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家庭教育――走出处罚的误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是很重要的,可为他们一生的心身健康、生活幸福和事业的成功打下坚实可靠的基础。
  有些家长喜欢惩罚犯了错误的孩子,因为惩罚对于减少他们所不喜欢的行为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而这效果又强化了惩罚者的行为。遗憾的是,惩罚所引起的复杂效应,很多人并不清楚。
  惩罚的第一个效应是激起孩子的情绪反应,例如恐惧、惊慌,严重或反复的惩罚可以成为一些精神障碍的根源。
  惩罚的第二个效应是,待时过境迁,一些孩子仍可产生与行为本身不协调的情绪。有些儿童食欲不振和厌食,是跟餐桌上的惩罚有联系的。有些家长过分讲究规矩礼貌,进餐时对儿童的行为不断指责、挑剔,以致孩子一上餐桌就紧张、害怕,食欲自然受到了影响。 惩罚的第三个效应,是对回避行为的强化。孩子为了减轻痛苦,对危险性极小的事情也极力回避。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只有参与其中才能积累经验,增长才干,孩子却一律回避。这就阻碍了他们的成长。
  孩子行为中的错误往往只是达不到目标,但并没有什么危害。如果不予惩罚和限制,孩子会继续实践,通过总结经验修正错误,孩子的行为将日趋合理。如果给予惩罚,孩子就不再尝试,这就阻碍了其适应性行为的发展。一些神经症患者拙于辞令,见了生人没有话说,不知从何说起,连"请坐"、"谢谢"这样简单的话都张口结舌说不自然,根本不会社交。
  这是由于他们在少儿期受到的限制、警告、指责等太多太过分了,被剥夺了社交实践的机会。如果孩子的合理需要得不到满足,或者正当权益被忽视或受侵犯,那么,孩子产生愤怒是合理的。此时,家长应帮助孩子克服阻碍达到目标,或给予补偿。如果孩子因不合理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而生气,家长最简单的办法是装没看见,不予理睬;也可用转移目标的方式,把孩于的注意力和兴趣转移到另一件事上去。
  最坏的办法是惩罚,因为如果完全剥夺了孩子发怒、生气的权力,他很可能成为一个事事退缩、依赖性强和非常自卑的人。通过惩罚,孩子得知老师或父母心目中什么行为是坏的,为了避免下一次的惩罚,孩子不假思索地或被迫地接受了父母的观点,禁忌意识便发展起来,思考和行动总是"怕"字当头。据研究,经常惩罚孩子的父母有下述特点:过于年轻;有人格障碍;有精神疾病;经济困难;有犯罪记录;婚姻破裂;有私生子。他们之中很多人有过不幸的童年,或从小就没有父母。既然惩罚给孩子带来如此严重的不良影响,作为家长,应该好好学学儿童心理学知识,走出教子的误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1538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