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社会工作介入高三学生心理压力缓解的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高考”作为社会筛选人才的有效机制,是每个学生学习生涯中最为重要的事情,因此这一场考试给高中生,特别是高三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高三学生作为情绪如“暴风骤雨”的青少年,尚未很好地掌握调节自身压力的方式方法,因此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是助人自助,帮助案主增长个人能力,发掘个人潜能,从而解决自我问题。文章将重点探索社会工作视角下如何有效缓解高三学生的心理压力。
  关键词:社会工作;高三学生;心理压力
  中学生在心理成熟的过渡期文章具有“两极性”。这一时期青少年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在原有的水平上发生着显著、急剧的变化。高三学生是青少年中特殊的人群文章他们面临着高考,承担着来自各方的期待,心理压力也随之增长。高考人数的增加也使得高中生的压力不断增加。适当的压力有助于个体抗逆力的形成,从而使个体更好地面对困难,但过度的压力则会影响个体成长,因此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关注。
  一、高三学生心理压力表现
  调查人员在对河北C市某重点高中高三学生进行介入发现,该学校高三学生整体氛围较为压抑。通过SDS抑郁自评量表和SAS焦虑自评量表进行调查后发现,约有53.8%的学生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抑郁,约有53.8%的学生呈现不同程度的焦虑。
  高三学生的心理压力主要表现在自我认同、自我封闭和情绪化三个方面。在学生看来,成绩是衡量个人能力的唯一标准,成绩好的同学会受到认可,从而使自我认同度高。成绩不理想的同学则不会受到很多的称赞,自我认同度也会降低。伴随自我认同度的降低,还会表现出自我封闭、自我为中心的孤独心理,逐渐形成一种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能力提高缓慢、容易满足于现状的心理。
  另外,由于青少年情绪不稳定的特点,高三学生的心理压力又会表现出情绪化的特点。学生会因一次考试成绩良好而信心十足,同时也会因一次的不理想而自暴自弃。
  二、高三学生心理压力状态及问题分析
  随着“高考”社会地位的提升,人们对高三学生的社会期望也逐渐增高。高三学生外部压力来源于社会评价、父母师长期待以及同学之间评比。高三阶段青少年自我认知尚不稳定,易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周围群体评价会与自我评价相矛盾,且这一阶段青少年处于心理断乳期,由此造成冲突,导致心理压力产生。
  海德认为,行为和事件原因归为内部原因(如能力、奋斗、情绪、性格、姿态等)和外部原因(如任务易难、环境优劣、奖罚、运气等)。通过文献查阅,笔者认为可以将高三学生心理压力的成因整合。高三学生的心理压力主要有内部和外部两大原因。内部原因也称主观原因,主要有自我评价低、抗逆力差、学习倦怠和习得性无助四个方面;外部原因也称客观原因,主要来源于社会期望。
  高三学生正处于青少年发展阶段中不稳定阶段,情绪忽高忽低,对自己缺乏恰当认识,往往对自己有过高预期。同时,由于课业繁重,休息不足,加重心理负担,由此造成了自我评价低。
  抗逆力是优势视角下相信每个人在面对压力和困难时都可以进行潜能激发和自我超越。抗逆力也称心理弹性。高三学生心理弹性在长期压力下失衡,自我反弹和激励能力逐渐弱化,体现在高三学生很难管理自己的情绪。
  倦怠是一种心理表现,通常表现出焦虑、抑郁、无力等。杨丽娴等学者认为,倦怠是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或缺乏动力却又不得以而为之时,就会感到厌烦,从而产生一种身心俱疲的心理状态,并消极对待学习活动。学生在长期学习压力下,可能会出现退缩或不愿投入精力的现象,最后导致身体、情绪等方面的耗竭,逐渐丧失学习目标,对学习产生无意义感,在学习绩效降低时自我价值感也降低,从而形成倦怠。
  习得性无助是指个人经历失败与挫折后,面临问题时产生无能为力,丧失信心的心理状态与行为。学生在经历一次次的考试失利之后,成就体验不足,逐渐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不能用积极的态度让自己作出改变,导致心理压力加大,成绩下降。如此恶性循环。
  三、社会工作介入高三学生心理减压的思考与建议
  以往对心理压力的研究多是从心理学方向进行探索。社会工作干预与心理学干预的区别主要在于心理学偏重对个体心理状态的调整,社会工作多从人与社会的互动入手,对社会关系进行调整,通过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等介入方式,以建立高三学生社会支持网络和提高个体自我评价为目标,实现高三学生心理减压。
  (一)建立学生社会支持网络
  高三学生社会支持网络来自家长、同学、学校、社会这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有各自的责任和作用,既相互交叉,又彼此独立。
  家长作为学生最亲密的社会支持网络,发挥重要作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的心愿,但在高考前夕,家長这一层社会关系应由原来说教、督促的角色转变为鼓励、陪伴的角色,因为亲密关系所带来的支持是其他的社会关系所不可替代的。家长可以在经过孩子同意后,陪伴孩子上下学;或鼓励孩子说出学校里面发生的令他感到舒服、开心的事情。在此过程中,家长以倾听为主,评论为辅,引导孩子自愿讲出心中的压力,甚至是痛苦。同时家长是学校工作的延续,家长要尽量在家中为孩子营造利于学习的环境,减少孩子因社会角色的转变而带来的不适。
  同学作为学生的朋辈群体,会让学生之间形成模仿的效果。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个人行为是由社会、环境、个人内在因素三者互相影响形成的,人的大部分社会行为是通过观察、模仿而学会的。环境在观察学习中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作用,如果环境发生变化,人的行为也随之发生变化。从“同学”这个群体入手进行介入,调整群体思维方式,进而让群体内部进行相互影响,达到群体和个体的双向改变。对学生开展个案,或对一个班级开展小组,直接从案主本身入手进行改变,通过朋辈之间模仿学习、鼓励支持来缓解心理压力。
  学校的主要作用是教育,体现在学业教育和行为教育两方面,学校的教育功能主要通过学校的环境营造和教师课堂传授实现。勒温的场域理论指出,构成生活空间的要素是人和环境,而这个环境只有在同人的心理目标相结合时,才起环境作用,即生活空间才成立。学校是学生主要活动场域。学校的教育作用只有在学生心理接受学校教育角色时,教育的效果才能很好实现。学校要想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就必须设法达到学生对教育的期待,如果没有达到,就会使学生产生压力,降低教育效果。教师在缓解学生压力的过程中应起到朋辈辅导员的作用,要积极关注学生,尊重、接纳学生,对学生真诚,与学生共情,认真倾听学生的苦恼,同时运用探问和面质的技巧。但注意不要让学生产生心理依赖,始终秉持助人自助,为学生分析困难的解决方式,而不是替学生拿主意,替学生完成成长任务。   社会是学生最远的社会支持网络,但是社会所起到的作用也是不容小觑。高考期间,多地的出租车司机都会免费搭载考生,很多广告栏位也会写着“高考加油”的字样。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指出,需求的第三层次是归属于爱的需要。广泛的社会关注会让学生感受到更多的人和他站在一起,能给学生带来更大的信心,从而缓解心理压力。
  (二)提高个体自我评价
  一些成功的案例证明,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是缓解压力的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具体的做法可从个案社会工作和小组社会工作两个方面进行。
  在个案工作中,主要目标是通过倾听、回应、对质等方式,辅以训练行为和心理暗示等手段,让学生在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的同时,学习到自我调节的方法。在行为训练方面,通过刺激感官的活动(如画手印,随意书写,优势列举等)减少对自我的负面评价,增强自我认同感,提高自信心。在心理暗示方面,可以借助语言、音乐、食物、场景、动作等案主感兴趣的方面,让个体放松,从而缓解压力,增加自信。
  在小组工作中,主要的目标在资源和时间有限的情况下,通过一系列具有趣味性、启发性、递进性、目的性的小组活动,使同质性高的人在时间尽可能短的情况下发生改变,最终使学生理性面对高考。
  综上所述,高三学生作为特殊的青少年群体,他们的心理压力问题亟需介入。社会工作通过构建学生社会支持网络,提高个体自我评价来缓解群体压力,有助于高三学生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应对高考,取得更为理想的成绩。
  参考文献
  [1] 赵建香.高三学生考试焦虑的团体心理辅导的实践研究[D].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2] 李阿玲.高考我要战胜你——一例成功运用心理暗示训练的个案辅导[J].教育聚焦文章2014(11):39-41.
  [3] 陆宇虹.社会工作介入高三学生考试焦虑的优势分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4] 孙进鹏.高三文科习得性无助类学生的心理指导策略[J].中学教育:41.
  [5] 倪兆峰.高三学生高压心理及调整对策[J].学术研究文章,2016(01):54-55.
  [6] 李芷若.高三学生的心理辅导策略基于PERMA理论的分析[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6-0332(03).
  [7] 张明周.高三学生高考冲刺阶段心理状态分析及其应对策略[J].学生发展指导:34-35.
  [8] 陈慧.高三学生心理弹性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4.
  [9] 杨业兵.高三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11(05:)338-339.
  [10] 刘春.高三学生心理问题及指导[J].心理健康教育2014(50):17.
  [11] 邓立萍.高中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归因风格对考试焦虑的影响[D].江西:江西师范大学,2014.
  [12] 陈月霞.高三学生心理应激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长治学院学报,2016年 第1期 .
  [13] 马丽平.高三学生压力应对方式的调查研究[J].校园心理:2014(04):250-252
  [14] 叶宝娟.社会支持与高考焦虑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中国临床心理,2016,24(03):527-534.
  [15] 刘慧娟.高中生不良情绪状态的特点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02):60-63.
  [16] 王安妮.高三学生心理弹性影响因素——社会支持与学业自我效能感[J].中国健康心理学,2015,23(12):1840-1843.
  [17] 陆亚,尹可丽,钱丽梅,等.气候变化的心理影响及应对策略[J].心理科学发展,2014(22):1016-1024.
  [18] 王琰,陈浩.人以天地之气生:气象对人类心理与行为的影响[J].心理科学进展,2017,25(06):1077-1092.
  作者简介:侯世武(1997- ),男,满族,河北沧州人,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研究方向:青少年、小組工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2241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