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短距离速滑节奏特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为了更好地指导训练与比赛实践,充分发挥运动员有限的专项体能,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采用文献资料法、图像分析法、专家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对短距离速滑运动员全程滑跑节奏、训练节奏、步频与步幅节奏关系及负荷节奏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认为:我国运动员训练与实战节奏衔接不紧密;现代竞赛全程步长占主导地位,节奏呈现弯道以步频为主,直道以步幅为主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速滑;训练节奏;负荷节奏;特征
  
  中图分类号:G862
  文章编号:1009-783X(2010)05-0062-04
  文献标志码:A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l 研究对象
  国内外优秀短距离速滑运动员滑跑节奏特征、训练节奏特征、步频与步幅关系特征和负荷节奏特征。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以“速滑”“训练节奏”“负荷节奏”等为关键词进行查阅和检索。
  1.2.2 专家访谈法
  调查和访问科研人员、教练员及相关学者52人。
  1.2.3 图像分析法
  通过图像对参加都灵冬奥会的500m运动员全程滑跑速度节奏进行分析,对2006年世界杯哈尔滨站和近3年冬奥会国内外运动员的步幅与步频特点通过录像进行对比。
  1.2.4 数理统计法
  将图像分析原始数据用Excel2000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ll.5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2 全程滑跑节奏特征
  
  目前对短距离滑跑全程体能分配问题,滑跑节奏问题的研究尚少,但全程滑跑的节奏对体能的合理分配和最终成绩起着决定性作用,在运动实践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许多优秀运动员由于全程滑跑节奏不好而直接导致比赛失利的现象。好的滑跑节奏可以使运动员通过训练所获得的体能储备充分地展现出来,而节奏的紊乱不但会导致供能系统代谢的失衡而且会引起技术上的变形,使运动员不能发挥应有的水平。
  我们通过图像对参加都灵冬奥会的500m运动员全程滑跑节奏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加速段不再偏重于步频的提高;加速距离延长;切踏式起跑距离缩短,扭滑式加速阶段延长;由扭滑向滑跑的过渡自然协调,也就是说在起跑过程中运动员加强了“滑”的成分,而不像过去为了获得较快的启动速度,在起跑阶段拼命地以踏切式跑动较长的距离,踏切式起跑固然可以在短时间内在速度上取得一定的优势,但这种起跑对体能的消耗较大,且对由起跑向途中滑跑的过渡造成较大的难度,导致运动员技术动作变形,滑跑节奏遭到破坏,更严重的是不能流畅顺利进人弯道,从而影响全程滑跑。而今运动员更多是以扭滑的方式进行加速,全程节奏步长占主导地位,以保证有机体在相对疲劳的情况下尽量减轻神经系统的紧张程度。
  短距离速滑成绩是由运动员的加速能力,最大速度能力和速度耐力能力3方面共同决定的,运动员滑行速度的影响因素很多,诸如动作技术、滑行区段、疲劳程度、滑跑战术和场地冰面等,500m全程速度曲线呈现多峰型(见表1)。
  
  运动员全程速度节奏的变化与场地限制、技术要求和供能特征等多种因素有关。运动员的直道滑跑与弯道滑跑是截然不同的,为了流畅地滑跑弯道,由直道滑行转入弯道滑行,运动员在技术动作上有一个过渡阶段,滑行方向由直线方向变为曲线方向,人弯道的前三分之一的主要任务是准确顺利地进入弯道,保证滑步的平稳,冰刀牢牢咬住冰面,不要急于加快蹬冰频率,如果人弯道开始就急于增加速度,将缩短滑步,侧蹬不彻底造成后蹬冰,效果不佳Ⅲ。由于这一技术特点,入弯道时速度受到一定影响。进入弯道后由于人体沿圆周快速运动产生了一个离心力,为了克服离心力,两腿必须迅速交替连续蹬冰。身体倾斜角度比直道小(蹬冰角比直道小)而产生比直道大的动态水平分力,又因为此阶段没有自由滑行的减速阶段,因此,为运动员的加速滑行创造了有利条件,速度也随之提高。运动员在滑出第一个弯道时一般达到了全程最高速度,由于高速滑出弯道,这时运动员应借助速度惯性滑跑,以保持速度为目的,再想加速可能性不大,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供能角度;此阶段是由磷酸原系统主导供能向糖酵解供能过渡阶段,乳酸开始大量产生,供能速率开始下降(糖酵解供能速率是磷酸原系统供能速率的一半)。同时,由于弯道的连续快速蹬冰,腿部肌肉处于持续紧张收缩状态,局部疲劳程度较深,进入直道后再想加速是徒劳的;此时运动员的合理技术应当是蹬冰步伐长而流畅,每次蹬冰都有坚实有力的感觉,也就是要提高每次蹬冰的效率。
  由于受人体生理机能及特殊滑跑姿势的限制,运动员在全程中都保持快频率滑跑是不可能的,直道阶段的大幅度较低频率的滑跑,可以使做功肌肉得到短暂的休息和放松。滑幅的增大使整个蹬冰阶段的每个动作时相的时间都相对延长,其中收腿动作是整个滑跑动作中唯一一个使腿部肌肉得到短暂放松的机会,收腿动作的适当延长,为腿部肌肉的血液循环营造了有利条件,为能量物质的供应和代谢产物的排出赢得了一定的时间,所以说直道阶段的大幅度较低频率滑跑不仅是技术上的需要从能量供应角度也是必要的。一味地加大频率试图进一步提高速度,不但速度得不到提高,而且会造成无谓的能量消耗和过早的疲劳产生,使滑跑后半程产生明显降速。于风桐是目前我国最优秀的短距离选手,其在国内比赛时第2个直道的滑跑频率一般为5~6个复步,而在冬奥会的比赛中却用了7个复步(在接近终点时摔倒),这可能是导致其成绩不是较理想的原因之一。
  黑龙江体科所的科研人员,曾对我国运动员的滑跑速度特征进行了长时间的跟踪研究,他们发现我国运动员的实际滑跑速度变化与理论分析并不一致,我国优秀运动员的直道滑跑速度高于弯道,而在应该加速的弯道阶段速度反而下降,出弯道速度小于进弯道速度(严力语)。对此现象教练员与一些科研人员把其理解为我国运动员的一个特点。我们认为这一现象说明我国运动员的滑跑节奏是普遍性存在问题的,在本该放松滑跑以保持速度为主要目的直道段拼命加速势必导致能量大量消耗和机体过早疲劳,而在为加速创造有利条件的弯道段就会由于疲劳和能量过多消耗使体能下降,再想加速已经无能为力,我国运动员后程降速原因与此不无关系。
  
  3 训练节奏特征
  
  训练中完成动作的节奏问题是教练员较少考虑的,在比赛过程中男运动员滑跑内弯道一般为7个复步,滑跑外弯道一般为8~9个复步,直道段5~6复步,女运动员较男运动员一般相对多一步。这是实战中的基本要求,但在训练中我们发现,无论是在直道模仿还是在弯道橡筋牵引训练中强调的多是身体基本姿态、发力角度等问题,而对完成动作的节奏几乎没有要求,而在比赛实战中滑跑的时间节奏问题恰恰是决定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运动员的力量训练中,教练员更多的是重视训练的强度(负重量)和量(重复的次数与组数),而对用力的节奏也没有严格要求。影响运动素质迁移的因素中,肌肉工作的时间特征与比赛动作的相似程度越大,素质间良性转移的可能性也就越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02665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