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张易的感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晓 章

   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想评论一个学校,先要评论它的校长。
  ――陶行知
  
  1
  
   在一家小餐馆里,我无意间和一位远房亲戚相逢,他告诉我:“我儿子考进张易中学了。”
   西海固因贫困闻名于世,地处南端的张易、红庄张易两地更堪称贫困的焦点,依我的想法,顺而推之,地方的贫困必然导致教育的落后。
   学校破败不堪,校舍年久失修,教学质量滞后――是我在潜意识里对张易中学的简单勾勒。在这样的学校读书,本不是一件值得夸耀的事,但亲戚脸上那一份掩饰不住的骄傲与喜悦让我感到困惑,我心中骤然升起强烈的探幽破谜的愿望。
   当张易中学进入我视野的时候,我竟有一种不敢相信自己眼睛的感觉:雄伟美观的教学楼,优雅整洁的校园环境,井然有序的教学常规活动……眼前的一切证明了张易中学的确有吸引人的地方。
  
  2
  
   一张斑驳得看不清本来面目的桌子上放着几摞书籍和一盏小台灯,土炕上铺着洗得发白的床单,并排放着的是一张小床,小火炉上的铝锅里正溢出土豆的香气。这就是张易中学校长张李仁的“家”。我们一行人的到来使这间十余平方米的房子显得有些拥挤,张校长不好意思地说:“还是去我办公室吧。”
   布置简陋的办公室里,墙上贴满了工作计划、制度、管理方案、考核表,张校长解释:“把这些贴在墙上,一抬眼就可以看到,对自己也是一个要求。”
  
  3
  
   从某种意义上讲,校长就是一所学校的最高指挥官。张李仁认为:作为一校之长,就得以身作则,热爱自己的工作,热爱自己的学生。在工作中他爱生如子,言传身教,一切为学生着想。在张易中学就读的学生,家庭大都比较贫困,能考上大学的毕竟不是很多,相当一部分学生毕业后都成了回乡青年,他们的就业无不牵系着张李仁的心。1996年的一天,张李仁在与朋友闲聊时得到劳务输出的信息,在请示上级许可后,学校为江苏、西安、北京、福建等地先后输送一百多名合格毕业生去从事各种劳务工作。
  
  4
  
   我问他:一所学校最重要的是什么?
   他说,在现实中,很多人回答的是教学成绩。这样的回答并没有说到本质,其实这恰恰掩盖了真实。一所学校最重要的是校风。校风是根本。教学科研只是学校的第一生产力,学校最重要的是风气。
   为了挖掘全体师生的内在潜力,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益,张李仁创办了面向全校广大学生的校刊《雏鹰》月刊,随后又创办了面(下转66页)(上接64页)向全体教职员工的《交流》月刊,他还与田文熙副校长从《中鸿网》、《中国名师教育网》等网站下载了多位专家学者的各类文章,并打印成册,分发给教师。这些在校内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促进了教师在教学管理中“质量”与“效益”的紧密结合,进一步提高了教学质量。
   张李仁说,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功夫在于“琢”和“磨”。人的成长也是这个道理,要压担子,给责任,在过程中塑造、砺炼,培养。世上一蹴而就的事很少,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只有反复学习,不断学习,才能成为学者型、专家型的教育管理工作者。当我阅览完《交流》、《中层干部校本培训教材》、《雏鹰》后,我的心里写满了两个字――感动。那里收集了教育界专家的学术论文,记载了该校教师参观外校的心得体会;有教师关于教学课堂理念的论述,有教师的复习建议,也有关于课题研究的方案;有学生的佳作点评,也有学生的学习漫谈……
   张李仁说:一个学校的发展,有其独特的轨迹。尤其是一所脏、乱、差的薄弱学校要发展变化成为一所标准化示范学校,其过程更是艰辛、不易的。这其中包含了许多人的共同努力,蕴藏着许多人的青春年华和辛勤劳动。这所有的一切无不凝聚在学风和教风里,绽放在校风中,成为一种思想,一种精神,一种荣辱与共、谋求生存、发展创新、无私奉献的思想与精神。它不会因人事变迁而受到影响,不会因环境顺逆而颓废不前。
   如果说,一滴水可以透视大海的颜色,那么这小小的校刊已诉说了太多――学校的风貌,领导的协同,校内的管理,教师的努力,学生的勤奋……
   我想,这或许就是张易的感动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5/view-13369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