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葛根素联合依帕司治疗周围神经病变临床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有效治疗措施进行探究。方法:以来我院门诊治疗的165例有周围神经病变的8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在严格控制血糖的基础上,两组患者在严格控制血糖的基础上,治疗组采用葛根素注射液0.4g,加入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每天一次、伊衡50mg/次,每日3次,14天为一个疗程;对照组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加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每天一次,甲钴胺片一次0.5mg,一日3次,14天为一个疗程。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未使用其他治疗神经病变的药物。结果:对照组体征与患者症状的改善总有效率为53.4%,治疗组总效率为84.5%。在对患者神经系统功能的改善方面,治疗组患者正中神经、腓总神经的MNCV和SHCV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患者。结论:葛根素联合依帕司可明显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在临床治疗中具有很好的效果。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DPN)是一糖尿病引起的主要并发症,也是患者致残的重要原因。其中发生率1型为54%和45%的2型糖尿病[1]。其中以对称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最为常见,以病程长及糖尿病控制差者为多见,病变可累及运动、感觉和植物神经,是引起糖尿病患者生命质量下降的常见原因。目前,DPN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因此临床上尚缺乏确实有效的治疗方法,近年来,笔者在有效的降糖治疗基础上,采用葛根素联合依帕司治疗DPN,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观察其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了我科收治165例伴有周围神经病变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研究,选取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我科收治的伴DPN的2型糖尿病患者165例,其中男63例,女102例,年龄33-75周岁,平均病程为(11.7±5.1)年,DPN的平均病程为(4.5±1.1)年,所有患者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神经传导速度示神经(正中、胫腓)传导障碍,并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周围神经病变及合并糖尿病急并发症患者,入选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83例和对照组82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糖尿病病程及DPN病程等方面均无显着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在严格控制血糖的基础上,治疗组采用葛根素注射液0.4g,加入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每天一次、伊衡50mg/次,每日3次,14天为一个疗程;对照组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加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每天一次,甲钴胺片一次0.5mg,一日3次,14天为一个疗程。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未使用其他治疗神经病变的药物。
  1.3 判断标准 结果分为显效、有效、无效3个级别,对于疗效的评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分别是神经电生理检查和患者症状、神经系统体征检查。①显效:对患者症状、神经系统体征检查时,如果患者的烧灼样、针刺样疼痛及肢体麻木,等症状基本消失,浅感觉基本恢复正常,则可判定为显效;②有效;如果患者的烧灼样、针刺样疼痛及肢体麻木有显着降低,浅感觉较治疗前更为敏感,则可判定为有效;③无效:自觉症状及体征无变化;则可判定为无效;神经电生理检查:使用神经肌电图仪对患者正中神经及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进行测定。
  1.4 统计学方法用χ2计数资料进行检验,计量资料用方差分析,结果用(x±s)表示,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患者症状和体征的改善 对照组患者的症状+体征改善的总有效率为53.4%,治疗组患者的症状+体征改善的总有效率为84.5%,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2.1 治疗组患者的正中神经、腓总神经的MNCV和SNCV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各神经传导速度均无明显改变(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目前糖尿病神经病变主要病理是神经纤维发生节段脱髓鞘改变,轴索再生能力受损而出现退化,特点为感觉神经受累较早,以肢体疼痛麻木为突出表现,具体发生的机制至今尚不明确。葛根素注射液是野葛或葛根藤中提取的一种黄酮苷。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葛根素能抑制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5-ht的释放,有抑制血栓形成和抗凝血作用,降低血浆和全血黏度,抑制血小板凝聚,通过改善血流变,增加微循环灌流量,从而达到神经营养和保护作用。 通过本文病例治疗结果的观察,笔者认为葛根素联合依帕司有治疗DPN的作用,疗效较满意,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因此可在临床上广泛使用。
  
  参考文献
  [1]Paul V, Claude LD, Jean LR, et al.A multicenter,double-blind, safety study of QR-333 for the treatment of symptomatic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a preliminary report.Diabetes Complications, 2005,19(5):247-253.
  [2]蒋雨平.实用神经病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986-990.
  [3]陆再英, 钟南山.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777
  [4]许曼音.糖尿病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0:447
  [5]Gaede P, Vedel P, Larsen N, et al.Multifactorial intervention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N Engl J Med, 2003, 348(5):383-39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1557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