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3后卫从流行到式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 华

  提及三后卫的概念,想必大多数球迷都不会陌生。三后卫的防守阵型并不神秘,就连《足球经理》等电脑游戏,都把三后卫作为最基本的选择模式之一。然而,思维的惯性容易让人丧失对急遽变化的世界足坛的敏感,事实上,在全球范围内,如今已鲜有强队使用三后卫配置。就像德国足球名宿贝肯鲍尔所说的那样,三后卫“已经走向穷途末路”。要知道,德国足球的三后卫传统,恰恰源于以贝肯鲍尔为核心的“自由人”战术。当“足球皇帝”亲口否定了曾为日耳曼人带来荣誉和辉煌的三后卫体系时,自有一股难以言说的无奈和苍凉。
  
  三后卫战术的演进和成因
  
  三后卫阵型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后期的“三卫七锋式阵型”,1930年,查普曼首创的WM阵型(可以看作3223),更是被公认为三后卫的雏形。不过由于历史相距久远、越位规则的巨大差异以及技战术领悟力的不同,这两个时期的三后卫与本文中提到的三后卫配置,并没有太多的可比性。
  20世纪70年代,贝肯鲍尔的出现丰富了三后卫战术的内涵,昔日拘泥于后场的清道夫(三后卫中居中拖后的球员),变成了可以伺机出现在绿茵场任意位置的自由人。正是在贝肯鲍尔的率领下,西德队才赢得了1974年世界杯。从贝肯鲍尔身披德国队战衣到世纪之交,德国足球的主体后防框架就是三后卫。德国足球从来都不缺少优秀的清道夫,上个世纪70年代的贝肯鲍尔、80年代的奥根塔勒和90年代的萨默尔,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尽管德国国家队拥有悠久的三后卫传统,但对于整个世界足坛而言,三后卫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能形成大气候。上个世纪90年代末到新世纪初的几年,是三后卫真正在世界范围内方兴未艾的时期,包括德国、巴西、阿根廷、意大利和荷兰在内的诸多世界劲旅,都曾尝试过三后卫的战术革命。
  央视体育主持人韩乔生曾在解说意甲联赛时感叹:忽如一夜春风来,意甲流行三后卫。当时这句“韩氏语录”一度沦为笑柄,然而透过这则笑话我们不难发现,三后卫理念对意甲各队的影响有多大。仿佛是在一夜之间,大多数意甲球队放弃了最为均衡的442阵型,纷纷把精力放在三后卫战术的研究与开拓上。
  说到底,三后卫的流行主要还是出于攻守利益权衡的考虑。以意甲联赛为例,当时的主帅们喜欢使用个人防守能力突出的球员,这样就造成了亚平宁战场“进球难,难于上青天”的尴尬局面。值得一提的是,从1996年尤文图斯点球赢得冠军杯,到2003年AC米兰以同样的方式称霸欧洲,在这之间的七年中,意大利球队竟从未染指大耳朵杯,激进的扎切罗尼认为,这都是“进攻乏力”惹的祸。
  既然认识到了进攻力匮乏的致命伤,意甲球队就开始尝试削减一名后卫,多出来的一个名额可以用在前场,这样就可以在保持中场四名球员人数不变的情况下,额外空出一名球员来加强前锋和中场的联系。世界足坛的三后卫变革,不仅令攻势足球大行其道,也在客观上为前腰提供了新的舞台。
  三后卫战术改变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扎切罗尼用三后卫阵型为AC米兰的百年大庆献上了大礼;卡佩罗同样凭借着三后卫阵型,让压抑多年的罗马队在2001年尝到了联赛冠军的滋味。意甲联赛的革新成功只是典型事例,事实上,许多国际足坛的有识之士都在致力于三后卫的实践。三后卫的兴起一时间受到了广泛好评,球员进球越来越多了,比赛也越来越精彩了。
  三后卫的黄金时代始于意甲,集大成于2002年世界杯上的巴西和阿根廷。在这届世界杯上,时任巴西国家队主帅的斯科拉里,正是凭借着352阵型取得了巨大成功,桑巴军团的战衣上也绣上了第五颗星。在一片争议声中,我行我素、一条道走到底的斯科拉里终于赢得了尊敬,三后卫也完成圆满之作。相比于斯科拉里,“疯子”贝尔萨统领的阿根廷队运气就不大好了。在2002年世界杯小组赛上,潘帕斯雄鹰就铩羽而归,不过贝尔萨引以为荣的3313阵型,在当届世界杯预选赛曾给人留下过深刻的印象。
  
  从意甲变革看三后卫特点
  
  
  意大利人踢了几十年的四后卫,突然开始倡导三后卫,其颠覆性和创新性是不言而喻的。三后卫的原始目的在于“解放后卫”,尽可能使球队在中前场形成人数方面的优势,从而改变球队得分难的窘境。如果说四后卫使球队的重心放在后防线上,首先立足于不失球的话,三后卫就等于把球队的整体重心前移到中前场,从而达到拒敌于禁区之外的效果。
  1998/1999赛季,低谷中的AC米兰急需用联赛冠军奖杯来庆祝俱乐部百年华诞,但初来乍到的新帅扎切罗尼,在赛季伊始过于迷信其在乌迪内斯执教时的足球理念,大力推崇以比埃尔霍夫为核心的433攻击阵型。然而整体协调性的欠佳和中场的单薄,让红黑战队陷入了进退维谷的窘况之中。危难时刻,扎切罗尼想到了用三后卫救命,结果正是3412阵型的启用,最终达到了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
  433和3412看起来都是进攻至上的阵型,那么为何前者举步维艰,后者却战绩彪炳呢?这就涉及到了三后卫的本质问题。只有前倾的阵型才可以实现攻势足球的目的,433的四后卫重心偏后,三前锋看上去声势浩大,但由于羸弱的中场缺乏衔接,最多不过是虚张声势罢了。相反,3412立足于中场的步步为营,这种极具压迫性和侵略性的踢法,总能把战火燃烧到对方门前。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1998/1999赛季的AC米兰,整体表现算不上突出,红黑军团只是依靠着赛季末的四连胜,才以一分优势压倒拉齐奥最终夺冠的。AC米兰在该赛季总共打入了59球,丢了34球。在不少场次的比赛里,扎切罗尼的球队都让球迷们捏着一把汗,AC米兰被弱队“欺负”的场景也频频出现。红黑战队能够在1998/1999赛季取得成功,除了依靠教练的运筹帷幄和球员的努力,运气也是必不可少的。
  AC米兰之所以会出现发挥不稳的情况,还是与扎切罗尼对三后卫的精义领悟不深有关。扎切罗尼过于追求所谓的“前场自身的动力”,他把破门得分的重任,全部寄托在威赫、比埃尔霍夫、博班、古利等少数人身上。扎切罗尼对三后卫防守能力要求极高,但对其进攻能力的要求近乎为零。除了定位球,AC米兰的后卫基本不通过中场,这与四后卫相比,显得过于僵化。
  1998/1999赛季,马尔蒂尼为了支持扎切罗尼的战术,主动请缨改打中后卫。然而改换位置不久,马尔蒂尼就发现了问题所在,那就是米兰的三后卫战术过于呆板,墨守成规的三条线缺乏流动性和穿插置换,这样很容易造成三线的脱节。在接受《米兰体育报》采访时,马尔蒂尼委婉地提到了这一点,此举当时还引发了他和扎切罗尼的误会。
  在率领罗马夺得2000/2001赛季意甲冠军时,卡佩罗为球队量身打造的3412阵容收到了奇效。卡帅搞定了扎切罗尼未能解决的问题,他在左右两翼安插了坎德拉、卡福两名攻守兼备的奇才,双后腰则选择了埃莫森和托马西,这样三后卫(阿尔代尔、扎戈和萨穆埃尔)的肋部纵深空当,就可以得到双后腰回撤和两翼收拢的保护。卡佩罗屡试不爽的战术手段后来被斯科拉里“剽窃”,许多人反而认为那是巴西人在2002年的新发明。
  三后卫战术最大的特点就是整体阵型的前倾,这种富有冒险精神的打法充满着变数和摇摆,弄不好就会“伤人一千,自损八百”。3412或352阵型对球员的个人能力要求也比较高,三名后卫必须具备超强的防守能力,两翼球员必须体力充沛,攻守兼备,双后腰则要求有能够承前启后的悍将坐阵。尽管当时三后卫阵型颇为流行,但囿于球员能力,依靠这一阵型取得成功的球队并不多见。
  
  斯科拉里演绎三后卫极致

  
  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斯科拉里之所以可以率领巴西队称霸韩日世界杯,除了对世界豪强技战术打法的全面了解外,还在于他对三后卫的优势和弱点深谙于心,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趋利避害。在分析斯科拉里的排兵布阵时,我们可以很清晰地发掘其见招拆招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斯科拉里的三后卫阵型,是建立在对四后卫“瓦解”的基础之上的。
  斯科拉里认为,像巴西这样讲究脚下技术、长于层层推进的球队,更有理由尝试三后卫。由于球员技术过硬,他们不会在中场出现频繁的传接球失误,从而把中场人数优势的威力充分彰显出来。斯科拉里心里清楚,罗纳尔多、里瓦尔多、罗纳尔迪尼奥都并非跑不死的球员,阵型的前压不但可以给予3R足够的火力支援,而且分担了他们的无谓跑动,这样3R的全部能量,都能释放在对方的禁区前沿。
  三后卫阵容一旦确立下来,就必须有针对性地“摧毁”对方四后卫的方方面面,事实上,斯科拉里在巴西队也是这么做的。斯科拉里要求两个边前卫必须注意遏制对方,尽一切可能降低对手的进攻速度,争取就地破坏进攻;中路回撤者要防止对手的包抄,并为后卫的防守争取时间和空间。斯科拉里的三后卫战术体系若要起到与四后卫一样的防守效果,就必须在自己的软肋上先安装盾甲。
  促使斯科拉里打三后卫的主要因素,就在于当时巴西队人才迭出。卡福和卡洛斯这两名侧翼“妖人”的闪电攻防威力,不在352体系里就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双卡在边路的突破和盘带内切,令在对方禁区前沿游弋的巴西3R组合享受到了立体式进攻的掩护。巴西队三名中卫的综合技战术能力可能不是出类拔萃的,但是卢西奥、埃德米尔森和儒尼奥尔三人,却有着过人的防空、卓越的正面拦截和出色的一对一能力。斯科拉里的352阵型,用压制对手的办法缓解了三后卫直接受冲击的可能,对手若获得突击机会,也必须面对早已站好位置的三后卫。
  尽管当时的巴西队高擎三后卫大旗,但在防守时,双后腰克莱伯森、吉尔伯托全部回撤,两个边前卫卡福、卡洛斯本来就是后卫出身,他们对于补防和协防驾轻就熟。当巴西队由攻转守时,足足有七人参与防守,难怪斯科拉里会屡屡强调克莱伯森、吉尔伯托、卡福、卡洛斯四个人的承启作用,并且直言葡萄牙队就缺乏这样技术全面、体力惊人的全才,因此现任葡萄牙队主帅的他,从来没有想过要在这支球队身上试验三后卫的打法。
  2002年巴西队也并非全无缺憾,斯科拉里曾经寄望于卢西奥踢出像足球皇帝贝肯鲍尔的那种变化,但他很快发现卢西奥和贝肯鲍尔、马特乌斯、萨默尔根本不是同一类型的球员。自由人要求视野开阔、大局观强,能对场上的进攻作出调控,而不是简单地带球往前猛冲。尽管斯科拉里放弃了自由人战术,但卢西奥、埃德米尔森的助攻频率非常高,这就避免了像扎切罗尼的米兰那样把三后卫固定在防守位置,使得整体战线缺乏流动和变化的弱点。
  三后卫阵型的点睛之笔,就是增强了中前场的厚度和变化。由于中场人数处于优势,控制区域较大,队员轮番穿插,再辅以有冲击力的前锋,这种插上队员和攻击位置的不断变化,会给对手的防守造成极大压力。五名中场队员的往复交叉,很容易产生“化学反应”,当本队的接应点和传球路线异常丰富,对手就陷入了拆东墙补西墙的窘境。斯科拉里的352阵型毕其功于中场,如果那支巴西队连续在同一个球场作战的话,那么该球场中场区域的草皮肯定会最先褪去绿色。
  当然,在防守的若干高危险区域,比如禁区前沿、禁区两肋、边路两翼,三后卫都无法形成有效的防守层次,这也是三后卫阵型的致命伤。在当今足坛优秀中卫凤毛麟角的情况下,在现代足球越来越强调闪电推进的情况下,三后卫的式微已成不可避免的事实。不是所有教练都有斯科拉里那样的魄力去打三后卫,更不是所有教练都像斯科拉里那样幸运――手握打三后卫的最佳人员配备。
  
  三后卫的式微
  
  当今世界足坛鲜有再祭出三后卫阵型的球队,三后卫战术在经历了其短暂的黄金时期后迅速归于沉寂。像里杰卡尔德、贝尔萨等名帅都曾经是三后卫战术的倡导者,然而在现代足球的大环境下,没有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大张旗鼓地鼓吹三后卫阵型。在成王败寇的功利时代,没有明显漏洞的四后卫战术必然得到更多的追捧。
  巴萨骁将埃托奥复出后,里杰卡尔德曾在上赛季试用过一段343阵型,黑天鹅希望以这样的阵型,烘托小罗、梅西和埃托奥的三叉戟锋芒。然而变阵后的几场比赛,巴萨均表现不佳。西班牙体育报尖刻地讽刺道:“里杰卡尔德闭门谢客,却研究出了一套自杀阵型。”三后卫的缺陷人所共知,有关三后卫的一切尝试,自然会遭受巨大压力,那些战绩和收益挂钩的豪门更是如此,他们可没有耐心以成绩上的代价,来试验一个前途未卜的阵型。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没有哪一种阵型是完美无缺的,也没有哪一种阵型是不可救药的。实际上,与其说三后卫阵型逐渐衰落,不如说是能够完美执行三后卫理念的球员太少了。三后卫的门槛比四后卫高,所以其寿命自然比四后卫短。
  当今足坛专才越来越多,全才却越来越少,这就给442阵型的流行提供了条件。没有哪支球队愿意放弃对边路侧翼空间的开发运用,而三后卫则牺牲了能助攻的边卫。由于在局部难以形成人数优势,三后卫阵型的攻防效率算不上高。
  到底是球员的平庸限制了三后卫的威力,还是三后卫的破绽限制了球员的发挥,对于这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实在没有深入讨论的必要。总之,三后卫从某种程度来说,确实更适合剑走偏锋的强者,只要弥补了后防薄弱和三条线衔接的关键点,该阵型在进攻端爆发的能量绝对值得期待。
  法国足球名宿雅凯曾说过,世界足球已经从前腰时代过渡到了后腰时代,诚哉斯言!前腰时代的主题是创造和组织,后腰时代的主题则是破坏和拦截。中路进攻对前腰需求的弱化,是当今足球的潮流。像里克尔梅那样的古典主义前腰,已经落魄到难以在欧洲大陆混迹的地步,而三后卫节省下的那个人,恰恰是用来添置中前场的军火库。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后腰时代,再也不需要三后卫那样的前倾战术支持,而最不容易犯错误的四后卫,则成为了绝大多数球队的首选。
  前几年三后卫的盛行,主要是因为各队普遍不满足于已有的前场威慑力,三后卫雨后春笋般地生长,说穿了就是要解决“进球难”的问题。不过在三后卫和四后卫之间存在着某种悖论,恰恰是因为三后卫盛行,导致各队加强进攻投入,为了确保大门不失的四后卫,才有了更充分的存在理由。三后卫是奇招,四后卫是正道,而在重守轻攻的功利时代,三后卫的式微也可以理解,毕竟,这是由足坛大环境所决定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1281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