事件仍然主要集中于民营企业,违约债券数量高达118家,违约的金额达1360.68亿元,占总金额的67.01%。民营企业的公司治理体系大多并不规范,且融资渠道受到一定的限制,面对市场波动,更易发生财务风险,企业间的互保,也使得风险更易在其中传播,此外,国有企业不再受刚性兑付的保护,债券违约频频发生,地方性国有企业发行的债券违约较中央债券更为严重。以东北特钢为例,从2016年3月开始,一年內就发生10只债券违约,违约金额达71.7亿元。
  二、债券违约的原因分析
  一家债券发行主体发生违约,绝不是因为某一单一因素导致,而是受到多方面原因共同
  导致。总的来说,可以分为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体系因素两部分来探究。
  (一)外部因素分析
  1.刚性兑付被打破、政府不再“兜底”。在2014年以前,我过债券市场不曾出现过违约现象,看似安全的债券市场实际隐藏很多弊端。在之前,很多企业的债券发行以国家信用为担保,市场上所发行的债券几乎没有违约风险,这些债券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无风险债券。不同企业发行债券的利率有高低之分,在同等期限的情况下,利率高的债券更易获得投资者的青睐,社会上的闲置资金流向的不一定是优质企业,从而出现资金错配。由此,债券市场的优化资源配置作用就不能很好的发挥出来。直至“11超日债”违约的发生,政府的刚性兑付被打破,每年的债券违约数量由开始的几只变为后来的几十只再到几百只,债券违约逐步成为债券市场的常态。实际上,资本市场本身存在着各种风险会导致债券的违约,加上实体经济的低迷,债券发生违约是正常现象。
  2.债券市场法律体系不健全、监管制度不完善。健康健全的法律法规是保障市场良好运行的基础,当前我国债券市场缺乏统一协调的法律体系。《证券法》作为我国债券市场的基本法,尽管自立法以来经过多次修改,但关于债券的部分的法律规定却几乎没有变动,对于不断发展的债券市场显然已经不再适用。另外,由于我国债券市场存在多个监管体系,相关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更新换代快,达不到很好的普及效果。并且不同的监管体系会出台不同的法律文件,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偏差,不利于债券市场的统一管理。
  3.宏观经济承压大,市场避险情绪高涨。2018年是债券市场违约事件集中爆发的一年,债券违约数量达124只,违约金额为1205.6亿元,数量和金额都达到了空前的规模。2018年经济的经济发展缓慢,金融监管趋严,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企业生产经营产生的不利影响也会加大经济下行的压力。在这种市场环境下,尽管央行施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多次降准且降准力度较大,但效果传导到市场的效果并不显著。市场的资金集中在商业银行,银行对于企业的放贷依然谨慎,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受阻,融资成本增加,从而加大企业的财务压力,企业的经营成本和经营风险增加,加大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信用违约的可能性。
  (二)内部因素分析
  债券违约的发生,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企业自身。当前,我国企业之间存在互保现象,以华东地区的企业较为显著。企业间的互保会扩大债券违约风险的范围,当其中一个企业发生财务危机,与之互保的企业也会产生连锁效应,增加财务风险。另外,我国民营企业的公司治理水平普遍不高。这其中包括企业管理者缺乏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思想,企业的财务管理不规范,管理者缺乏风险防范意识,并且企业出现高比例的股权质押、违约担保等现象都会增加债券的违约风险。民营企业也因自身的管理问题而导致信誉不佳,企业形象不好等问题。而有相当比例的国有企业也存在经营管理不善、效益不佳,企业历史包袱沉重等现象,均可成为企业债务违约的原因。
  三、总结与建议
  当前我国债券市场的违约已日趋常态,债券违约的发生集中在私募债、民营企业债券、机械设备、化工等行业。资本市场本身就存在各种风险,违约事件的发生实属正常现象,我们应理性对待。一方面,企业面对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应做好风险防范措施,提高市场经济及政府政策的敏感性,优化企业自身的治理结构,建立风险管理机制,并做好相关信息披露。另一方面,应积极构建适用于债券市场的统一协调的法律法规,政府应统一监管的标准和力度,提高监管效率。对于消费者来说,应提高对债券市场的谨慎性,关注投资企业的债券评级、公司治理和财务情况,理性投资。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0813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