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物联网与审计费用:基于审计风险的视角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物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自动化的物物互联提高了企业的经营效率,也对审计环境产生深远影响。文章利用2009—2016年间上市公司与物联网相关的公告,构建物联网实施指标,实证检验物联网与审计费用的关系。研究发现,物联网的应用能够降低公司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进而显著降低审计费用。进一步研究发现,审计对象是否应用了物联网仅对非四大、非行业专长事务所的审计收费有显著负效应。此外,物联网的应用降低了盈余管理行为带来的审计风险和审计成本,进而降低了审计费用。研究首次实证检验以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如何影响审计收费,为中国积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财务领域的应用提供了经验证据。
   【关键词】 物联网; 信息技术; 审计费用; 审计风险
  【中图分类号】 F239.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20)10-0120-08
  一、引言
  信息技术对审计风险、审计费用具有重要影响。一方面,信息系统的复杂性、信息技术环境下内部控制存在的固有缺陷,以及会计或审计人员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不足,可能引发新的审计风险,进而导致会计师事务所收取更高的审计费用;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可以提高企业经营效率降低经营过程中的固有风险,在提高内部控制效率降低控制风险的同时也降低了审计费用。正因如此现有文献并没有一致结论。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度集成与综合运用,可通过无线网络技术(如射频识别RDFI,移动网络等)实现功能独立的物体之间的互联互通,极大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②。相对于早期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较为成熟,集成化水平与自动化程度更高,操作难度大大降低,更好地抑制了由于信息技术本身以及操作人员主观因素所引发的风险。同时由于物联网通过物物互通,显著提高了企业管理效率与内部控制质量,从而改善了企业整体风险环境。对于注册会计师而言,物联网可能意味着审计风险的降低,进而产生审计费用降低的效果。
   本文参照Morris[ 1 ]的做法,利用Python爬虫技术获取2009—2016年间上市公司全部公告③中与物联网相关的部分,并构建多时点DID模型探究物联网的应用对审计费用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应用物联网的上市公司审计费用显著低于其他上市公司。物联网对审计费用的降低效应主要体现在存货水平较低、资产减值水平较低、内部控制指数相对较高和未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样本企业中,且其系数更具经济意义上的显著性。说明物联网通过降低公司的固有风险与控制风险显著降低了审计费用。进一步研究发现:审计对象是否应用了物联网仅对非四大、非行业专长事务所的审计收费有显著负效应。此外,物联网的应用降低了盈余管理行为带来的审计风险和审计成本,即便在盈余管理水平较高的情况下,依然可以起到降低审计费用的效果。本文研究结论不仅说明物联网的应用能够降低审计风险,进而降低审计费用,而且表明物联网的应用所带来的审计成本下降,大于审计师面对新技术需要追加的“学习成本”。
   本文可能的贡献在于:首次实证检验以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对审计风险和审计费用的影响,揭示了信息技术在财务、会计以及审计等领域的应用可能产生的经济后果,丰富了相关领域文献并提供了经验证据。在中国大力发展物联网、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应用,实现“弯道超车”的关键时期,本文的研究结论为当前的战略实施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二、文献综述与假设提出
   (一)文献综述
   早期研究表明,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定价决策时更注重固有风险而非控制风险[ 2 ]。但美国萨班斯(SOX)法案颁布后,注册会计师对控制风险更加敏感,会计师事务所对内部控制水平较低的公司执行了更多审计程序,收取了更高的风险溢价[ 3 ]。这暗示SOX法案后,内部控制质量的普遍提高降低了控制风险,进而降低了审计费用。
   信息技术对审计风险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世界主要审计准则均要求注册会计师充分了解与评估被审计单位的信息系统。国际信息系统审计协会(ISACA)制定了《信息及相关技术控制目标》(COBIT5),给出了较完善的识别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控制风险的指引框架,但审计准则制定者与监管层更关注信息技术引发的新增风险[ 4 ]。事实上信息技术对审计风险的作用具有两面性。
   一方面,信息技术可以增加审计风险进而提高审计费用。信息系统的复杂性会增加审计工作难度进而导致更高的风险溢价;对信息系统的过度依赖,会增加企业错报风险[ 5 ];会计或审计人员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不足,会增加财务报告流程和审计方面的风险[ 6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内部控制存在固有缺陷,可能降低企业的信息质量、信息治理水平以及管理层预测的准确性[ 7 ];大数据环境下,信息过载、信息相关性、识别模式和信息模糊性是审计师面临的主要挑战,信息技术可能引发新的审计风险,进而导致会計师事务所收取更高的审计费用[ 8 ]。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可以降低审计风险和审计成本进而降低审计费用。信息技术对企业的直接效应主要体现在可以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增强企业对资源的有效调度,从而降低经营过程中的固有风险;信息技术对企业的间接效应主要体现在可以降低企业重大错报风险,提高内部控制效率,改善内部控制过程的信息传递,从而降低经营过程中的控制风险[ 9 ];信息技术可以为注册会计师提供更多的数据来源和分析手段,会计师事务所的信息化建设会显著提高审计效率[ 10 ],从而可以在更少实施审计程序、付出更低成本的情况下获得同样水平的合理保证。因此信息技术可以降低固有风险与控制风险进而降低审计费用。
   理论上,信息技术带来的收益(经营、管理环节的风险降低等)大于其产生的风险(由于技术风险导致的相关内部控制缺陷)时,更可能降低审计费用,反之亦然。但总体上仍缺乏充分可靠的实证证据。部分学者采用调查问卷、第三方机构排名数据衡量信息技术,但这些数据的主观性较强;或采用公告中对ERP的描述、信息技术设备数量、内部控制中对信息系统的描述衡量信息技术水平,避免了指标构建上的主观性,但不足以充分反映技术应用深度。本文选取的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度集成与综合运用,代表着信息技术水平具有一定的深度与广度,能够更好地抑制信息技术的固有缺陷与风险,因而更有利于观察信息技术水平对审计风险和审计收费的影响。    (二)假设提出
   和一般信息技术一样,物联网的固有缺陷、自身复杂程度以及操作人员的不当理解与操作,会引发新的技术风险,注册会计师因为新技术的应用,需要付出更多努力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物联网系统,进而可能增加审计收费。
   物联网的基本思想是利用无线网络技术实现功能独立的物体之间的互联互通。相对于早期信息技术,其技术成熟度较高,自身固有缺陷更少,集成化水平与自动化程度更高,操作难度大大降低,这无疑有助于抑制由于信息技术自身问题以及操作人员主观原因所引发的技术风险。同时,通过自动化互联和分析,物联网的应用将提高企业经营效率与内部控制效率,降低企业的固有风险与控制风险,进而降低审计风险,起到降低审计费用的效果。依据Dehning and Richardson[ 11 ]提出的分析框架,物联网对审计费用也应具有直接与间接效应。
   从信息技术的直接效应来看,物联网可以提高企业营运效率,降低企业固有风险,进而降低审计费用。在工业4.0革命、智能制造的环境下,物联网作为一项基础性的支持技术,是企业保持活力和竞争优势的重要支撑,其对商业流程的再造会显著提高企业管理效率以及库存流转效率,同时增强企业对重要资产的管控[ 12 ],从而有助于降低企业的固有风险水平。对于注册会计师而言,固有风险越低,审计成本越低,因此审计收费越低。
   从信息技术的间接效应来看,物联网可以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水平与信息使用效率,降低企业检查风险,进而降低审计费用。物联网可以扩大信息监控的覆盖范围,提高信息的收集频度,并且这些信息的获取与流转将更少涉及人工处理过程,降低错误率。信息数量与质量以及信息流转效率的提高,有助于提高内部控制有效性。物联网有助于加强对供应链上各节点的风险控制,并提供更多的分析性方法帮助提升企业整体的组织与营运能力[ 13 ]。这些变化有助于企业提升内部控制水平,为审计师进行职业判断提供更加完备的依据,改善审计的风险环境,降低审计风险。对于注册会计师而言,检查风险越低,审计成本越低,审计收费越低。
   基于此提出本文基本研究假设:相较于未应用物联网的公司,应用物联网的公司审计费用更低。
  
  三、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本文利用Python3从巨潮资讯网下载27 667份包含“物联网”关键词的上市公司公告,并人工识别出增发、配股、并购、购买资产、研发、设立并购基金或产业基金、政府补助、战略合作协议、变更经营范围等公告类型。由于提供物联网相关设备、技术及软件的企业并不一定运用物联网和受其影响,为避免可能存在的计量偏误,本文剔除了经营范围中出现“物联网”字样的公司样本。由于2009年首次出现包含“物联网”关键词的上市公司公告,因此最终得到2009—2016年间360家上市公司的678个物联网相关公告事件,对应2 092个处理组样本,并将首次发布上述类别公告的时间定义为公司应用物联网技术的第一年。为了进行样本匹配,本文以2009—2016年间非金融行业上市公司为初始样本,剔除ST企业、资产负债率不在[0,1]范围内的经营异常企业,最终得到16 359个“公司—年”对照组样本。并采用最近邻1:1无放回方式对实验组样本进行PSM匹配,最终得到4 184个匹配后的“公司—年”样本。为消除异常值的影响,本文对所有连续型变量进行了1%Winsorize处理。
   (二)模型设计与变量定义
   为了验证本文的基本假设,参考现有文献的方法,构建模型(1)检验物联网实施对审计费用的影响。
  LnFeei,t(abLnFeei,t)=?茁0+?茁1IoTi,t+
  ?茁∑Xi,t+?着 (1)
  其中,被解释变量LnFee取审计费用的自然对数。同时为了增强本文结论的稳健性,参考Blankley等[ 14 ]的做法,构建审计费用影响模型并估计残差定义超额审计费用abLnfee。IoT衡量公司是否应用了物联网,样本属于实验组且当年为物联网公告事件日之后,IoT取值为1,否则取0。IoT的回归系数反映了实验组相对于控制组在物联网实施后审计费用的变化水平。
   参考以往关于审计收费的研究,本文对以下变量进行了控制(X):公司规模(SIZE)、总资产报酬率(ROA)、资产负债率(LEV)、销售收入增长率(GROWTH)、企业价值(TobinQ)、公司盈亏情况(LOSS)、企业性质(STATE)、是否四大会计师事务所(BIG4)、审计意见(OPIN)、是否更換会计师事务所(CHANGE)。并对行业和年度进行了控制。具体变量定义如表1所示。
   (三)描述性统计分析
   表2列示了物联网公告的分布状况。从Panel A的年度分布来看物联网公告数量逐年递增,说明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开始实施物联网。从Panel B的公告类型来看:52.95%的上市公司因物联网获得政府补助,说明这些公司已开始应用物联网,可依据工信部《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获得政府补助;19.62%的上市公司签订了物联网发展战略协议,说明这些公司通过共建共享方式应用物联网;其余公司通过自行融资、投资(含并购)方式获取物联网关键资产和技术。此外,本文还对行业分布进行了统计,发现应用物联网的上市公司主要分布于制造业(62.54%)、信息技术行业(24.93%)和零售业(4.13%),这与中国重点发展“工业物联网”“新零售”等领域相吻合,由于篇幅限制,在此不予列示。
   表3列示了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数据显示:IoT均值为0.06,说明只有6%的上市公司已经或即将应用物联网,物联网发展潜力巨大,这也说明本文应采取PSM+DID设计解决由于实验组较少带来的样本选择偏误问题。审计费用LnFee的均值与中位数接近,标准差不大,数据分布较合理。    四、实证结果
  (一)基本分析
   表4列示了物联网与审计费用关系的回归结果。列(1)与列(3)中传统DID的回归结果显示物联网实施与审计费用或超额审计费用均在1%水平上显著负相关。列(2)与列(4)PSM+DID的回归结果显示物联网实施与审计费用或超额审计费用在5%水平上显著负相关。这些结果说明物联网应用降低了审计费用,从而验证了本文的基本假设。
   (二)稳健性检验
   首先,为检验样本分布是否符合平行趋势假设,同时为了消除反向因果关系的可能影响,本文采用多时点动态DID分析模型,观察物联网实施前后一定窗口期内审计费用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物联网应用当年及以前年度实验组与控制组的审计费用无明显差异,但在物联网应用后的第一年、第二年以及第三年,实验组与控制组的审计费用呈现出显著差异,且系数逐年增大,即应用了物联网的公司审计费用显著低于未应用物联网的公司,从而说明物联网应用确实降低了审计费用。
   其次,为消除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并消除物联网应用自选择而导致的计量偏误,本文执行了两种形式的安慰剂检验。笔者假设物联网应用公告时间提前了两年或错配物联网公告时间,结果均不显著,表明审计费用的降低确实与物联网的应用有关。
   最后,考虑到实施物联网行为本身也可能带来额外的审计风险,以及物联网2011年才被写入“十二五规划”,会对本文结论产生影响,因此将样本中公告当年的样本以及2009年、2010年宣布实施物联网的样本进行删除,结果依然显著,且回归系数与显著性均有所提高。为了进一步消除企业规模的影响,将以总资产规模化后审计费用的平方根作为被解释变量,结果同样显著。由于篇幅限制,稳健性检验结果予以省略。
   五、物联网降低审计费用的路径研究
  (一)物联网应用的直接效应——降低固有风险
   既有研究表明,存货项目往往有较高的固有风险[ 15 ],是注册会计师重点关注的事项,而物联网的实施将直接作用于企业的物料管理,同时有助于提高企业的供应链控制,提高存货管理水平,降低固有风险和审计成本。此外,资产减值损失涉及较多会计估计与职业判断,发生错报的可能性更高,并且还有可能被管理层所利用进行盈余管理[ 16 ],因而也是注册会计师重点关注的事项。物联网的实施可以优化企业财务流程、减少人为操纵,为会计人员做出正确合理的估计提供较完善的依据,进而降低资产减值账户的固有风险[ 17 ]。因此本文根据样本企业存货占总资产比例中位数以及资产减值损失占营业收入比例的中位数对样本进行分组。结果显示(表5):物联网与审计费用的显著负相关关系仅存在于存货水平较低、资产减值水平较低的样本企业中。说明物联网的应用确实能够通过加强存货管理和资产减值管理,降低企业固有风险,进而减少审计费用。
  (二)物联网实施的间接效应——降低控制风险
   从间接效应来看,物联网可以改善信息收集与传递流程,提高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 18 ],内部控制水平的提高会降低注册会计师的风险评估水平,进而降低控制风险。控制风险较低时,企业内部控制更值得信赖,注册会计师只需要执行较少的审计程序就可获得同样可信赖程度的审计结果,从而可能降低审计费用。
   本文利用迪博DIB内部控制数据库的内部控制指数和企业披露的内部控制缺陷衡量企业内部控制水平,并根据内部控制指数中位数和是否披露了内部控制缺陷对样本进行分组。回归结果显示(表6):只有在内部控制指数较高、未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样本组中,物联网与审计费用显著负相关。说明物联网可能通过提高内部控制水平,降低控制风险,进而降低审计收费。
  六、进一步分析
  (一)會计师事务所特征的影响
   不同特征会计师事务所对技术变革的反应不同。一方面,技术进步不仅对企业的经营和管理产生深远影响,也对审计行业具有变革作用,而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更有能力适应和采用新技术(为了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保持行业地位等,排名靠前的会计师事务所更有动机主动学习和采用先进技术);另一方面,综合实力较弱的会计师事务所因为技术成本、学习成本、新技术应用能力的不足等因素,往往在新技术的应用方面存在滞后,对审计风险更加敏感。因此物联网在审计对象的应用可能对综合实力相对较弱的会计师事务所影响更显著。本文通过是否为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及以往研究中通过市场份额衡量的会计师事务所行业专长代表事务所的综合实力,对物联网的应用与审计费用的关系进行分组检验,结果如表7。表7表明审计对象是否采用物联网技术,仅对非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以及非行业专长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收费有显著的负效应,而对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和行业专长会计师事务所并不存在显著影响。进一步证明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可以弥补会计师事务所综合实力不足所产生的更高的审计成本和审计风险,进而降低审计费用。
   (二)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
   无论是企业整体经营效率的提高还是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提高,都会对信息质量有促进效应,但这可能导致本文的结论并非主要来自审计风险的降低,而是来自企业自身盈余质量的提高。因此本文考虑观测不同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水平下物联网实施对审计费用的影响。如果可以观察到在盈余管理水平较高时物联网的实施导致审计费用出现较为显著的下降,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证明物联网实施对审计风险的降低是主要的影响路径,并且这一技术有助于审计师通过较低的成本规范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加强外部监督作用。
   本文分别采用Kothari等[ 19 ]和Cohen等[ 20 ]的方法计算企业的应计盈余管理及真实盈余管理水平,并根据盈余管理绝对值的中位数进行分组检验,结果如表8所示。表8表明物联网审计费用的负相关效应仅存在于盈余管理水平较高的样本组。意味着对于应计盈余管理而言,物联网技术提高了应计盈余项目的可验证性,降低了可操纵应计项目的鉴证难度和审计风险,进而降低了审计费用;对于真实盈余管理而言,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审计师识别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的能力,降低了审计成本。   七、结论与不足
  本文利用2009—2016年间上市公司与物联网相关的公告构建度量物联网实施的指标,采用PSM+DID方法实证检验了物联网实施对审计费用的影响。研究发现物联网的应用能够降低固定风险与控制风险,进而显著降低了公司的审计费用。本文还发现,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显著降低了综合实力相对较弱的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风险和审计成本,同时降低了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隐蔽性以及审计师对盈余管理的鉴证难度,进而降低了审计费用。意味着物联网不仅对企业经营管理产生重要影响,也将对审计业务产生重大变革。
   本文的研究仍然存在如下不足:首先,受样本数量限制,本文未对公告中更多与物联网相关的信息(如并购金额、资产金额、融资金额等定量信息)进行考察;其次,应用物联网的上市公司数量相对较少,可能存在样本选择偏误的问题,但是本文采用了PSM+DID的研究设计,并同时运用审计费用与超额审计费用对物联网应用的经济后果加以衡量,尽可能提供了相对稳健的结果以消除这一问题的潜在影响;最后,本文仅从审计定价角度验证了物联网实施的经济后果,视角稍显单一,有待进一步扩展和延伸。即便如此,本文研究也为后续探讨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其他审计度量(如审计质量、审计意见等)的影响奠定了基础,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研究空间。
  
  【参考文献】
  [1] MORRIS J. The impact of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ERP) systems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internal controls over financial reporting[J].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2011,25(1):129-157.
  [2] FELIX W L, GRAMLING A A, MAKETTA M J.The contribution of internal audit as a determinant of external audit fees and factors influencing this contribution[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01,39(3):513-534.
  [3] MAZZA T, AZZALI 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ntrols quality and audit fees:evidence from Italy[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uditing & Finance,2016,33(1):123-146.
  [4] PCAOB. Considerations for audits of internal control over financial reporting[S].2013.
  [5] MESSIER W F, EILIFSEN A, AUSTEN L A.Auditor detected misstatements and the effec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uditing,2004,8(3):223-235.
  [6] BROWN-LIBURD H, ISSA H, LOMBRDI D. Behavioral implications of big data's impact on audit judgment and decision making and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J]. Accounting Horizons,2015,29(2):451-468.
  [7] LI C, PETERS G F, RICHARDSON V J,et al.The consequence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ntrol weaknesses on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the case of sarbanes-oxley internal control reports[J]. MIS Quarterly,2012,36(1):179-203.
  [8] HAN S, REZAEE Z, XUE L, et al.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vestments and audit risk[J].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2016,30(1):93-116.
  [9] CHEN Y, SMITH A L, CAO J,et 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apability, internal control effectiveness,and audit fees and delays[J].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2014,28(2):149-180.
  [10] 許汉友,崔珍.会计师事务所信息化水平与审计效率[J].会计之友,2020(8):67-74.
  [11] DEHNING B, RICHARDSON V J. Returns on investments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a research synthesis[J].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2002,16(1):7-30.
  [12] BYK ZKAN G, GCER F.Digital supply chain: literature review and a proposed framework for future research[J].Computers in Industry,2018,97:157-177.   [13] ARUNACHALAM D, KUMAR N, KAWALEK J P. Understanding big data analytics capabilities i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unravelling the issues, challenges and implications for practice[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E,2017,4(1):416-436.
  [14] BLANKLEY A I,HURTT D N, MACGREGOR J E. Abnormal audit fees and restatements[J]. Auditing: A Journal of Practice & Theory,2012,31(1):79-96.
  [15] WALLER W S. Auditors' assessments of inherent and control risk in field settings[J].Accounting Review,1993,68(4):783- 803.
  [16] DECHOW P, GE W, SCHRAND C.Understanding earnings quality:a review of the proxies, their determinants and their consequence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10,50(2):344-401.
  [17] ABDEL-BASSET M, MANOGARAN G, MOHAMED M. Internet of things (IoT) and its impact on supply chain:a framework for building smart, secure and efficient systems[J]. Future Generation Computer Systems,2018,86:614-628.
  [18] KIM J B,SONG B Y,STRATOPOULOS T C.Doe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putation affect bank loan terms?[J]. The Accounting Review,2014,93(3):185-211.
  [19] KOTHARI S P,LEONE A J, WASKEY C E. Performance matched discretionary accrual measures [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5,39(1):163- 197.
  [20] COHEN D A, DEY A, LYS T Z. Real and accrual-based earnings management in the pre- and post-sarbanes-oxley periods [J]. Accounting Review,2008,83(3):757-78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2447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