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现代西方哲学对创新的研究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建设创新型国家离不开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一个主要任务。创新型人才如何培养需要从创造学、教育学、脑科学、哲学等学科方面加以综合研究。全面探析现代西方哲学的主要哲学家和哲学流派对创新的研究还没有人做过,而这方面的研究对于我国关于创新的研究以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现代西方哲学;研究概括;创新
  马克思在1842年写的《〈科隆日报〉第179号的社论》一文中提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马克思认为,真正的哲学应当“是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物,人民的最美好、最珍贵、最隐蔽的精髓都汇集在哲学思想里。”恩格斯说:“任何哲学只不过是在思想上反映出来的时代内容。”
  现代西方哲学也是在思想上反映出来的时代内容,也是现代西方精神的精华,这个现代精神的精华是什么呢?那就是对创新的重视和探究。这一点可以从下面我们对现代西方的一些主要哲学家和流派的主要哲学思想中看出。
  一、现代西方哲学对创新研究的概况
  (一)尼采
  在尼采看来,人应该具有的最大的特性就是创造性,这是生命之为生命的标志,也是生命健康的标志和生命发展的条件。尼采认为具有创造力的人是生命力最强的人,他们是人类的希望。任何阻碍创造力的因素都是恶,都是不道德的。旧道德压制人的创造力,所以尼采反对它。他说过:“……最大的善,这便是创造”。这句话是对的。因为无论是物质上的创造还是精神上的创造所带来益处绝不是创造者自己受惠,都有可能惠及人类。创造者对社会的贡献有可能远远大于他的索取,这不就是善乃至最大的善吗?!
  (二)柏格森
  柏格森的《创造进化论》简直就可以看作是创新、创造的宣言。而创新创造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精神的精华。柏格森认为,整个宇宙是一个创造进化的过程,是绵延过程,其动力源自生命冲动。
  柏格森在《创造进化论》中对生命本质做了深刻阐述,他说,“我们是自己生活的创造者,每一瞬间都是一种创造。”柏格森认为,如果我们孤立地考察人的某一状态,似乎它是亘古不变的。但若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无论是人的情感,还是意念、欲望等,都在瞬息万变;人们平时不太注意这种变化,只有当变化逐渐显著,使人耳目一新时,才引起人们的注意。“就在这一瞬间,我们发觉自己的状态已经改变。其实我们时刻在变,状态本身就是变化不已的。”
  “人们的每一项工作中都包含着发明,意志的每一个活动里都含有自由。”这个中原因就在于人类能向往自由,渴望自由,但自由对我们意味着什么?柏格森认为,自由就是对自我的把握,就是创造。自由与创造是属于同一层次的范畴,承认人的自由性同时也就意味着承认人的创造性,反之亦然。因为自由是出自于“真正的自我”的行为,而真正的自我是绵延的,其每一瞬间的转动都是不确定的,它没有任何固定的轨道,也不受任何先决条件的支配。它在成长中创造,又在创造中成长,有无数发展的可能性。因此,自由就是纯粹的自我创造。
  (三)波普尔
  波普尔认为,“先是人,然后才是人创造了科学。既然人会犯错误,那么这种特性就会反映到科学中来”,因此,科学家是会犯错误的,而对错误的“科学”,科学的态度是批判的态度,批判的态度才是理性的态度,是人理性地对待自己所创立的科学理论的正确态度。人们尽可能把科学的历史看作发现理论,摒弃错了的理论并以更好的理论取而代之的历史。他甚至强调说:“科学史也像人类思想史一样,只不过是一些靠不住的梦幻史、顽固不化史、错误史。但科学却是这样一种少有的……也许是唯一的……人类活动,有了错误可以系统加以批判,并且还往往可以及时改正。正因为如此,只有对于科学,我们才可以说经常从错误中学习,才可以说得到明显的科学进步。”在波普尔看来,能够证明错不是科学的缺点,相反,正是它的优点,因为科学理论只有在证伪的过程中才能不断发展,人类的知识才能不断生长,人类自身才能不断进步。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表达了反对绝对真理,绝对权威的思想;认为是人创造了科学,强调用证伪的批判态度去除人的异化,即人受制于自己创造的科学。证伪思维是创新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创新文化的一个动力源泉,更是塑造创新灵魂的重要基础之一。证伪方法也是自我反思,自我批评的重要方法论之一,是进一步解放思想的方法论启示。作为一门科学,光是依靠对外的扩张,只是在“量”上发展;而对自身进行证伪反思,则可取得“质”的飞跃,成为真正的科学。
  在科学发展中和知识增长进程中,每一点滴进步,均与创新相关。而创新的关键就是熊彼特意义上的“破坏性地创造”,其要点在于“破坏性”与“创造性”,这两个特性与证伪主义正是不谋而合的。
  (四)库恩
  库恩是西方科学哲学中历史主义学派最主要的代表,《科学革命的结构》这部书是他的得意之作。库恩在书中用精炼的文字提出新颖的科学观,即把科学看作一定的科学共同体按照一套共有的“范式”所进行的专业活动,并描绘了一种常规时期和革命时期相互交替的科学发展模式:前科学时期、常规科学时期、科学危机时期、科学革命时期和新的常规科学时期。
  库恩认为,前科学时期,学科内部多种处于形成时期的范式相互竞争,直到一种范式成熟,取得主导地位,此时科学发展就进入了科学家们都深信不疑的常规科学阶段。这个时期内,范式的权威不被怀疑,科学家们竭尽全力加以维护,坚守到一切调整都变得无效而进入危机时期。这时科学家们只能寻找新的范式来代替原有的范式。新的范式建立以后,科学家们开始新的研究,开始新的危机和下一轮范式的更迭,循环往复,不断地促进科学向前发展。如此新旧的范式更替,标识了科学家们科学研究的一种创新活动,体现着科学家们的创新精神,彰显着范式理论的创新价值。
  库恩认为,在常规科学时期,科学家运用收敛式思维,使得科学研究更加深入仔细;科学革命时期,科学家们运用发散式的思维,借用各种理性和非理性的因素,其中包括社會因素、心理因素等,突破范式的束缚。库恩主张在使用发散式思维和收敛思维时,两者保持一种张力,不能孤军奋战。只有合理利用收敛与发散思维,才能激发人的创造性,才能使人的活动具有创造性。   库恩范式理论富含极大的创新价值,从最根本的理论创新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都是如此。
  (五)费耶阿本德
  费耶阿本德是当代西方科学哲学史上著名的哲学家,与波普尔、库恩、拉卡托斯一起被欧美哲学界称为“科学哲学四巨头”。费耶阿本德在反对方法、告别理性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创新的前提是必须具备批判精神,特别是要有批判权威的勇气和精神,在批判的基础上倡导多元思想,并保持一种开放性思维,三者不可或缺。为此,费耶阿本德批判传统科学方法论权威、批判理性霸权,主张无根基的知识,推崇“怎么都行”的开放性思维。在费耶阿本德看来,无论是理性权威、方法论权威,还是基础主义权威,都会严重影响人的创新思想的涌现,阻碍人创造性的发挥。因此,他认为,必须批判权威,为创新营造良好的氛围。
  首先要批判理性权威。在费耶阿本德看来,依据程序化和公式化的理性含义判断一件事是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对于人类的认识和创新毫无意义。“非理性”过程常常导致成功,而“理性”过程可能引来大量问题。费耶阿本德说,大量的科学史实都有力地证明:各种理性的方法论对科学给予了不适当的说明。因为科学本身与各种方法论形象相比是更为松散的和非理性的。在费耶阿本德看来,没有理性的经常丧失,就没有科学的创新和知识的进步,对于科学来说,越轨、错误和非理性、主观才是进步的动力和“先决条件”。费耶阿本德以为,理性的机械化毫无创造力,而创新来自于不承认法则甚至不承认逻辑规则的智力冒险。
  其次,要批判基础主义权威。自笛卡尔以来,西方哲学认识论的根本任务就一直是在为人类知识寻找一个坚实可靠的基础,以便在它的上面建立起整个人类知识的大厦。他们认为,感觉信息、明白的直觉或清晰的思想等都可以作为知识的基础。哲学家的任务就是去发现这种基础,并用强有力的理由去支持这种发现基础的方法。费耶阿本德认为,根本没有所谓知识的基础,也没有建立在牢固基础上的知识,有的只是历史中的知识,知识具有历史性。费耶阿本德对基础主义权威的批判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使人们认识到为知识寻找基础不仅无用,而且有害,导致人们封闭、保守。所以,我们应当放弃为知识寻找基础,取而代之的是,我们应当鼓励人们提出与公认的理论不一致的理论,鼓励人们提出一个与确认的事实不一致的理论,这对于激发人的创新灵感,提高人的创新意识,鼓励人的创新思维,促进人的智力增长等都有很大的帮助。
  再次,要批判方法论权威。科学哲学曾被归结为甚至等同于科学方法论。科学哲学运动殚精竭虑几十年,它的目标概言之就是为了建立一个永恒中立的方法论规则,并认为一旦找到了这样一种普遍有效的方法论规则,就既可以给以往科学发展的史实以合理的解释,又可以对今后科学活动的发展进行规范和指导,以使科学方法论规则一统天下。而费耶阿本德认为,这种方法论权威束缚了科学家的思想,阻碍了人们创造性的发挥,延缓了科学的发展和知识的进步。因此,他对这样的方法论权威表示了明确的批判。费耶阿本德对方法论权威的批判,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人们认识到,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根本不存在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论权威。事实上,综观科学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科学创新没有一种一成不变的方法,科学发现没有一种普遍的准则,往往是什么方法管用,就用什么方法;什么规则能够作出科学创造,就用什么规则。而费耶阿本德“怎么都行”的多元论思想正体现了对科学家创造性的尊重和推崇。
  (六)存在主义
  以海德格尔和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主张存在先于本质。本质先于存在不是一种绝对的、普遍的规定,它只适用于物,而不适用于人。人的存在先于他的本质,其意义就是说他必须先存在,然后才创造他自己,他是在存在的過程中创造他自己的。萨特说过,“说存在先于本质,这里是指什么呢?他的意思是:首先是人存在、出现、登场,然后才给自己下定义。按照存在主义者的看法,如果人是不能下定义的,那是因为在最初他什么也不是,只是到后来他才是某种样子的人,而且是他本人把自己造成了他所要造成的那样的人……人不仅是他想把自己造成那样的人,而且也是当他冲入存在以后,决心把自己造成那样的人。人,除了他把自己所造成的那个样子以外,什么也不是。”萨特还说:“不创造,无以生。”可见,人的本质是人自己通过自己的选择而创造的,不是给定的。萨特的这一段话也更有助于我们理解存在主义之“存在”的涵义。存在主义是一种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的哲学,这对于创新的社会环境的优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七)现代解释学
  现代解释学是在批评传统解释学中建立起来的。二者分歧的根本点在于:在理解者对文本的理解中,传统解释学坚信在文本中存在着某个“本初的意义”,理解的任务就是不断地接近这一“意义”;现代解释学则认为,在理解的过程中,文本展开的意义是永远开放的、不断生成的,并不存在所谓的“本初的意义”。
  传统作为对象性存在,可以看作是一种“文本”。在解释学看来,对任何文本的解读都是对它们进行理解和解释。过去人们把理解和解释看作是单纯的再现,追求的是所谓知识的“客观性”。但实际上,任何人都不可能再现或者复制传统的文本,因为古人有古人的“视野”,我们有我们的“视野”,古人与我们处在不同的历史、文化、社会、个人环境等等的背景之下,我们不可能彻底摆脱掉自己的“视野”,完全沉浸在古人的“视野”之中。这意味着传统的命运不在它自身掌握之中,而是握在解释者手中。传统为它的延续付出的代价是,不断接受新的理解与解释。传统没有“原意”,没有本来面目,传统是被传统的继承者们不断重构着的。
  文本新意义不断生成的基本途径是视界融合。被融合的视界即是指文本的“原初的视界”与解释者的“现在的视界”;视界融合就是把这有着很大差距的两个视界融合起来,促使文本的新的意义的产生。在这一过程中,由于两个视界的遭遇、交融和沟通,就会出现向更高的视界(既高于文本视界又高于解释者视界)提升的情形,这种情形也就是文本新意义的获得。现代解释学的解释即是意义的不断生成,这使得创造性的解释不仅成为可能,而且成为必要。   (八)实用主义哲学
  实用主义哲学也有其合理成分值得继承。实用主义是一种竞争哲学,它强调行动、效果和进取,主张以行动求生存,以效果定优劣,以进取求发展。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皮尔士在谈到确定信仰的方法时,就充分肯定了自由的重要性。他指出,在权威方法流行的地方,“忠诚的观念就完全取代了追求真理的观念。”皮尔士还认为,理论和信仰是相对的、或然性的,存在着三种我们绝对不能达到的东西:绝对的确定性,绝对的精确性,绝对的普遍性。因此,他反对崇拜权威,反对保守停滞,反对固步自封,主张自由研究、自由讨论、自由探索,反对阻塞探索的道路,认为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杜威也十分重视“自由”在鼓励个人创新,促进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他认为自由对于创新的作用犹如光线对于人的生活一样重要。“没有光线,人就会死亡。没有自由,古老的真理就会变成腐朽不堪,以致不再成其为真理,而成为外界权威的单纯命令。没有自由,新真理的寻求和人类得以更安全更舒适地阔步前进的新道路的开辟就会停止。”由此可见,倡导自由,追求民主是实用主哲学的精髓之一。自由的实现必须诉诸于多元论。只有实现多元论,自由才有生长的土壤。詹姆士和杜威都反对一元论,认为一元论和自由是不相容的,“任何诉之于一元论的、笼统的、绝对主义的程序和办法,不管它所表现的装束怎样,都是背叛人类自由的。”
  实用主义的真理观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是有用的,因为它是真的;它是真的,因为它是有用的。”虽然这种真理观是一种将真理等同于有用的主观真理论,并因此遭到了众多的批评和指责,但我们却不能因此而将其全盘否定。它主张以“发生的效果”来评判真理的价值,认为真理是处在永远的变化过程中的,不存在永恒不变、永远正确的真理。这一点对于创新是极为重要的,因为它使人们能大胆地迈出创新的第一步——反对传统。在实用主义哲学家看来,真理是一个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过程。
  (九)后现代主义思想
  后现代主义思想的突出特征是多元创新风格,十分推崇多元创造的思维。在德勒兹看来,多元论的观念是后现代哲学的最大成就,哲学活动就是创造概念;加塔利表明,在研究问题时应从多层面、多元视角下进行,避免思维的单一与僵化;福柯对创造性迷恋到极致,他认为人生的真正乐趣就在于创造。用福柯的话说:“闪出一道光,这一道光将有一个名字:德勒兹。新思想有了可能,新思想重又有了可能。新思想在德勒兹的文章里,在我们面前,在我们中间跳跃、舞动……有朝一日,这个世纪或许会成为德勒兹世纪。”这段话里,福柯一直在强调新思想,这正契合了德勒兹的哲学观,在德勒兹看来,哲學需要不断创造新概念,体现出某种创造性和革命性。
  二、现代西方哲学关于创新的研究对我们关于创新的研究有参考价值
  以上我们对现代西方哲学进行了粗线条的考察,这种考察的粗线条主要表现在我们没有对现代西方哲学的所有哲学家和哲学流派进行考察,而只是考察了一些主要的哲学家和流派,并且我们在论述中还把一些主要的哲学家和哲学流派放在一起加以考察,这就存在着交叉和重叠的可能。这样的考察不是非常严谨的,真正严谨的考察任务不是这样一篇文章所能完成的,而是要形成一部专著。然而,即使通过这样粗线条的考察我们也可以看出,现代西方哲学虽然有各种哲学流派和许多哲学家,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对创新的重视和探究。这和我们当代世界的时代精神也是一致的,因此,我们可以从现代西方哲学中学习和借鉴一些关于创新、创造的观点和知识,为我们当代中国关于创新、创造的研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柏格森.创造进化论 [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
  [2] 波普尔.科学知识进化论 [M].上海:三联书店,1987.
  [3] 法伊尔阿本德.反对方法:无政府主义知识论纲要[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4] 吉尔·德勒兹.哲学与权力的谈判—德勒兹访谈录 [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基金项目:北京农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2020年思政课教学研究项目“现代西方哲学对创新的研究探析”。
  作者简介:余华东(1965.01- ),男,北京市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认识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2950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