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生态学:开启生物与环境之间内在深层关联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2019年是生态学创始人恩斯特·海克尔逝世100周年。自海克尔首次提出“生态学”概念以来,生态学的内涵和外延在原有意义上不断扩充并持续丰富,且研究领域与研究范围也随之日趋扩大,开启了生物与环境之间内在的深层关联。文章从海克尔生态学概念提出的初始背景进行历史回溯,探讨生态学的含义及其理论初始界定,以及生态学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跃迁,以此纪念海克尔这位奠定人类生态学基础并开启人类生态学时代的杰出而伟大的生态学家。
  [关键词]海克尔;生态学;生物与环境;人类生态学时代
  2019年是生态学创始人恩斯特·海克尔(E. Haeckel,1834—1919)逝世100周年。本文从海克尔生态学概念提出的初始背景进行历史回溯,探讨生态学的含义及其理论初始界定,以及生态学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跃迁,以此纪念海克尔这位奠定人类生态学基础并开启人类生态学时代的杰出而伟大的生态学家。
  一、海克尔生态学概念提出的初始背景回溯
  (一)海克尔成长的家庭背景与学习工作经历
  海克尔曾在德国梅泽堡(Merseburg)度过具有启蒙意义的青少年时光。在此期间,他受其家庭教师的影响,很早就开始观察周围的自然环境。在中学阶段,他沉迷于搜集各类植物的标本,总计达12000多种,科学价值极高,这不仅使得他在儿时就培养了对植物学研究的热忱,更对他成年时期进一步研究动植物学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海克尔热爱植物学,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读到施莱登(Matthias Jakob Schleiden)的《植物及其生活方式》一书后,他向往中学毕业后到耶拿大学学习植物学。然而,传统教养深厚的海克尔并没有在学术生涯最开始就实现自己的愿望。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海克尔的父母认为植物学研究是冷门学科,毕业后不能维持其生计问题,同时也不能为家人带来相应水平的人际关系和家族荣誉,因此海克尔在现实条件下选择成为医生。1852年,18岁的海克尔彻底放弃了攻读植物学的念头,先后进入维尔茨堡大学、柏林大学、维也纳大学攻读医学①。
  海克尔在枯燥的医学学习中表现平平,但医学学习却为他转向胚胎学、植物学等方面研究奠定了坚实的解剖基础。极为幸运的是,海克尔在求学期间遇到很多从事比较解剖学和胚胎学研究十分优秀的老师,如克里克(Albert Kolliker)、莱丁(Franz Leyding)和维尔肖(Rudolf Virchow)等。特别是在其导师、德国科学院院士弥勒(Johannes Muller)的指导下,海克尔从海洋动物学起步开始从事动物研究。1857年,他完成了博士论文《论甲壳动物的组织》,并在柏林大学通过答辩,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①。1858年,他彻底放弃医学学习而转向低等海洋动物学领域,研究问题聚焦于海洋放射虫。
  特别遗憾的是,1885年4月,24岁的海克尔准备继续深入进行海洋动物学的研究时,其导师弥勒不幸逝世,海克尔因此中断研究进程,随即进入学术生涯的低迷期。他离开柏林,来到维尔茨堡医院当起了实习医生②。但在医院实习期间,海克尔深刻认识到自己无法胜任完全不感兴趣的工作,于是下定决心与父母商议,最终得到父母的认可而休假一年。1860年,海克尔在总结墨西拿海域工作的同时,接触到当时饱受争议的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的《物种起源》一书。他仔细阅读后极为赞赏,并认同达尔文的进化理论,随后将研究和传播达尔文进化论作为其学术生涯的生命线。“1861年3月,按照盖根道尔(Barl Gegen daur)的建议,海克尔以他完成的一篇最新专题论文《论根足虫纲动物的界限和目》向耶拿大学医学院(当时由创立细胞理论的施莱登教授主持)申请授课资格……海克尔很快就获得了耶拿大学比较解剖学讲师的职位。”③在学校任教期间,海克尔并没有拘泥于理论研究,他曾亲自前往锡兰(现斯里兰卡)、印尼最高山峰查亚峰、红海和南欧进行实地科学考察,以充实理论内涵。1902年,68岁的海克尔在耶拿大学光荣退休。退休后,他仍在耶拿的德国种系发生博物馆继续从事研究工作。
  (二)海克尔生态学思想来源、萌芽及成熟
  海克尔一生大部分時间在耶拿大学度过,他的理论成就与学术贡献也都离不开耶拿大学。除了受到施莱登、克里克、莱丁、维尔肖和盖根道尔这几位老师及朋友的影响比较大外,对他影响最大的是德国弥勒和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弥勒使得海克尔的研究领域从医学转向动物学,而达尔文使得海克尔在认识论上从康德(Immanuel Kant)以来的目的论与机械论的分歧,转向以“生存斗争”选择论为核心的进化论。
  海克尔在中学期间就接触过达尔文,当时达尔文关于动植物演变及其关系初步的理解就引起了海克尔的注意。1859年,《物种起源》的出版引起当时生物乃至所有学术圈的巨大反响,但是由于当时印刷体系以及传播途径并不发达,一年后海克尔才接触到此书。在仔细阅读达尔文《物种起源》后,根据对自身相关领域的理解,海克尔于1862年出版著作《放射目》。这是他的第一部成名之作,同时也是他对达尔文学说的第一次表白,他“盛赞达尔文进化论是一次初次的、严肃的、科学的尝试……并且用可以理清的自然法则,代替不可理会的奇迹的位置”④。海克尔在他32岁时有幸赴英国会见达尔文本人,并与达尔文商议出版《普通生物形态学》。此外,海克尔的生活经历与在他出生之前的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Jean-Baptiste Lamarck,1744—1829)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可以说,海克尔是沿着德国自然哲学、拉马克主义和达尔文进化学说相结合的路径进行生态学研究的。
  海克尔经过多年探索,思想逐步走向成熟。“1877年,在慕尼黑举行的第五十次德国自然科学家和医生代表大会,海克尔与他的老师德国权威魏尔和(Rudolf Virchow,1821—1902)进行了严肃的争辩,他批评了魏尔和关于禁止在学校里讲授进化论的错误主张。”①“达尔文的进化论以及海克尔对进化论的宣传、普及和发展给了神学的特创论、唯心主义哲学和自然哲学的目的论以致命一击,并为辩证唯物主义提供了科学的依据。”②由此可以明显看到,海克尔将进化理论的内涵与外延扩展到社会科学领域,这在一定程度上与达尔文本人进化理论的本意有些许偏差,所以海克尔虽以进化论为其方法论的基础,但其理论从本质上已不同于达尔文,这也是他思想逐步迈向成熟的第一个阶段。   海克爾思想成熟的第二个阶段是1898年到英国剑桥参加第四届国际动物学家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他提出了一个改变人类种系演变历史的概念,即提出了从猿到人中间的“直立猿人”这一重要的中心环节。这一重要观点在其1899年出版的著作《宇宙之迷》中也可以看到:“这种对立观点辩论的结果证明了我们的看法,即直立人猿确实是我们要在人和猿猴之间寻找的‘中间一环’。”③“1866年我在《普通生物形态学》第七卷(第427页)中强调了对猿类测定学的逻辑论证……这一结论是从具有绝对必然性的物种起源论的普通归纳法中得出的。”④此外,海克尔还将人类种系发生的过程划分成30个主要阶段和6大环节,并层级演示了人类的进化历史,在人类种系史和进化史上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三)海克尔主要学术作品及其思想
  海克尔一生著述颇丰,对后世的影响巨大。他的专著有10余本,论文及会议发表众多。其中最重要的著作包括:1857年发表的博士论文《论河虾的组织》,1861年发表的《论根足虫纲动物的界限和目》,1862年发表的《放射目》,1866年秋天出版的《普通生物形态学》,1868年出版的《自然创造史》,1872年出版的3卷本《石灰质海绵》,1874年出版的《古原肠胚学说》,1875年出版的《动物原肠胚以及受精卵的分裂》⑤。除此之外,他的重要著述还有:1874年的《人类发生史》,1892年的《作为宗教与自然科学的纽带的一元论》,1899年的《宇宙之迷》,1904年的《论生命的奇迹》,等等。其中,在世界范围内最具影响力的是《普通生物形态学》、《自然创造史》和《宇宙之迷》。1866年,海克尔与达尔文会面时商议出版《普通生物形态学》,但是两人就进化理论产生分歧。达尔文认为海克尔将进化论适用的领域盲目夸大,并且认为遗传和变异是物种得以延续和稳定基因的根本,海克尔不赞同达尔文的这一观点。从根本上说,海克尔接受了达尔文包含选择论的进化理论,但是却开辟了属于自己的进化论研究方向。
  1866年,随着《普通生物形态学》的出版与1906年《有机体普通生物形态学原理》的再版⑥,海克尔的思维路径越发清晰,但因其学术语言晦涩难懂,并未引起当时学术圈的轰动。此后,海克尔改变其在德国传播进化理论的方式,改用通俗易懂、平易近人的科普方式向普通公众进行传播。1868年,海克尔出版简化本《自然创造史》来宣扬进化论,该书受到公众极大的认可,被译成多种文字,成为当时世界各国人们认识进化论的主要思想来源,并受到达尔文本人的赞赏,海克尔也因此从众多生物学家中脱颖而出。1899年,海克尔出版《宇宙之谜》,以一元论哲学反对笛卡儿—牛顿式的二元论哲学,认为人的生物属性决定了人的身心都源于自然,不存在实际上的分裂,更反对康德将人与自然分离、人为自然立法和人对于其他生物体不存在道德义务等观点。海克尔认为,人本身寓于自然界之中,不存在人与自然的绝然对立。海克尔的哲学观念颠覆了基督教传统的道德观念,将人类这一看似具有特殊地位的群体重新融入自然的历史过程,以唯物主义的坚定立场改变了当时黑格尔唯心论的固化思想现象。
  海克尔的工作领域交叉而复杂,主要包括形态学、分类学及胚胎学三大学科门类,在此基础上提出革命意义的假说,深化并拓展认识论研究领域。首先,在1872年发表的《论钙质海绵类》中,海克尔提出了著名的三界说,即在植物界与动物界间存在着中间形态的过度环节“原生物质界”。这一特殊界态主要包括无细胞核的原核生物、单细胞真核生物和单细胞群体生物三种,并且无论是植物界还是动物界,每一界都由与之相似的若干门组成。“所谓‘门’,即某一类由同一祖先遗传下来的、现存的或者已经灭绝了的生物的总和。”①其次,在1875年发表的《动物的原肠胚与受精卵的分裂》中,海克尔总结以往关于“原肠祖”假说领域的研究,提出动物界应分为单细胞原生生物与多细胞后生生物两部分,二者的根本差异是繁殖与发育不同,前者属于无性分裂,后者是有性受精卵。“后生生物的胚胎首先形成‘原肠胚’。它由内外两层原始胚层构成——在外的‘皮层’将发育成外皮和神经系统,在内的‘肠层’发育成肠道系统和所有其他器官。”②所有后生生物最初都起源于共同的祖先原肠胚。
  海克尔作为出色的动物学家,其思想的独树一帜,表现为1866年出版的著作《普通生物形态学》提出了生物发生基本率(重演率)的观点,即:“个体发育是系统发育简单而迅速的重演”③;“个体发生现象是种系发生现象的短暂和快速的重现,它是由遗传(生殖)和适应(营养)的生理功能所决定的。”④;“我在《普通生物形态学》中把个体进化和种系进化的因果关系定位为一切生物发生学研究的最高规律。”⑤生物发生基本率意味着无论是高级哺乳动物人类还是低级光合作用的植物,虽然表现出千变万化的差别,但是因为在其种系发展的数百万年间受到了干扰或形成了新性质,以致重演律原有的纯粹图景显得模糊并且产生相应的改变。实际上,当下生物都主要受遗传和环境两方面的影响,表现的性质都具有其祖先的部分特性,是其祖先的历史缩影。
  二、生态学的含义及其理论初始界定
  (一)生态学的含义
  “生态学”(ecology)一词源于希腊词根“οικοσ”(oikos)和“λογοσ”(logos)。“οικοσ”意为住所、处所或栖息地,“λογοσ”意为学问、知识⑥。从字面意义上来看,生态学是研究关于住所或者家的学问。奥德姆(Eugene P. Odum)和巴雷特(Gary W. Barrett)所著《生态学基础》开篇就提到:“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生物住所的科学,强调有机体与其栖息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个定义作为标准定义收录于词典中。”⑦“‘Economics’(经济学)一词也源于同一希腊词根‘oikos’,而‘nomics’表示‘管理’,经济学可以解释为‘家庭的管理’,因此,生态学与经济学应该是具有密切相关性的科学。”⑧“和其他学科的发展一样,生态科学在有历史记载以来,是一个逐步的、间歇的发展过程。在古希腊Hippocrates(希波克拉底)、Aristotle(亚里士多德)等众多哲学家的著作里,很明显地包含了生态学的内容。然而,希腊人并没有创出‘ecology’一词。‘ecology’这个词是近代起源的,它首先由德国生物学家Ernst Haeckel(厄尔斯特·赫克尔)提出。”①由此可见,“生态学”这一概念不仅是关于生物的原生家庭或未来住所的学问,也强调有机体与生活环境的相互关系与相互作用,同时更强调生物的经济价值与妥善管理。唐纳德·沃斯特(Donald Worster)称之为“自然的经济体系”,是因为“生态学最终是作为自然经济体系的一门全盛发达的科学而出现的,实现了两个多世纪以前似乎就有人提出的愿望”②。无论是自然存在的原始条件,还是现代人类创造属于自身独特生存的技术环境,都是自然界有机体在数百万年间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那些可被用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资源,是被人们赋予了可利用的经济价值,自然的经济价值是人们为了实现自身目的的科学愿望。   (二)海克尔对“生态学”概念的界定
  近半个多世纪以来,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激进式发展,环境污染等问题愈益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对技术的实际使用与理论负载也产生了认识论上的怀疑。与之相应,卡森(Rachel Carson)《寂静的春天》的出版,使得生态环保理念得到公众的广泛认可。学界开始积极回顾并聚焦与生态相关的视域,“生态学”这一基本范畴成为学者首先追溯的概念性逻辑起点。
  “生态学”这一概念是海克尔在其1866年出版的著作《普通生物形态学》中首先提出来的,并在他之后的著作中处处渗透着对这一概念的补充与理解。但海克尔的“生态学”概念与现当代成为系统科学的生态学概念之内涵和外延存在不同。海克尔的“生态学”概念还未从生物学这一涵盖领域较广的学科中分化出来,所以最初的“生态学”概念在一定程度上受生物学基本概念的限制与影响。
  海克尔在《普通生物形态学》第1卷“生物体的一般解剖”(Allgemeine Anatomie der organismen)的页下注中,首次使用“生态”(Oecologie)一词:“通过把生物学的范围扩大到最广泛的程度,我们排除了狭隘和有限的意义,即人们往往把生物学与生态学(特别是昆虫学)、经济科学、生活方式、生物之间的外部关系混为一谈。”③
  其后又提到该词:“我们将生理学分为两个学科:I.保护或自我保护的生理学(a.营养,b.繁殖);II.关系的生理学a.生物体单个部分之间相互关系的生理学(对于动物而言,是神经和肌肉的生理学);b.有机体的生态学和地理学或与外界关系的生理学。”④
  在第2卷“生物發展史”(Allgemeine Entwicklungsgeschichte der organismen)中,海克尔对该词进行了定义:“通过‘生态学’,我们可以理解有机体与其外部周围世界之间联系的全部科学。我们可以从广义上理解每一种生存状态或存在条件,它们部分是有机的,部分是无机的。”①
  从上述定义中可以看出,海克尔认为生态学与生物学、生理学有着紧密的联系。生态学起初并未脱离生物学领域而进行独立性研究。生态学与生物有机体生长的环境摄取和遗传性状不可分割,包括人类在内的生命有机体都不能完全脱离其本身的生物属性或自然属性。生态学还包括地域性生物的地理学相关领域的研究,它不仅是整体性的研究,还包括地方性特征。生态学不仅包括有机生物和无机生物对于外部环境的反映问题,更反过来研究生物得以存在的条件在区域内的刺激作用。
  海克尔指出:“我在1866年《普通生物形态学》一书中,指出这种历史进步(过程),或称为逐步完善,是因为自然选择在起着必然的作用,而不是什么预先设想的目的的产生的结果。因此,还没有一种有机体是十全十美的。有机体可能会在某一阶段与环境完全适应,但是这种适应是不能长久的继续下去的,因为外界条件本身也是在持续的变化之中,这种情况也促使有机体对外界条件进行持续不断的适应。”②海克尔对一元论哲学的解释,可谓相得益彰。
  18—19世纪生物学复兴阶段,许多学者已致力于这门学科的研究,但他们并没有使用“生态学”这个词。大约从1900年开始,生态学成为一门公认的、独立的科学。在海克尔明确定义“生态学”这一重要概念之前,人们没有关于生态的概念,人、动物和植物是截然分开的,动物和植物除了对人类有利益价值并被人类利用与使用外,不存在其他的相互关系,更不包含人对其他自然存在物的道德义务。显然,平等互利等概念在当时并未进入人们的头脑与视野之中。海克尔深刻剖析了“生态学”概念,将包括人、动物、植物等世界上存在的一切有机体都纳入生态学这门科学的考量范围之内,并且认为:物种之间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单个事物;千百万的生命体虽然看起来相互独立,但实际上却组成了丰富多彩的生态系统;在此系统中,生物之间通过水、太阳、土壤进行能量转换,生物和环境最终形成了自然,自然即是家园。因此,海克尔对“生态学”概念的界定,是从人类自身的盲区出发,将生命存在的家园作为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充满了对自然界其他生命的人文关怀。“生态学”作为对人类自身家园的研究,提醒人们:如果对自己的家或家园缺乏清晰的认识和研究,并且仍以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上认定自身与世界相分离,以现代技术手段来控制和榨取属人或人以外的自然界包括其他生命有机体的可利用经济价值,不能切身感受人本身源于自然,不能融身于人之外的具有整体意义自然界,那么这个家园要么渐渐衰落,要么就将面临消亡。在这一点上,与同时代的其他学者相比,海克尔的思想可谓超越当时科学界近100年。
  (三)生态学研究对象及其学科性质
  奥德姆和巴雷特的《生态学基础》提到:“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个体以上的系统层次。种群(population)……群落(community)……生态系统(ecosystem)……景观(landscape)……生物圈(ecosphere)”①;“生态学始终研究整体论和涌现论,是一门自上而下研究生命特征的科学。”②生态学倾向于整体论,生态系统是开放的系统、是生物学的基本单位。而从现实角度来看,生态学在生活中不只是一门生物科学,同时还是一门人类科学。人类作为一种具有高度自觉性的生物,与其他生物物种生活在同样环境中,应与其他生物物种遵循相同的生态学原理。但随着人类创造出一个与自然完全不同的人工生物世界,使人与自然产生强烈的隔阂感。人不仅不能从自然中获得归属感和自我认同感,反而被人创造的人工生物的世界围绕与异化。“这是我们的方式,而不是自然的,我们的方式是可以更改的。”③“比起自然的产物,人类的作物在本质上更不稳定、更为敏感。”④
  奥德姆和巴雷特在《生态学基础》的《前言》中还提到:“自从1970年以来,生态学已经从生物科学的根基中完全显现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如生态学一词的希腊文词根‘oikos(住所)’,它是一门综合生物、自然环境和人类的学科。按照我们的观点,生态学作为对地球家园的研究,已经足够成熟,是将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的基础和综合科学,它促进了C. P. Snow的‘第三文化’,是一座联结科学和社会所需的桥梁。”⑤自康德以来,物自体与现象界存在着分离,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也存在着难以跨越的鸿沟,生态学作为交叉学科,沟通了生物学、地理学、环境科学、哲学等众多学科,其目的就是把自然界当作一种社会的模型加以研究。“生态学从探询一些关于全球生态系统的无限宏大而无法解决的问题,向对动物之间关系进行精确的测验,向对死去的动物进行精确的统计方面发展着。”⑥这就是生态学不仅在过去而且在现代社会得以蓬勃发展的重要原因。   (四)“生态学”一词的推广
  从1904年起,芝加哥大学《植物学杂志》开辟专栏“生态学评注”,以具体可感的围绕人们现实生活动植物的生成变化为基础,将“生态学”这一概念和学科逐步引入公众的视野:“在我们自己的国家,南加州的原生植被类型相似,气候条件也相似,但即使那里,也很难将如此大量的树木留给自己……植物学家直到最近才对这个地区的生态环境有所接触。”⑦
  卡森、利奥波德(Aldo Leopold)、奥德姆、阿伦·奈斯(Arne Naess)等人对生态学的蓬勃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特别是卡森出版的《寂静的春天》,使环境保护主义日益成为一种全球性的事业。所以,当前对生态学的定义更具有包容性,比如Nature网站的定义是:“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相互作用及其环境的科学。它考虑了在人口、社区和生态系统一级发生的过程,并特别关注生物多样性。”①
  1930年,张珽和董爽秋出版的《植物生态学》提到,日语中的生态学概念是由三好学译自德语“Biologie”一词。1932年,费鸿年先生出版的《动物生态学》,进一步认证生态学概念是由日本引进到中国的②。1988年,郑度先生考证“生态学”一词由海克尔于1866年提出,更加确证了“生态学”这一概念的演变与传播。
  三、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一)人在生态史中的“生态位”
  传统价值观认为,人具有独特性,与其他生命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相比,人类生命独具智慧。这种智慧体现在:人具有自我意识,总是通过不断学习和反思自身,增强对外在自然世界的掌控;人具有潜在想象力、创造力和对现实的改造能力,通过制造和使用工具,延伸和放大自身的感觉器官与实践领域,加深并认证以往正确的自我意识;人通过不断地尝试和探索,最终形成相对独立于生态自然的社会历史存在,并进一步构建了人类文化和价值体系。这就使得人意识到自身具有决定其他生命存在物价值的特殊地位,并“对动物和自然没有义务,除非这种处理影响到人类自身”③,而这也恰恰反映了人类认识方式的局限及认识的边界。
  海克尔对“生态学”的最初定义,将生物有机体与外部世界直接勾连,将生命的存在条件看作内在于生命过程自始至终的固有价值,在对生命的定义过程中并未单独赋予人类独特的地位,认为人本身不具有决定其他生命体是否存在实际价值的决定性地位即特殊性地位。人虽然在现实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与其他生命存在着不同,但从“生态学”概念来看,自然界中一切事物都是相互关联的,事物之间有区别但无明确界限,自然界的一切都是以某种确定的方式彼此互相规定而存在和运行,不能以机械论的方式将这种交叉并融合的关系决然割裂开来。
  (二)生态学学科本身对生态历史的影响
  从海克尔的生态学概念出发,生态学的基本前提得到确定,即生态系统中的每个物种都担负着自己独特的功能。一方面,这种功能包括空间和区域上的等同于格林内尔(J. Grinnell)提出的生态位(ecological niche)概念;另一方面,这种功能包括在生态系统内部进行自发调节,实现稳定与和谐的系统整体价值,以及生态系统各构成要素之间功能上的统一。这不是人在使用和利用价值意义上表现出高低贵贱之分,所谓高低只是人为划分的食物链能级结构而非实际的地位和确定的价值。
  生态学概念从原初就规划着所有生命存在物与自然协调一致的生存方式,这种生存方式融于时间与空间的生态历史之中。生态学不仅强调所有生命存在物之间内在联系的生态宽度,更强调生态历史前后一致的生态长度。在这种意义上,生态学概念与进化过程交织与勾连,生命本身在进化过程中直接蕴含着丰富性与多样性。
  深层生态学将生命融于生态之中,认为生态系统中所有生命体都具有存在的合理性。虽然植物、动物以及其他自然对象作为自然资源对人类具有利用价值,但深层生态学认为资源与所有生命及其生活习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不是只把自然对象当作孤立的使用资源来看。人们应当加强对生态系统的认识,而不是片面地考虑生命形式或局部情况。在生态学意义上,文化的多样性与生命形式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是融贯一致的,生态学更是生態哲学赖以生存的土壤和发展的基础。
  (三)生态历史:拼图中的互相关联
  生态历史体系主要由生态学概念、环境与自然存在物和生命的自我实现等部分构成。这几个部分类似于理查德·德威特(Richard DeWitt)使用的拼图(jigsaw)概念:“拼图中的各块不是独立和孤立的,而是互相关联的……所有块都是互相关联和互相联系的,结果所有块就形成了一个互相联系、环环相扣、连贯一致的整体。”①生态学概念拼图连接着环境与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后者又连接着生命的自我实现,生命连接着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勾连着生态历史,所有生命都在这一紧密联系的过程之中存在和延续,而生态历史就是“让一个事物作为事物所是的事物而出现”②。
  生态历史赋予人和自然存在物平等权力与利益,所有自然存在物都在生态系统“无缝之网”上表现为其中联结的一点。生态历史中生命价值的自我实现,是所有具有生命的存在物的善或整体利益的实现,即普遍的共生与共同善的实现,这种实现是地球上所有生命形式的联结与沟通。生态历史要求我们拥抱世界而非征服世界,将身心融于自然历史的进程之中,而不是抽身于时时刻刻围绕的生命之“场”,进而操控与征服自然及其他生命存在。因此,生态历史是约瑟夫·劳斯(Joseph Rouse)所论实践优位而非理论优位的自然倾向,同时也是缩小自我与其他存在物的疏离感的过程。生态学提倡适度的自我节制并强调完整性的价值观,将其他存在物的利益看作自我利益的过程,由此构建的生态历史是对人与大自然同型的深刻生物本性的承认。目前人类所面临的生态问题争论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人口、经济、技术因素,这三者都是人类的需要和想要达成的目的。社会包括资本的扩张遵循的是“一味追求增长的逻辑”③,与此相反,生态历史是要建立一种生态社会或以生态文明取代工业文明。   (四)走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生态学是从整体论角度看待有机体和环境的关系。生态学将地球上的所有物种聚集成一个统一的生命体,让属我而非我的自然融入自身,同时让自身投入自然的怀抱,是个体生命凝聚力的附会和内在活力规律的复归。它使人们不只从眼前的一面来认识和改变世界,还从深层次内部和背后隐藏的深刻意蕴来观察世界,推进包括人类在内所有有机生命体“具有为了他们更大的集体利益和其他生物的利益可以约束它们自己的行为冲动的能力”④。生态学是恢复人类与自然界其他生物之间已失去很久的伙伴与亲密关系的途径,是人类回归纯真本性的重要手段。人们曾经设法将康德以来的分裂通过各种方式来实现,但“生态学”的方式更直接地使人们认清生命与自然的内在关联与相互依存。通过对“生态学”概念的回溯,对提高人类整体的生态意识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因为这种“综合的观点使我们习惯于把每一种有机体当作世界总体的一部分来看待,并且意识到在植物中或者动物中并不只是一些孤立的物种,而是在一个链条上与其他现有的或已灭绝了的生命形式相联结的生命形式”⑤。
  责任编辑:安 吉
  [作者简介]朱琳烨,内蒙古大学哲学院暨生态文明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包庆德,内蒙古大学哲学院暨生态文明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70)
  ①张利华、高建:《海克尔:宇宙之谜的探索者》,《自然杂志》1989年第11期。
  ①参见张利华、高建:《海克尔:宇宙之谜的探索者》,《自然杂志》1989年第11期。
  ②参见张利华、高建:《海克尔:宇宙之谜的探索者》,《自然杂志》1989年第11期。
  ③张利华、高建:《海克尔:宇宙之谜的探索者》,《自然杂志》1989年第11期。
  ④刘学礼:《具有哲学探索精神的生物学家——海克尔》,《生物学通报》1989年第4期。
  ①刘学礼:《具有哲学探索精神的生物学家——海克尔》,《生物学通报》1989年第4期。
  ②袁志英:《〈宇宙之谜〉与海克尔其人》,《德国研究》2003年第2期。
  ③恩斯特·海克尔:《宇宙之迷》,苑建华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90-91页。
  ④恩斯特·海克尔:《宇宙之迷》,苑建华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88页。
  ⑤参见刘仁胜:《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态思想背景》,《鄱阳湖学刊》2016年第4期。
  ⑥恩斯特·海克尔:《宇宙之迷》,苑建华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54页。
  ①张利华、高建:《海克尔:宇宙之谜的探索者》,《自然杂志》1989年第11期。
  ②张利华、高建:《海克尔:宇宙之谜的探索者》,《自然杂志》1989年第11期。
  ③雷毅:《深层生态学思想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90页。
  ④恩斯特·海克尔:《宇宙之迷》,苑建华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85页。
  ⑤恩斯特·海克尔:《宇宙之迷》,苑建华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49页。
  ⑥参见马振兴、胡泽等:《中、外文“生态学”一词之最初起源及定义考证》,《生物学通报》2017年第11期。
  ⑦奥德姆、巴雷特:《生态学基础》,陆健健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1页。
  ⑧奥德姆、巴雷特:《生态学基础》,陆健健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1页。
  ①奥德姆、巴雷特:《生态学基础》,陆健健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2页。
  ②唐纳德·沃斯特:《自然的经济体系:生态思想史》,侯文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364页。
  ③德语原文为:“Indem wir den Begriff der Biologie auf disen umfassendsten und weitesten Umfang ansdehnen,schliessen wir den engen und beschr nkten Sinn aus, in welchem man haufig (insbesondere in der Entomologie)die Biologie mit der Oecologie verwechselt,mit der Wissenschaft von der Oeconomie,von der Lebensweise,von den ausseren Lebensbeziehungen der Organismen zu einander etc.”參见Ernst Haeckel,Generelle Morphologie der Organismen,vol. 1, Berlin:G. Reimer,1866,p. 8.在内蒙古大学哲学学院攻读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硕士学位的留学生马修认为,古德语“Oecologie”在现代德语中对应为“Okologie”,意为生态。马修将此段德文译成英文为:“By stretching the range of biology to this widest and broadest extent, we exclude the narrow and limited sense, following which one tends to confuse biology with ecology(especially in entomology), with the science of economy, of the way of living, of the outer relations of organisms to each other.”   ④德语原文为:“Die Physiologie theilen wir ebenfalls in zwei Disciplinen:I. Die Physiologie der Conservation oder Selbsterhaltung (a. Ernahrung, b. Fortpflanzung),II. die Physiologie der Relationen oder Beziehungen (a. Physiologie der Beziehungen der einzelnen Theile des Organismus zu einander (beim Thiere Physiologie der Nerven und Muskeln); b. Oecologie und Geographie des Organismus oder Physiologie der Beziehungen des Organismus zur Aussenwelt. ”参见Ernst Haeckel,Generelle Morphologie der Organismen,vol. 1, Berlin:G. Reimer,1866,p. 237.马修将此段德文译成英文为:“Physiology we also split into two disciplines: 1. the physiology of conservation or self-preservation (a. nutrition,b. procreation). 2. the physiology of relations (a. physiology of the relations of single parts of an organism to each other (for animals the physiology of nerves and muscles); b. ecology and geography of the organism or physiology of relations towards the outside world).”
  ①德语原文为:“Unter Oecologie verstehen wir die gesammte Wissenschaft von den Beziehungen des Organismus zur umgebenden Aussenwelt,wohin wir im weiteren Sinne alle ” Existenz-Bedingungen“rechnen konnen. Diese sind theils organischer, theils anorganischer Natur. ”參见Ernst Haeckel,Generelle Morphologie der Organismen,vol. 2, Berlin:G. Reimer,1866,p. 286.马修将此段德文译成英文为:“By ecology we understand the total science of the connections of the organism to the surrounding external world, to which we can in the broadest sense include every condition of existence. These are partly of organic and inorganic nature.”
  ②恩斯特·海克尔:《宇宙之迷》,苑建华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77页。
  ①奥德姆、巴雷特:《生态学基础》,陆健健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4—5页。
  ②奥德姆、巴雷特:《生态学基础·序》,陆健健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③唐纳德·沃斯特:《自然的经济体系:生态思想史》,侯文蕙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278页。
  ④唐纳德·沃斯特:《自然的经济体系:生态思想史》,侯文蕙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281页。
  ⑤奥德姆、巴雷特:《生态学基础·前言》,陆健健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⑥唐纳德·沃斯特:《自然的经济体系:生态思想史》,侯文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436页。
  ⑦英文原文为:“In our own country southern California has a somewhat similar type of native vegetation and somewhat similar climatic conditions, but even there it would hardly be safe to leave such a collection of trees to themselves.…The botanists have left the ecology of this region almost untouched until lately.”参见“Ecological Notes On The Trees Of The Botanical Garden At Naples,”Dec. 1904, https://www. journals.uchicag
  o.edu/doi/pdfplus/10.1086/328572.
  ①英文原文为:“Ecology is the study of how organisms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and their environment. It considers processes that occur at the population, community and ecosystem levels and has a particular focus on biodiversity.”参见https://www.nature.com/subjects/ecology.
  ②参见马振兴、胡泽等:《中、外文“生态学”一词之最初起源及定义考证》,《生物学通报》2017年第11期。
  ③雷毅:《深层生态学思想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7页。
  ①理查德·德威特:《世界观:科学史与科学哲学导论》,李跃乾、张新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年,第11页。
  ②雷毅:《深层生态学思想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69页。
  ③雷毅:《深层生态学思想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6页。
  ④唐纳德·沃斯特:《自然的经济体系:生态思想史》,侯文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373页。
  ⑤唐纳德·沃斯特:《自然的经济体系:生态思想史》,侯文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70页。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1632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