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成都作为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历史文化名城,自古就是我国的丝绸业发展中心。《成都市志·丝绸志》作为一部成都市的专业志,全面客观地记述了成都桑蚕丝绸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丝织业与成都市经济发展的关系。该志的编纂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将成都的桑蚕业、丝织业、丝路贸易等做了具体的介绍。全志文字简洁、记录详实,堪称一部志书佳作。
  关键词:《成都市志·丝绸志》;蜀锦;南方丝绸之路;成都经济
  成都位于四川盆地的腹心,地理位置优越。湿润的自然气候环境使这里宜于种桑养蚕。商周以前,生活在成都平原的古蜀人即学会栽桑养蚕。公元前316年,秦灭蜀后,在成都置锦官管理织锦刺绣,蜀锦生产开始呈现规模化和产业化。西汉初年,信奉黄老思想,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重视农业生产,与农业息息相关的养蚕缫丝业得到了发展。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繁荣,出现“扬一益二”的局面,官府倡导栽桑养蚕,蜀地蚕丝业达到鼎盛时期。宋代设茶马司,蜀锦又被选作换取北方少数民族马匹的重要物资之一,并且经水路远销至广州西南的钦州。明代及以后, 长期的战乱使成都的蚕丝业受到毁灭性打击,全国的织造重心移至江南一带。此后,蜀锦产业一直呈现不景气的状态,许多蜀锦生产作坊纷纷倒闭。进入21世纪以来,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使具有古老传统的蜀锦文化遗产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一、《成都市志·丝绸志》概述
  《成都市志·丝绸志》以成都丝绸行业的发展演变过程为主线,本着详今略古、详近略远、详独略同的原则,记载了从古蜀蚕丛时期到二十一世纪3000多年成都桑蚕丝绸业发展演变的历史。全书以志为主,诸体配合,由概述、大事记、桑蚕业、丝织业、丝绸贸易、教育与科技、管理及人物、附录、索引组成,共计50余万字,图文并茂,体例完备,力求达到地方志编纂的“ 横排门类,综述史实,述而不论 ”的要求。
  《成都市志·丝绸志》在篇目记述内容上,对其他篇目都记述了两三章,对第二篇“丝织业”用了五个章节来写,因成都丝织生产历史悠久,早在秦汉三国时期,成都就以织造精巧,色彩艳丽的蜀锦而“名天下”。虽后面随着历史进程几经沉浮,但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这一具有古老传统的文化遗产又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对丝织业的生产概况、生产工艺、设备、生产习俗、工厂等做了详尽的记述,并且还专门将第五章设置为“经济联合与对外合作”,对成都市丝织业的横向经济联系和对外合作做了记述。
  二、《成都市志·丝绸志》编纂缘由
  古有“仓颉造字、嫘祖缫丝”的传说,今有“东风雨洗顺阳川,蜀锦花开绿草田”的优美意境。丝织业伴随农业的发展而产生,既是日常保暖御寒衣物的主要原料,又是定期向政府上交税赋的重要物资,在三国时期更是支撑蜀汉政权经济和军事活动的支柱产业。成都作为四大名锦之一—蜀锦的主产地,丝织业历史悠久。战国时期,从成都出发,经云南、缅甸到达印度、西亚、中亚乃至欧洲的国际交通商道—“南方丝绸之路”开通。成都既是“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又是主要贸易物资—丝绸的主产地,丝织业发展较为繁荣。历朝历代編纂的史书中,丝绸作为农业发展的一种附属品被记载,很少有专门的书籍来记载丝绸业的发展。
  20世纪初,中国兴起修志的热潮,各类志书层出不穷,方志学更是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被极大的推广。国家和各级政府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地方志的编撰,出版的志书大到省志市志、小到县志村志,更有专门记述某个现象的专志出现,如山川志、金融志、图书志等等,让我们对其有一个更深刻的了解。《成都市志·丝绸志》的问世,弥补了成都市丝绸专业志的空白,全面翔实的记述了成都丝绸业从古至今近三千年的发展兴衰史。时间跨度大,涉及人物事件多,为《成都市志·丝绸志》的编纂工作也平添了许多难度。
  三、《成都市志·丝绸志》的主要特点
  (一)志书图文并茂,呈现方式生动。
  笔者翻阅了很多志书,大多以平淡无奇的文字来进行记述,让人读来顿觉枯燥无味。《成都市志·丝绸志》改变这一传统的志书编纂方式,在志书中插入大量与记述内容相关的图片和表格,使得呈现的方式更加直观,更能引起广大读者的阅读兴趣。“以史为鉴,可知兴衰”,志书的阅读对象除了相关专业领域的研究人员和学者之外,还有广大的政府工作人员和社会上的史学爱好者,内容太过高深会使人读来晦涩难懂,违背了地方志最初编纂的目的。该志很好的把握志书“存史、资治、教化”的功用,编纂方式独特新颖。比如开篇的《清明上河图》蜀锦图,下面配上简单的文字介绍,让读者可以很直观的感受到蜀锦织做技艺的高超和古代蜀人的聪明才智。再比如书中有大量的数据统计表,透过数据来看成都市丝绸业的发展更加具体和直观。
  (二)立足志书存史价值,编纂内容详实。
  评价一部指数的价值,首要的是看其资料来源是否珍稀详实。资料是编纂志书的依据,资料来源的真实可靠是客观反映记述对象的保证。基于该种认识,《成都市·丝绸志》的编者通过在档案馆和图书馆搜集数百万字资料,参阅、引用各类文献典籍,四川省、成都市的各类志书,成都市各区县志,报刊、杂志资料及最新的考古成果,确保资料来源的真实可靠,努力实现该志资料性与著述性的有机结合。该志的附录部分专门设置了一个“文献辑存”的板块,收录了《全蜀艺文志》、《华阳国志》、《乐府诗集》《茅亭客话》等各类关于蜀都、蜀锦的记载收录,更增加了全书文献来源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三)篇目设置合理,条理清晰
  翻阅一本书籍之前首先应该浏览其目录,了解全书的大概内容,进而在阅读时在脑海中形成清晰的脉络。《成都市·丝绸志》从丝绸的源流开始记述,包括上古时期关于“嫘祖养蚕缫丝”的传说,到丝织业的兴起,历朝历代丝织业的发展,民国时期丝织业的没落,新中国成立后丝织业的振兴,对丝织业专门人才的教育和培养,丝绸贸易,丝织业规模化产业化的经营,以时间为线索,着眼“丝绸”写精写实。对于“南方丝绸之路”并未做过多的记述,而是着眼于“南方丝绸之路”起点的成都丝织业进行记述,真正做到了志书编纂“详略得当”的要求。   四、关于蜀锦与成都市经济发展的关系
  成都桑蚕丝绸业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工艺精湛,品种繁多,是中国四大名锦之一蜀锦的主产区,是驰名中外的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发祥地。成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养蚕、缫丝和织绸的地区。据史籍记载,远在春秋时代的初期,古蜀人就把用蚕丝织成的蜀布和帛运到秦国的故都雍、新都栎阳等主要城市进行交易。从汉代开始,蜀地的生丝与丝织品交易便很繁盛,成都是织锦业的中心,政府设专门的蜀官来管理蜀锦生产与交易。明朝时期出现资本主义的萌芽,即“织户出资,织工出力”,丝绸生产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历朝历代,丝绸贸易从未中断。商周时期,成都的丝绸已经开始对外贸易。近代,许多丝业行会的出现更进一步促进了丝绸贸易。到民国时期,从云南腾冲海关出口的货物仍以川丝为大宗,生丝出口量最高达21.4吨。新中国成立后,成都丝绸的销售除覆盖全川之外,更是销往南北各省和西南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改革开放后,由于消费水平提高,各类丝绸的销售均成倍增长,到1992年,全市的丝织品产品销售达2.68亿元。第三篇“丝绸贸易”中关于成都市丝绸贸易的记述很详尽,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丝绸贸易对于成都市经济发展所做的巨大贡献。
  五、结语
  综上所述,该志书篇目设置合理,内容丰富充实,语言优美凝练,是一部凝聚了编者们心血和智慧的精品良志。 正如“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任何事物都是因为存在不足而变得更加珍贵。就笔者来看,这部志书第二篇第五章与第三篇第二章篇章的设置存在重复。第五章章下面设置的小节“横向经济联合”、“对外合作”与第二章下面的小节“内销”、“对外和对港澳台贸易”的标题细细品味品味之下是可以互换的,而且里面具体的记述内容也是大同小异。且存在部分语句的表述过于冗长,不夠简洁的问题。但是这些小瑕疵并不会影响这部志书整体的编纂质量。他的出版填补了成都市丝绸专业志的空白,让广大读者对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成都大地的蜀锦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我谨代表广大的读者对《成都市志·丝绸志》的编纂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1] 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四川省志·丝绸志[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14—222.
  [2] 成都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成都市志·丝绸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12,1—8.
  [3] 孙先知. 南方丝绸之路[J].四川蚕业,1999(2):58-59.
  [4] 张学君.善写特点自然良—评《四川省志·盐业志》[J].盐业史研究,1995(第3期),53.
  [5] 杨帆.“南方丝绸之路”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其它相关问题[J].中华文化论坛,2008(s2):38-43.
  [6] 陈桥驿.丝绸中国的骄傲--兼评《浙江省丝绸志》[J].中国地方志,2001(z1):18-23.
  [7] 黄启臣.第一部系统全面反映广东丝绸业的志书——评《广东省志·丝绸志》[J].广东蚕业,2004,38(1):34-37.
  [8] 周德华.浅谈丝绸志书编纂[J].丝绸,1993.
  [9] 段渝.巴蜀丝绸对世界古代文明的贡献[J].文史杂志,1997(4):26-28.
  作者简介:许艳丽(1994.09- ),女,甘肃定西人,西南民族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专门史专业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0548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