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微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伴随着我国现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计算机科学技术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并在我国各个行业领域范围内均得到了较好的应用及发展,在计算机科学技术对国内广大人民群众日常生产生活有着越发重要联系的情形下,我国逐渐迎来了微网络文化时代。根据现实情形可知,微网络文化背景下,国内民众不仅改变了自身对新闻传播的认识,而且还更为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新闻传播的过程之中,大学生在参与新闻传播过程的期间内,其个人的思想与观念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本文重点在于分析微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育策略,以期能够为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育工作提供重要支持。
  关键词:微网络文化背景;大学生;责任意识;培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高校教育教学工作者为了切实做好大学生培育工作,促使高校大学生得到健康良好的成长及发展,强化提升在校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应当关注并切实做好大学生责任意识培育工作。微网络文化时代的到来,给大学生责任意识培育带来了机会与挑战,如何在微网络文化背景中,组织开展大学生责任意识培育工作,抓住微网络文化时代带来的培育工作实施机会,逐渐成为教育教学工作者关注和研究内容的重要组成。分析微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责任意识培育的发展现状,提出有效的大学生责任意识培育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微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责任意识培育现状
  1.1微网络文化背景内容简述
  根据实际生产生活经验可知,微网络文化时代的到来,是计算机科学技术持续不断发展下的结果,基于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及发展,使得国内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发生了许多方面的变化,其原因在于民众接收和反馈信息的方式有了极大的变化。微网络文化背景中,大学生们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借助多样化的网络信息平台,快速地搜集较为全面的资讯,相较于传统的社会文化背景,大学生们收集信息的速度、全面性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在大学生接收这些信息内容的过程期间内,大学生自身的思想和观念也会受信息内容的影响,出现一些好的变化。根据现实情形可知,微网络文化具有系列属性,这些属性内容的存在,不仅给大学生责任意识培育工作带来了发展机遇,而且还给大学生责任意识培育工作带来了挑战。
  一是微网络文化具有虚拟性,微网络文化的出现,是计算机科学技术持续不断发展下的结果,借助于计算机科学技术、设备设施的支持,民众得以进入到一个由文本、声音、图像和视频构建的虚拟空间之中,在缺乏有效指引的情形下,容易出现大学生沉迷于虚拟世界的现象,对大学生个体的成长及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二是微网络具有即时性和便捷性特征,尤其是在智能手机普及率极高的今天,国内广大人民群众都可以通过移动智能手机随时随地传递自己的信息、获取外界的信息;三是微网络文化具有交互性和平等性,在微网络空间领域范围之内,不论是哪一个个体,均可以通过移动智能手机发表和交流信息,微网络文化的存在,逐渐营造出一个言论和权利义务都较为平等的环境,这种环境极容易受到大学生的追捧。
  1.2微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责任意识培育重要性
  参考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网络状况统计报告内容可知,近些年来,中国网民数量几乎呈现几何式增长态势,全国网民数量达10亿左右,高校大学生上网率几乎为100%,种种数据和生活经验均显示,微网络文化背景下,互联网与民众日常生产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与此同时,在手机移动终端不断发展、互联网科学技术持续不断应用的过程期间内,开展实施大学生责任意识培育工作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一是责任意识的培育工作本就是大学生教育教学工作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人才的责任意识等素质水平备受关注,责任意识作为人才综合素质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成为企业人才招聘过程中的一大考核要点,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率有直接性影响;二是责任意识主要是指责任主体对自身所承担角色的使命、义务自觉履行的态度和实践,包括自我责任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微网络文化背景下,在信息资讯接收途径极为广泛的情形下,不仅给大学生的成长发展带来了学习资源越发丰富等优势,而且还带来了不良信息诱导等劣势,为了让大学生个体得到更好的成长及发展,高校方面需要切实做好微网络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责任意识培育工作,强化提升大学生个体的自我责任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在微网络文化背景下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念,为大学生今后的成长及发展提供重要的基础。
  1.3微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责任意识培育困境
  基于一些客观事实,微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责任意识培育工作面临较大的发展困境,具体内容为:一是身处于微网络文化背景之中的大学生,本身缺乏足够的责任认知,由于我国目前尚未健全微网络文化相关的法律法规,大学生本身在参与微网络文化活动的过程期间内,不明白自身在微网络下的责任,容易出现网络行为偏差现象,加上网络本身具有隐匿性特征,大学生网络行为偏差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指正,从而会加剧大学生网络责任意识缺失现象;二是大学生自身的价值判断能力有限,无法有效认知网络不良信息,众所周知,网络信息良莠不齐,高校大学生是一个思想独立性有待提升的群体,在大学生热衷于参与网络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在其无法很好地判断信息的利弊情况时,大学生本身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产生一些消极思想和不当行为;三是微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容易出现情感缺失现象,微网络文化营造了一个虚拟空间,并且这个虚拟空间与现实生活本身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大学生群体沉迷于虚拟世界之中,习惯于借助移动手机进行信息交流的时候,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会逐渐下降,进而出现大学生情感缺失现象,给大学生责任意识培育工作的实施增加难度。
  2 微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责任意识培育策略
  2.1基于多样化形式,强化大学生媒介素养
  微网络文化背景下,针对大学生容易出现情感缺失、微网络文化责任认知不足等发展困境,可通过强化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方式,逐渐引导大学生规范自身的网络行为,形成更好的微网络文化责任意识。相较于中小学生,大学生们有更多自主可支配时间、有更好的学习环境,以至于大学生们会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和机会去完善自己、发展自己,为了让大学生得到更好的成长及发展,高校方面需要提供良好的教学引导和教学支持。具體的教学策略内容为:一是高校方面应当通过媒介素养讲座活动的组织开展,进一步丰富大学生的媒介知识,强化提升学生分辨网络是非的能力,尽可能避免网络不良信息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带来不利影响;二是高校方面应当基于责任意识培育现状,尽可能地开发校本课程,针对大学生在学习媒介素养、使用网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课程内容编制,满足大学生的教学引导需求;三是高校方面还可根据学生的媒介素养强化提升需求,开设媒介素养相关的选修课程,让学生在学习、考核的过程中,不断强化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   2.2让大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文化背景中提升责任意识
  实际生产生活中,环境对大学生个体成长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进一步强化提升大学生的责任意识,让学生逐渐发展成为对自己负责、对社会负责的个体。微网络文化具有虚拟性特征,但其营造了一个自主平等的氛围,吸引了许多大学生参与到微网络文化活动之中,校园环境与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校园文化环境同样会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相应的影响及作用。为了营造积极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高校方面需要充分利用高校教育教学资源,为传递校园文化内容提供重要的支持:一是高校管理者首先需要具备良好的责任意识培育观念,重视校园文化的发展,并通过学校广播台、电视台、校园网等途径,进行大学生助人为乐先进事迹的报道工作,通过树立榜樣的方式,强化在校大学生对其他人负责的意识;二是高校方面可组织开展多样化的校园文化活动,如辩论赛、责任意识故事征集大赛等,让大学生在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责任意识;三是组织开展责任意识培育教学融合发展工作,强化专业知识教育与责任意识培育的关联性。
  2.3借助微网络,强化大学生与其他人员的联系
  为避免大学生过于沉迷网络导致自身人际交往能力下降的现象,高校教师应当利用微网络,强化在校大学生与其他人员的联系,让在校大学生在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中,逐步提升自身的责任意识。现阶段,许多大学生在沉迷网络环境之中的情形下,容易出现与同学、室友、家人态度冷淡的现象,缺乏对他人负责的责任意识,高校教师通过组建班级QQ群、微信群、创设公众号等方式,为大学生与同伴、教师提供良好的交流沟通机会,将培养大学生责任意识的信息推送给大学生,同时注意信息推送之后的反馈内容,为大学生提供更好的责任意识培育机会。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本文的分析论述可知,微网络文化背景的出现是计算机科学技术持续不断发展下的结果,在微网络文化背景之中,为了更好地进行高校大学生责任意识培育工作,需要关注微网络文化背景中大学生责任意识培育现状,采取有效的责任意识培育策略,如创设多样化途径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营造积极良好的校园文化等,让在校大学生在逐步的学习和感知中,不断树立正确良好的责任意识,极具现实价值。
  参考文献:
  [1]  朱倩.“立德树人”视域下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育机制探析[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9):4-7.
  [2]  易开发.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现状及其培育路径研究——基于北方民族大学的调查分析[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20,30(3):42-48,84.
  [3]  曾姝.如何培育当代大学生自我责任意识[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37(2):15-17.
  [4]  杨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角下95后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9,032(8):43-4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3679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