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高校科研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对于高校科技创新是非常重要的构成因素,同时对于我国构建和发展科技创新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高校科研管理体制机制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对机制改革创新进行了研究,提出完善科研管理工作职能架构、构建重大项目的预先研究机制、合理确定创新型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推进创新型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和信息化管理的建立思路,希望能够为高校科研体制机制创新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科研管理;职能架构;体制机制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把创新作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从更加突出基础研究、战略支撑、战略科技力量、企业主体和成果转化、创新环境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等六个方面明确了科技创新的主要任务,指明了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路线图”。而科研管理工作在高校科技创新发展中,发挥着枢纽和重要的驱动作用,对高校“双一流建设”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现时期我国正处在经济增长的转折阶段,在此情况下,需要及时转变以往粗放管理方式,向创新方向靠拢,使经济社会能够获得健康长远的发展。党的十九大把促进科技创新,构建创新型国家定为我国发展过程中的重大战略目标。伴随创新发展战略的全面开展,我国各地均把科技创新工作当作核心竞争力将其提到战略的层面当中,不断出台和设计新的措施和政策,以此创造更高的发展战略。
  1高校科研管理体制机制现状分析
  1.1管理理念不合理
  新时期高校科学研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但是科研管理水平还不高,管理机制还存在很多问题,管理理念还不尽科学合理。一是考核指标往往只看重项目数量和项目经费,科研成果只看论文及专利的数量,而忽略了论文的引用率、转载率,成果的利用率及转化效益等等;二是科研管理涉及大量具体事务性工作,如起草发放申报指南、审核申报材料、统计项目数据及项目的跟踪管理等等,长此以往,极有可能产生机械式管理思维,不但会让工作缺少积极性,严重的还可能对自身职业有所怠慢,不利于科研管理队伍的发展;三是科研人员缺乏市场意识,没有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出发,研究的成果为社会经济服务成效不明显。
  1.2体制机制不顺畅
  完善高校科研管理体制是构建高校科研秩序、提升科研效率、调动科研团队积极有效运行的重要手段。现时期,我国部分高校实施的是院校二级管理。从运行的情况来分析,所产生的效果并不理想。学院没有专职的科研管理人员,很多科研秘书均是担任多个职务,工作量非常大,专业化管理水平较薄弱。因此,在科研项目的监督与指导上并未发挥作用,工作的内容基本都是程序性的发布申报指南,接收材料及签字盖章等形式管理,与科研人员的交流比较欠缺,并未进行统筹规划,对于科研人员所申报的科研项目并不熟悉。从学校方面来说,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重成果、轻转化;重学历、轻能力”等观念,导致在一定程度上人才流失、科研成果不适应社会发展,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但会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还严重地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1.3评价机制不科学
  目前,我国高校的科研评价机制存在诸多问题:一是评价体系不合理。通常科研评价都是由本校,或者是区域内同行专家所构成的评审组织,来对科研项目与科技成果进行具体评价,并未通过国内或是国际上的专家来实施深层全方位的评价;二是对于评价的分类不合理。利用同种评价标准来对不同类的科技活动进行评价是不科学的,并且也与科学技术发展规律不相符,如此便不能精准客观地呈现各评价对象的具体状况;同时,仅重视科研成效的短期形式与数量评价,却对科研活动自身价值不做任何评价,在不同程度上促使科研人员只注重数量名利而忽视科研水准等等一些歪风邪气及短期性行为,长期如此,会让科技创新流于形式,而缺少应有的活力及积极性。
  1.4激励機制不公平
  为了激发高校教师对科研工作的热情,提高科研能力和质量,我国很多高校均为此发布了一系列激励性政策。从论文发表、科研项目的立项、专利的批复、科研成果的获奖及科技服务等各方面给予相应的奖励,如此能够很大程度生促进高校科研业务水平的不断发展。然而这些激励机制却存在很多问题,重点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存在不同程度的只重数量而轻质量的情况,重视科研成果数量与形式,对科研成果质量与实用性有所忽视,最终造成科研成果不具备实用性不能被使用;二是激励机制偏重于对科研成果的直接完成人进行奖励,却对科研成果研究团队所付出的贡献有所忽视,这对团队的协作性非常不利;三是科研奖励只注重项目立项,忽略了项目的中期检查及验收结题,致使项目中后期管理出现偏差;四是激励性政策尽管所关联的范围非常大,但在不同程度上却有诸多问题存在。如果相关条款仅单一形式化地呈现奖励标准与要求,势必会造成科研活动的相关激励政策会在某种程度上产生失真或是单一性的情况。在此情况下,一定会对科研活动的相关激励机制其公平、公正性产生影响。
  2高校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研究
  2.1建立创新型科研管理体制
  科研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属于系统性工程。只有创新科研管理理念,才能够满足社会发展需要。针对当前高校科研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需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改变科研管理机构的工作职能,加强二级学院的管理职能,促进学院实施自主管理。构建以学院为主的科研管理部门,跨专业与跨学科的实施科研管理及服务工作,真正履行学院管理和监管职能;二是构建重大项目的预先研究机制,由高校中的学术管理部门及科研部门来组织实施,研究国家与区域的需求、科技政策与发展战略,确定科技创新方向与重要领域;三是对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对策进行完善,对科研项目的整个过程、各环节目标的考核与预警需加强管理,除此之外,还需对结余资金的具体使用加强管理,以此提升科研经费的使用价值;四是科研管理实现信息化。构建高校科研项目与经济、科技成果、科研平台、人才队伍与产品转化等资源信息管理的平台,强化科技信息库和国家的科技政策、资源与计划的合理统筹,由此为决策及管理奠定基础;五是强化科研队伍管理。利用科技培训及自主性学习,提升科研管理团队战略研究能力、项目设计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强化科研管理团队整体服务理念与敬业意识,不断创新管理,提升管理效果与能力。   2.2完善创新型人才激励机制
  如何完善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大体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一是实施人才的灵活性管理机制,汇聚优良创新人才队伍,改变以往薪酬机制,由此设计多元化绩效工资模式,强化绩效工资比重,使薪酬标准分为不同等级来调动科研人员的创造力和积极性;二是构建科学性的职称评价体系,将学术水平当作判定依据,注重科研成果转化的高效应用,突破学术的短期性行为。对于科研人才职称上的评定,需在确保原有论文发表量及学历的前提下,合理引入科技成果的具体应用成效等,同时不断弱化普通论文及著作在职称评定中的比重,调整科研成果应用成效的比重,对于具有突出性贡献的科研人才,制定合理的晋升机制,不断激发科研人才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三是将个人评价和团队评价相结合,对个人和团队的科研成果进行分类考核,有助于科研团队的发展;四是构建开放、公平性的科研机制。将高校核心竞争力当作科研导向,不断鼓励科研人员实施系统性、长远性、战略性科学研究。对科研管理系统进行不断完善,提升科研评价成效,对评价信息随时公开,保证科研评价公平透明性。对于评价专家的选择需谨慎严格,降低行政与私人感情的影响,构建以校内和校外专家为主、以创新服务和质量为重点的评价机制。
  2.3提升创新型科研评价机制
  给科研松绑,是尊重科研规律的必然要求。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是高校科研管理的重要手段。首先需构建校内校外相结合的评价体系,由此充分展现学术在评价导向与诚信评价的具体作用,强化高校科研评价及监管的职能,提升科研管理部门的统筹协调能力。构建由院校科研评管体系,强化多元、开放的各大专家资源库建设与共享。构建校内外评价及定性定量评价相结合形式的评价体系,健全评价内容,同时兼具科研信誉度、科研成果的质量、学术的影响度、科研成果的转化情况、人才的培养及對学校与社会的价值。针对不同类的科研活动,实施分类式评价,由此推动基础研究、技术推广与应用研究的共同统一发展。
  2.4推进创新型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一是建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培养专业的技术成果转移队伍。二是对科研成果转化和收益分配的相关制度进行不断完善,构建科研人员奖励分配形式,构建公正合理科学性的利益分配机制。三是加强与企业沟通,开通科研成果的市场渠道,促进科研中介实现企业式运作,促进科技服务地方经济的深度融合,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3结束语
  总体来说,为了有效落实和贯彻党的有关推进科技领域创新要求,构建健全、以信任为基础的科研管理机制,结合能放尽放的原则授予科技人员人财物的自主分配权利,由此降低高校科研人才压力,促进其发挥自身创新能力,充分调动高校科技人员主动性,激励科技人员克服科研困难、发扬敬业精神、踏实研究,大力度提高创新能力与关键技术攻坚能力,产出高水准的科技成果,不断壮大我国发展动能,使我国经济实现高质发展,由此为我国能够早日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奠定科技基础和人才基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0959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