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对话经济学家 把脉2010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 斌

  经过2009年的一系列救市措施,中国经济无悬念地完成了预定目标。2010年的经济会平稳回升,在众多的专家眼中似乎也无悬念。但如何真正把握好宏观调控,却也说易行难。
  
  进入2010年,宏观调控政策的复杂程度明显加重。2009年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今年是否要持续?短期的救助措施造成的长期隐患该如何解决?过于膨胀的房地产泡沫要不要捅破?捅破后付出的代价是什么?就这些问题,《新财经》邀请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陈道富、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袁钢明、山东大学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所长盛洪、国家信息中心专家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高辉清、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宏观室主任张晓晶等专家,对2010年的经济形势作出自己的判断。
  
  经济平稳回升 通胀难把握
  
  《新财经》:2009年,经过大幅度的经济刺激政策后,中国终于实现了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那么,进入2010年,国内的经济形势会怎样?
  袁钢明:由于2009年是在经济刺激政策下走过来的,所以,全年的经济形势比较单纯,货币政策再宽松也不会出现通货膨胀,反而是钱放得越多,效果越好。一方面,在当时危机严重的情况下,很多企业资金链断裂,钱投下去以后,把资金漏洞堵住了,并没有产生过多的流动性泛滥。另一方面,国家重点投资的是政府项目,这种大型项目是吸收资金、但不会马上产生需求的项目,不会造成流动性过多的问题。
  但是,2010年的经济形势就不那么简单了,好的和坏的会同时交叉出现。因为超强度的货币政策会显现出从浅到深的弊病,浅的是会造成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这种弊端目前已经显现出来了,也就是物价上涨的迹象。其实,物价上涨也是好事,可以改变物价下降的坏处。但是,物价上涨会让人们担心货币政策的改变。物价指数一旦变为正数,就会出现恐慌,老百姓会去抢购,企业也会出现一些非理性购买。当然,最糟糕的是学者和政策制定者开始作出混乱判断,造成决策失误。通货膨胀到底要不要管,什么时候管,其实很难把握。事实上,2009年10月、11月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货币政策决策混乱的局面。
  陈道富:2010年将是渡过危险期后的“调养”阶段,需要更多考虑中长期因素,政策目标趋于多元化,更需要展现“走平衡木”的传统智慧。经过2009年的艰苦努力,我国的经济确立了复苏态势,而且这种势头还将延续。更重要的是,虽然我国货币信贷大幅增长,但由于产能过剩,农业连年丰收,加上经济还处于快速下跌后的恢复期,现实的通胀压力并不大。同时,世界各国都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从2009年第三季度开始陆续出现复苏,2010年受这些政策的刺激以及经济大幅下跌后自身反弹需求的影响,仍将会保持一定的复苏力度。
  盛洪:2010年,中国经济应该是回升的,其他国家像美国、欧盟至少都是触底回升的。但这种回升并不见得全是好事,中国会面临很大的通胀压力。因为经济刺激政策投入了大量货币,一旦经济回升,货币周转速度就会加快,加快的结果就是货币供给的增加。
  另外,我们的国际贸易在2010年也会恢复。贸易盈余作为货币供给,从另一个渠道增加了货币供给,所以,通胀压力会比预期要来得快。
  张晓晶:2010年的经济形势应该是比较平稳的,尽管还有一些不确定性,但经过了2009年最困难的一年后,总的态势应该不错。由于大量货币的投放,通胀预期确实存在。但由于全球经济复苏的速度相对缓慢,通胀压力不会太大,全年应该在3%左右,最多4%。应该不会发生全面的通胀。
  高辉清:第一,2010年的经济应该比2009年好,这也是大家的共识。第二,经济结构也会比2009年要协调一些。第三,经济增长动力会比2009年更大。整个经济可能会有恢复性的改善,但还没有走上新的上升通道。
  通胀有预期,但不一定是事实。尽管放了那么多货币,但货币放出去之后会有一个传导速度问题。就像同样是1元钱,在一年之内转二十转和转十转,对物价的拉动作用完全不一样,会差得很远。所以,在经济比较低迷的时候,放出去很多货币不一定会导致物价上涨,因为货币的周转速度很慢。但如果传导机制不同,钱放出去很快就带动有效需求,那样,可能会把产品价格拉动上去。可是,在目前的市场情况下不存在这个问题。
  
  房地产推动经济回升泡沫被吹大
  
  《新财经》:在这一轮经济回升过程中,房地产起了多大的作用?政府到底该如何调控房地产政策?
  袁钢明:“4万亿”投资可能会有配置上的投资错误,产生产能过剩、决策错误或贷款安排错误等。这些问题其实还不太大,比较隐晦。最严重的是房地产,应该说,房地产在这次经济回升中立了大功,没有房地产就没有国内经济的回升。但是,房地产泡沫太可怕了,房价暴涨已经超过了2007年的高潮时期,这种炒作明显失控,这就是过度依赖房地产的后果。如果当初不是依赖房地产,而是及早开放汽车、家电政策,及早采取消费券的方式,会比用房地产来推动经济回升要好得多。对于房地产来说,调控起来难度很大,最近有很多关于房地产的争论,物业税到底要不要开征再一次成为市场讨论的焦点。我认为,物业税开征是一剂非常猛烈的药方,一旦开征,房地产马上就会崩溃。但是,不征又不行,房价还会继续上涨。现在,政府处于两难的境地,到底该支持谁?如果调控房价,那些国有大企业,那些“地王”们就会立刻破产,因为他们用高价购买了土地,不保护这些“地王”,银行就会跟着倒霉。所以,现在的政策决策到了最危险的关口,必须作出决策。
  所以,2010年的房地产政策非常关键。如果房地产政策不动,房价继续往上涨,这是一种形势;如果调整房地产政策那就会是另一种形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要放开中小城镇房地产的进入。这对于房地产商是一个好消息,中小城市的房地产泡沫比较小,应该采取继续鼓励的措施。而对于一线城市的房地产要采取严厉措施进行控制,这样,房地产问题才能解决。
  盛洪:最近争论比较激烈的物业税,表面上对房地产有影响,会有一些扰动,但扰动之后会达成一个均衡的跟现在差不多的结果。开征物业税后,政府行为会发生变化,会更侧重于对城市市政、城区环境、服务设施方面的改进,这些改进会提升房地产的价值。
  现在,房地产的最大问题是政府干预过多,政府一方面进行所谓的宏观调控,同时又是房地产市场中的利益方,使政府行为不能超脱。房价要掉下来政府会非常着急,但是,房价往上涨,作为政府也会有政治上的考虑。所以,政府总是急于干预房地产,而且干预力度过大。做过头了之后又

会走向另一个极端,这是很麻烦的事情。政府应该把握分寸,比较平缓地把握政策。
  
  经济结构要调整 难度较大
  
  《新财经》:2009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2010年的工作重点是调结构。那么,应该用什么样的政策和措施来调结构?
  张晓晶:未来几年,我们应该考虑很多问题,一方面是货币投放过多了,另一方面是更多地注重用投资增长来拉动经济,这样的结果会使整个结构调整无法完成。所以,未来应该把调结构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现在政府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最新的一些政策变化中,我们都能看到一些迹象,国家在下决心把调结构的工作做好。但主要还取决于后面一系列的政策配套。
  盛洪:调结构还要看用什么手段来调,如果是政府来调就会有问题,政府不知道把资金投向哪里,它没有办法判断。结构还应该由市场来调,应该更多依赖于市场机制,让民营企业发挥更大的作用。民营企业对市场价格信号比较敏感,能够迅速作出判断,非常灵活地调整投资。但是,现在让民营企业发挥作用还有很多障碍。
  陈道富:2010年的重点在于改革。只有改革,才有可能真正调整经济结构,才有可能为我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奠定基础,才有可能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的真正稳定。
  结构性问题是当前体制、机制运行的结果累积。调整经济结构,既可以从结构本身入手,也可以从经济结构产生的体制、机制性原因人手,后者是更为根本的解决之道。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从两方面同时入手,标本兼治。通过“扩大消费需求、推进城镇化、发展战略性产业、推进节能减排抑制过剩产能、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引导产业有序转移”等五个方面,通过突出财政政策实施重点和提高信贷的针对性等方式,直接调节经济结构。
  袁钢明:2010年的经济增长动力不能只靠宏观政策,要从产业上来调整。我认为,促进经济回升的第一个产业是房地产,第二个是汽车,第三个是家电。国家最近对于汽车政策也进行了调整,汽车以旧换新补贴费提高了,优惠期限也延长了。这种做法是对的,也是比较安全的。汽车已经扩展到乡村去了,不会造成严重的泡沫和投机现象。
  另外,2010年,如果收紧货币发行,很多企业又要倒闭,这是非常矛盾的政策决策。在这种情况下,应该仔细分析一下CPI,看看目前到底是什么商品价格在上涨?如果只是食品价格上涨,就开始收紧货币政策的话,很多企业会倒闭。食品价格上涨是结构性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农产品供给问题。食用油和大蒜的价格上涨,一方面是国内供给不足,另一方面是炒作,比如国外的一些大资本集团进入国内,炒作食用油和大蒜,这些都与食品批发环节的炒作有关。
  在这种情况下,就不能收缩货币,应该采取结构性调整的办法。如果猪肉短缺,就支持猪肉生产,或者从国外进口,或者防止猪肉流通环节的炒作。虽然这种做法有一点违背市场原则,但在控制投机问题上是必要的。用这种方法来防止局部的、个别商品的价格上涨,而不是用简单的货币政策来调整。
  
  短期危机解决 长期隐患严重
  
  《新财经》:现在很多人担心过度的救市措施会造成很多问题,为未来埋下隐患。您如何评价这些救市政策?现在都出现了哪些问题?
  高辉清:这些措施有矫枉过正的可能。但在很危急的时候,矫枉过正肯定比准备不足有好处。否则,二次救市的成本就更大,当时的救市措施即使不是最优选择也是一个次优选择。
  短期的目标导向和中长期目标导向是不一致的。就像救病人一样,要先保证他活着,然后再采取其他救治措施。一个本来病重的人,为了让他锻炼身体,每天跑1万米,未来是会加重病情的。但是,短期的救治会使一些长期问题更加严重,这是肯定的,也是我们要摆脱金融危机所付出的代价。将来到底会怎么样,政府从现在开始也在着重调结构,就是为了化解给未来带来的一些不良后果。
  袁钢明:大规模的投资会造成产能过剩,这是很多人担心的。但是,要把产能过剩的实质问题搞清楚,比如,光伏产业,前一段时间各地都出现了光伏产业投资热。对于这种现象,出现了不同的意见,电信部、工信部很多专家都认为,中国的光伏产业供给能力还差很远,缺口很大。但宏观调控部门,尤其是发改委认为,光伏产业是产能过剩最严重的行业。现在的情况就是这样,广大民营企业看到哪个产业利润比较好,需求比较旺盛,就会去投资。但只要大家都投资的东西,即使供给不足,国家也会认为是产能过剩。
  钢铁产业现在也出现了问题,钢铁的增长速度已经达到了经济过热时的高度了,粗钢的增长速度达到了38%,这显然是不行的。钢铁与房地产密切相关,与汽车、铁路也相关,到底要不要调控?到了该认真决策的时候了。如果我们不把这些问题理清的话,就会酿成大错,就会造成通货膨胀和货币政策的决策错误。
  陈道富:一方面,短期政策虽然可以尽可能“标本兼治”,但为了追求短期效果,大量短期政策具有显著的“副作用”。2009年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年大约9.5万亿元的信贷增量,有力地支持了积极财政政策,但也带来了市场通胀预期。房地产市场在没有充分调整的基础上迅速启动,带来了“地王”频现和房价的快速上升,埋下了泡沫化的风险。地方融资平台过度扩张,地方政府滥用“担保”,地方财政收入与土地升值高度相关等,凸现了现有财税体制的缺陷。
  另一方面,部分短期政策是不具有长期性的,政策效果将随着时间递减。如大量的消费刺激政策,虽然能快速提高当期的消费,但如果缺乏收入政策、商品流通领域等改革的配合,将会影响老百姓未来的消费能力。以短期政策推动房屋、汽车以及各种电器等消费,更多的只是把未来的消费转移到现在而已,要想保持这些政策的长期效果,需要其他领域更深刻的改革。总之,以短期政策推动的经济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将面临政策的“两难选择”。政策一旦退出,经济将出现“二次探底”。如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负面效果会逐步积累,存在政策的可持续性问题和经济的泡沫化风险。
  
  宏观政策适度宽松要灵活掌握
  
  《新财经》:您认为2010年的宏观调控政策会怎么走?
  盛洪:2010年通胀的压力会凸显,凸显之后按照政府的行为方式,就要大手笔地紧缩。现在的货币政策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利率,另一部分是汇率。现在人民币汇率偏低,却顶着外部压力不去升值,当贸易顺差迅速恢复后,货币供给就会迅速增大,这也是通胀压力会凸显的一个原因。通胀压力凸显后,就又会迅速打压,走向另一个极端,甚至会连续多次升息。这种现象在2010年就会出现。
  袁钢明:现在经济已经回升了,下一步还要不要继续回升?最近央行的工作报告对2010年的政策有这样一句话:“坚定不移地执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但我们应该意识到目前情况的严重性,应该强调货币政策的灵活性,不能简单地强调“坚定不移”。
  我估计,2010年第一季度宏观形势就会出现变化,CPI会明显上涨。对于这种形势变化,应该考虑采取一些措施来配合。宽松的货币政策下应该有其他的政策配合,其中一个就是从产品供给人手。如果农产品没有充分供给,再好的货币政策也维持不住。如果今年的暴风雪给农业造成巨大损失的话,就不好办了。对农产品一旦造成冲击,就是出现价格暴涨,学术界和专家就会让政府收缩货币,其实这根本是两回事。
  所以,对于2010年的政策要把握好,既不能出现通货膨胀和泡沫,又要保证经济不下滑。我们不能总是采取紧急措施,造成经济的剧烈波动。
  陈道富:2010年的宏观调控政策,既不同于危机时期的“危机式管理”,也不同于正常年份的“周期性管理”。2010年的宏观调控需要对危机时的宏观调控政策进行适度调整,也需要应对改革产生的各种冲击和国际经济、政策环境可能变化带来的影响,还需要呵护经济内在的复苏动力,为经济结构调整提供支持等,是多目标的权衡。但最终应在总量上达到“适度宽松”,结构上实现一定的优化,为经济增长方式平稳转换创造必要的宏观环境。与此同时,宏观调控应保持必要的灵活性,以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544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