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德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比较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受不同历史文化、教育模式影响,中德两国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德国“双元制”课程模式为例,从培养目标、课程编制、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四个方面分析比较两国的课程模式,以期能够对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提出参考性意见。
  关键词:课程模式;职业教育;比较研究;“双元制”
  德国职业教育以“双元制”为核心展开,可以说“双元制”反映了德国职业教育的教育理念、运行体系、特点,在德国职业教育领域占有很大的比重。而德国也正是在“双元制”的职业教育模式下,以就业为导向,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各级各类的应用型人才,对德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通过对中国与德国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进行比较,能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中关于课程部分提出意见。
  一、中德两国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对比
  (一)培养目标
  德国的“双元制”课程模式从总体上讲,通过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工作适应性、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挑战能够适时的做出分析解决。以及对学生操作性能力、后期出现问题的维修维护处理能力,團队合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进行的培育。简而言之,就是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关键能力。
  它强调的是,当职业变更或者当劳动组织发生变化的时候,劳动者不会因为原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对新的生产过程及工作组织形式不适应。恰恰相反,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学习能够与实践,能够将自身所具备的关键能力在出现变化的环境中能快速适应,并获得相应的职业知识技能。
  受教育制度考试制度的影响,我国职业教育对学生的培养以认知能力发展为主,通过系统理论性的知识学习与传授进行职业教育的开展。同时,受我国历史文化因素影响,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具有民族性,强调社会本位,更多地强调教育的社会价值,往往忽视了个体的自由发展。但自《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体现出人本主义的思想,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注重在职业发展中个人各方面的养成。
  (二)课程编制
  课程编制包括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课程内容的编排两方面。“双元制”课程内容选择以职业活动为中心,既强调各类专业知识和技能,又重视职业岗位需求的关键能力。课程内容的编排参照基础教育、专业教育、专长教育三个阶段依次展开。学生所学的所有理论课都可概括为三类:专业理论、专业制图和专业计算,涵盖了专业所需的所有理论知识,知识面涉及广泛、难易适中、各方面交叉综合性强,这样的课程设置有助于学生综合发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升。而所有课程又将相关的专业技术知识综合成一个体系,分为三个层次即基础培训、专业培训和专长培训,三个层次呈阶梯形式逐渐上升。无论哪一阶梯的培训,三门专业课都是围绕职业实践活动,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地进行。
  我国的职业教育课程编制与德国不同,采取的基本方式是学科式,即采用学科课程。课程设置由国家相关教育部门统一安排负责,在国家专业教学标准、人才培养目标、各学科涉及相关理论知识体系以及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反思多方面结合下进行课程编制,课程内容的编排同样侧重基础性理论性。课程内容的选择以学科体系作为基础,基于普通教育的课程进行职业教育课程的设置编排与选择,强调学科的完整、系统性,同时,开始注重技术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在职业教育课程内容中的比例安排。
  (三)课程实施
  德国“双元制”的课程理论强调学校和企业是课程实施的有机构成部分,双元制课程的实施以校企双方的合作为基础,二者分别承担一定的课程。学校按照各州总体教学计划实施理论课程的教学;企业则按照联邦培训条例在企业内实施实践课程的培训。这种“双元制”的课程实施,首先可以确保学生所学的需求,使学生既能掌握基本的公共基础知识又能掌握职业所需的相应的理论知识,同时,也与企业需求达到一致学生能够真正的做到学以致用。
  我国大部分职业院校的课程实施与德国“双元制”的课程实施有一定的差异。我国的职业教育课程阶段的学生大部分是在学校完成学业,教学按照时间实施,教学内容按群体学生的需求安排,开展班集体式的教学方式,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班集体的领导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易出现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实践技能的发展。
  (四)课程评价
  德国“双元制”的课程评价即行业协会对受训者的考试考核。行业协会是一种介于联邦政府和企业之间的中介机构,每个行业协会都设立有一个职业教育委员会,由来自于雇主协会、雇员协会的代表和职业学校的教师组成,受理行会有关职业教育方面的事宜。“双元制”模式下的课程评价就是由行业协会对受训者进行考核,主要是进行职业技能考试。对此,行业协会专门组建了考试委员会,每个考试委员会均要有对等数额的雇主协会和雇员协会的代表,另有一名职业学校教师参加。在培训期间,行业协会组织一次期中考试和一次毕业考试,试题由行会拟定,考试内容包括专业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其基本准则是职业资格。
  我国职业院校的课程考核还是采用的传统常规考核方式,笔试为主,学校组织教师自己安排各门课程考试具体要求,试题同样由教授课程老师或课程组依据教学大纲的进行试题编排,试题内容以本门课程讲授内容为主,拓展性的题目涉及不多。这样的考核方式很难将平时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各门课程之间难以做到融汇贯通,以及考试内容与学生未来走向工作岗位的实际要求相差甚远。
  二、“双元制”课程模式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一)完善培养目标
  职业教育是否满足社会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制定是否与社会市场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需求相符合。职业院校所培养学生的能力不仅是岗位专业能力,也不仅是行业通用能力,而应该是综合职业能力。而我国职业教育的培养注重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对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还存在欠缺。借鉴德国“双元制”模式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我国职业教育在学生培养过程中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养成,关注学生多种能力的发展。   (二)课程编制综合化
  “双元制”的课程编制,职业本位,通过学生的实习实训帮助其获得更丰富的知识操作技能,这种宽广的知识技能使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和市场竞争力,以及再就业能力。在课程编排方面,与我国的三段制课程编排不同,德国“双元制”模式采用综合课程的方法把所有的理论课程综合成专业理论、专业制图和专业计算三门课,这样尽可能的拓宽学生专业知识面,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职业教育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面对未来从事的岗位,需要去适应各种综合性的问题。所以在课程的编制上可以将彼此相近、有关联的课程综合,形成一个群体,以職业活动为中心,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形成专业基础,组成综合课程。
  (三)课程实施需学校与企业共同承担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为企业培养合格的职业人才,从这一意义上讲校企双方合作对职教来说至关重要,而课程又是一切教育活动的核心,因此校企双方合作从实质上讲是以课程上的合作而展开的。借鉴德国的校企合作模式,产教融合,企业与学校合作共同安排组织学生实习实训,学校建立实训基地,企业安排指导老师指导学生实习,配合学校对学生实习的实施。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可以参考市场需求企业需求,根据企业发展计划进行人才培养,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科研水平的提升,确定研究方向,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一步步的由浅入深。
  (四)建立多元化的课程评价制度
  评价职业院校课程首先关注的就应该是课程体系是否科学、合理。然而,目前我国的课程评价主体仅局限于学校的教师,教师在期末对学生进行考核,其方式大都采取闭卷考试,忽略了评价的整体性。所以,职业院校除了在学期末进行闭卷考试外,还也可以加入学生的平时表现,以教学实际为出发点进行学生的课程考核。同时,学生的课程成绩及评价由学校、实习企业综合参考,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给定学生成绩。
  德国职业教育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成功,一套完整适宜系统的课程模式是不容忽视的因素,“双元制”的课程模式将宏观的课程理论转化为具体可行的操作模式。所以,我们借鉴和参照世界上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课程模式,依据本国发展实情,调整创新变革,更好的适应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为学生个人发展提供更高的条件。
  参考文献
  [1] 王根顺,付娟.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特点及启示[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1):13-15.
  [2] 张鹤萍.把脉我国职业教育培养目标[J]. 职教通讯,2010(09):5-8.
  [3] 陈霞.德国“双元制”课程模式职业技术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2000(19):56-57.
  [4] 蔡衍芳.中外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比较[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8):19-23.
  [5] 雷正光.德国双元制模式对我国职教改革发展的借鉴意义[J].职教通讯,2000(12):46-48.
  [6] 唐晶晶.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概述[J].消费导刊,2009(02):181.
  作者简介:程虹(1993- ),女,汉族,山西临汾人,西安外事学院,助教,硕士学位,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研究方向:职业教育管理;冯梅(1992- ),女,汉族,山西吕梁人,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专任教师,硕士学位,学前教育专业,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2124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