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青少年沉迷短视频播放软件现象的心理学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现如今,青少年获取信息、交流沟通主要在互联网及新媒体平台上进行,其中网络短视频因具有新颖独特的内容传播方式正成为社交媒体的新宠。其优于之前具有代表性的主流社交方式如,文字和图片等。短视频的明显特点不仅表现在视频短、传播快而且其制作简单易操作,大众都可参与,这与青少年不成熟的认知特点相契合,因此短视频的应用在青少年中迅速传播,甚至产生沉迷于其中的社会现象,青少年沉迷短视频播放软件现象引发较多的社会争议,因此文章旨在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青少年;沉迷短视频(网络成瘾);心理学分析
  “短视频也可以被称作短片视频,一般是在互联网新媒体上传播时长在5分钟以内的视频传播方式。”《QuestMobile 2017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年度报告》中指出已超过4.1亿人使用短视频进行交流沟通,同比增长率高达116.5%。与此同时,日前发布的《中国青少年互联网使用及网络安全情况调研报告》显示,当代中国青少年接触网络的年龄出现低龄化,青少年在6岁至10岁就开始接触互联网的数量约占40%左右,其中,有20%的青少年表明“总是”在刷短视频内容。《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达到2.87亿,新增青少年网民1028万,增长率为3.7%。”这些数字都显示,未成年人沉迷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已经成为具有普遍现象的社会问题。短视频平台上不乏正能量的内容,但也有些内容也存在违背道德及法律的不良现象并且造成负面的社会影响。鉴于青少年网民的价值观处于发展中,如果过度沉迷于其中,则可能对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一、青少年沉迷短视频播放软件现象的心理学分析
  “GoldbergⅠ.认为网络成瘾是指个体由于过度使用网络而导致明显的社会、心理损害的一种现象。”因此,青少年从短视频中获得满足感的同时严重影响生活和学业的现象也是网络成瘾的一种表现。这主要由以下几种心理导致此现象的产生:
  (一)自我意识和认知能力发展不成熟
  自我意识是指“人对自身的认识和态度,主要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等因素。”多数心理学家认为,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是青少年时期,这个时期由于大脑机能的不断增强,充足的生活空间以及丰富的实践活动助其认知能力迅速提升,但是与成年时期相比,青少年自我意识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并不成熟,做选择和对自我进行评价时容易受外界尤其是新事物的干扰。在信息化时代,用户可以自行创造视频内容,这类视频可以自由地用来在社交网站与他人分享,时间短,内容吸睛,搞笑。因此,青少年凭借强的接受能力,好奇心和参与能力,更易于选择短视频,但是由于自身的原因,自主选择的视频内容与自身年龄不相符,视频强的视觉冲击力和吸引力致使他们沉迷其中,此时对于他人的评价及其敏感和不适。
  (二)孤独感与焦虑感
  青少年正处于“质的过渡”时期,体现在生理和心理等方面,同时具有丰富的情感并且情绪不稳定等特性,易于产生焦虑情绪。由于没有形成独立的人格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会对父母长辈以及教师有很强的依赖性,但是由于周围人都忙于工作无暇顾及他们的心理状态,青少年感觉不到来自长辈的及时关注,往往会感到孤独。“孤独感是感到被某一种群体排斥、不被周围人喜欢、不能和人分享自己的感受,或像个异类一样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青少年在外界受到孤立往往会产生不可名状的孤独感。“孤独可以向人们发出社会联结的信号,这种联结有益于个体的生存”。青少年观看视频内容后只要通过转发和评论就可以参与其中,将参与或模仿新奇的视频内容发布在自己的朋友圈后,获得受众的点赞和认可,随着受众数量的提升,青少年的满足感得到了满足。在虚拟的网络中青少年通过接触无数的秒拍视频,来减少自己成长过程中产生的焦虑感和孤独感,就像吸食精神鸦一样,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
  (三)从众心理
  “从众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在群体中,一方面个体因为和大多数人的行为不同备受孤立,而当个体通过趋之若鹜与他人一致时又会出现“安全感”。这种安全感是虚假的表现是与自己的内心想法相违背的,从众有“真”“假”之分,“假从众”起因于个体对虚假安全感的期望。秒拍视频起初主要以专业化的内容为主,通过严格的审查后投放到市场上,不乏宣传正能量的内容,但是随着用户量的增加,用户自行生产的短视频数量远超专业化内容,因此短视频的内容品质亟待提升。青少年没有自己的判断能力往往会受到其他事物的干扰改变自己的观看视频内容的选择,这种从众心理主要表现为,容易受到朋友及同学的影响,改变自己原有选择的视频内容以及观看短视频的时间,进行与别人一样的沉迷行为,而不考虑这种行为所产生的危害性。
  二、青少年沉迷观看短视频对自身成长产生的不良影响
  (一)易产生攻击性行为
  班杜拉认为,“人们对攻击的学习不只发生在亲身体验其后果时:通过观察他人也可以进行同样的学习。”我们知道青少年观看攻击内容的视频会引发他们的攻击欲望,并交给他们实施攻击的新办法。由于秒拍的短视频缺乏法律的监督,不良内容频频出现。媒体内容被青少年囫囵吞枣式的模仿,导致他们受法律道德所抑制的暴力攻击行为被不断地唤醒,引发攻击性行为的思维,从而诱发攻击性行为的产生。青少年观看含有暴力倾向攻击倾向的短视频时间越长,攻击性行为就会越容易被唤醒,最终极容易产生越轨的行为,渐行渐远最终导致犯罪行为的产生。
  (二)不利于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青少年的人生追求、思维方式和情感表达方式都受价值观的影响,正确的价值观对青少年自身的发展意义深远。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下,一般宣传正能量的视频内容很难吸引大众,而负面的容易激发社会争议的内容能很快赢得大众的青睐。鉴于青少年是非鉴别能力有待提升,很容易沉迷于不良内容之中。例如,抖音等短视频上不乏网红脸,她们普遍年龄较小凭借五官和一些粗俗的舉动获得千万点赞,千万粉丝,数几十万的评论,同时她们大多生活奢靡,学业荒废。这些网红很轻松就拥有了奢侈品,关注,却唯独没有学历。青少年如果以网红为目标,渴求过奢靡的生活而不再羡慕通过自己努力获得的向往生活,不再崇拜学霸。结果是,正确价值观难以在这种大环境下形成。   三、改善青少年沉迷短视频播放软件现象的对策
  短视频已成为人们获取资讯、休闲娱乐的重要途径,我们在承认短视频平台上不乏积极向上作品的同时,应该思考怎样改善这种现象,保障青少年健康全面发展。
  (一)加强网络空间监管力度和提升平台的自净能力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应该在提升互联网内容建设的同时不断地建立健全网络综合治理。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也要求相关平台在获取《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以后才能开展业务。但是违反此规范的法律成本低,起不到应有的威慑力,政府缺少系统的,全面的起到绝对威慑力有针对性的法律来监管短视频APP的使用,设置未成年人保护机制。
  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交流方式,短视频已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潮流,“用户原创内容形式的短视频应用,主要由品牌和网友制作短视频,这类视频时间要求简短,一般在10秒以下,可以自由的在社交网站与他人分享。”有学者建议我们不能无视短视频平台的违规违法行为,不仅对其内容进行严格的筛查和治理,还要加大违法成本,从源头上净化。加强短视频行业的内容生态的建设,促进短视频行业健康发展。同时相关行业应该加强防沉迷技术的研发,产生真正的预期效应。
  (二)加强和创新网络道德教育
  “网络道德是人与人、人与人群关系的行为准则”,网络道德是在人们面临新的任务环境下产生的,同时也适用于信息网络,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和认知能力还没有发展成熟,是非辨别能力不强,因此学校要承担起培育青少年网络道德的重任,以形式多样,内容而丰富多彩的创新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不仅仅是简单的说教。提升学生对沉迷短视频的不良影响的认识,同时提升他们的是非鉴别能力,选择弘扬正能量的内容。
  (三)加强家庭教育
  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目的是统一的,都是为了青少年全面的发展。实验证明,家庭教育的不同可以通过学生的处事行为,品格特性以及才智等方面表现出来,这也是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青少年时期所表现出来的自信和自尊感主要源于其家长对他们的态度,他们所体现的道德行为也是模仿家长的结果。因此,一方面,家長应该认识到青少年心理特点,时刻关注他们的心理需要,减少他们的孤独感和焦虑感,通过沟通手段而不是暴力解决问题。并及时和学校沟通了解他们的心理变化。另一方面,家长应该时刻引导青少年意识到沉迷短视频的危害,同时应该以身作则,自己减少沉迷短视频的时间,利用空余时间和孩子一起或者鼓励孩子单独参加课外活动,来丰富他们的课余时间,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四)强化青少年意志力的培养
  凯利麦格尼格尔在他的《自控力》一书中中指出:“意志力,就是控制自己的注意力、情绪和欲望的能力。”这种意志力影响我们的生活和学习的成败,人们往往告诫自己要抵制一些诱惑,然而,大多数人都觉得自己意志力薄弱——自控只是一时的行为,而力不从心和失控却是常态。对于心理发展不成熟的青少年来说,他们更难以抵抗外界的诱惑力,尤其是电子产品,互联网带来的诱惑,尽管如此我们不能对于这种不良的现象视而不见,要承认青少年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各方面都有可塑性。作为自己意志的主人我们要引导青少年从思想观念上认识到沉迷于短视频播放平台的危害,经常引导他们分析那些由短视频不良内容所带来的负面社会危害,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同时,将网络道德建设和学校道德建设结合起来,积极地引导青少年学习理想信念的教育,形成该年龄阶段应该有的家国情怀,让他们真正地认识到自己是未来国家伟大复兴目标实现的践行者。在教育中将科学性和思想性和思想性结合起来,从自我角度提升德性修养和意志力,最终养成通过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从根源上抵制短视频带来的诱惑。
  四、结语
  在碎片化信息时代,移动短视频满足人们对快餐式文化的需求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无论是观看短视频还是进行分享互动,移动短视频都在潜移默化的进行价值观的传播,影响人的思维方式。青少年作为其庞大的受众群体之一,在成长过程中容易受到环境和所接触的文化内容的影响。从应用商和有关监管部门一方来看,应该不断总结归纳移动短视频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完善这种信息传播途径使其真正的应用于推动社会文化的发展与进步中。同时学校家庭要达成一致,通过家庭和学校的影响使青少年的认知能力不断得到提升,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逐步减少沉迷短视频的现象。
  参考文献
  [1]  马思遥.短视频 “真风口”还是“炒冷饭”?[N].北京青年报,2016.
  [2]  2015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EB/OL].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6.
  [3] GoldbergⅠ,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EB/OL].Http//www.cog.brown.edu/brochur.
  [4]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5] Beck,A.T.,&Young,J.E.(1978,September).College blues[J].Psychology Today, pp. 80-90; Davis, M.H.,&Franzol,S.L.(1986) Adolescent loneliness,self-disclosure,and private self-consciousness: A longitudinal investigation[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51, 595-608
  [6] Zhou,X., Sedikides, C., Wildschut,T.,& Gao, D-G.(2008). Counteracting loneliness: On the restorative function of nostalgia[J]. Psychological Science,19, 1023-1029
  [7] 郑雪.社会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8
  [8] Babdura,A. Self-efficacy: The Exercise of Control[M]. New York:Freeman,1997.
  [9] 龙腾.新媒体环境下秒拍短视频的发展[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7(21).
  [10] 朱银端.网络道德教育[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11] 凯利·麦格尼格尔.自控力[M].印刷工业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李金勇,男(1963- ),河南浚县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理论,思想政治教育,陕西省心理学会会员;党晨晨,女(1989- ),陕西西安人,在读研究生,西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2085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