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糖尿病合并妊娠20例临床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妊娠的临床诊断、治疗方法,为糖尿病合并妊娠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20例糖尿病合并妊娠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将其作为实验组,选取同期我院收治的20例非糖尿病合并妊娠产妇为对照组,分析两组产妇母婴结局。结果:实验组早餐前、早餐后2h、午餐后2h以及晚餐后2h血糖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5例流产、2例胎儿窘迫、1例巨大儿、2例死胎,显著多于对照组(0例流产、1例胎儿窘迫、0例巨大儿、1例死胎)(P<0.05)。结论:糖尿病合并妊娠对母婴影响相对较大,应该对产妇进行孕期监测、孕妇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并密切观察胎儿状况,适时终止妊娠,以获得良好的母婴结局。
  【关键词】糖尿病合并妊娠;临床诊断;治疗方法;母婴结局
  【中图分类号】R714.25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597X(2015)21-0029-01
  妊娠期糖尿病类型较多,主要包括:糖尿病合并妊娠以及妊娠期糖尿病,且后者占80%-90%。糖尿病是一种相对复杂的慢性疾病,且临床上尚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容易对产妇及围生儿产生较大的危害。
  因此,产妇妊娠期应该加强其孕产期母胎监测,并动态监测产妇血糖,对于确诊的妊娠糖尿病产妇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药物治疗,控制其血糖在正常范围内,降低血糖异常对母婴产生的影响。为了探讨糖尿病合并妊娠的临床诊断、治疗方法,为糖尿病合并妊娠预防提供依据。选取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20例糖尿病合并妊娠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20例糖尿病合并妊娠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将其设置为实验组,产妇年龄(22~35)岁,平均(26.8±3.5)岁,孕期(23~38)周,平均(34.5±3.5)周;选取同期我院收治的20例非糖尿病合并妊娠产妇为对照组,产妇年龄(20.3~36.4)岁,平均(27.3±2.9)岁,孕期(24~39)周,平均(35.1±2.9)周;产妇及家属对治疗方法及护理措施等完全知晓,并且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年龄等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入选孕妇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方法监测,实验组给予PTU治疗,剂量为120~300mg,每天一次,每月定时进行FT3、FT4、TSH以及血糖检查;产妇血糖稳定后暂时停止服用药物,每半个月进行门诊复查,直到病情逐渐缓解,如果病情复发,那么应当加大药量。
  同时,入选产妇进行血糖检查,对于血糖值7.5mmol/L者,口服格列苯脲500~2000mg/d,直到血糖恢复正常。
  1.3 监测方法
  所有糖尿病合并妊娠患者均对血糖水平进行72h不间断的检测,将CGMS检测探头置于患者的腹部下,产妇检测过程中饮食、运动正常,每天进行4次指尖血糖检测。三天后,取出CGMS检测探头,统计检测结果。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其中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存在统计学意义予以LSD法两两比较。P<0.05提示数据间存在统计学差异。
  2.结果
  本次研究中,实验组5例流产、2例胎儿窘迫、1例巨大儿、2例死胎,显著多于对照组(0例流产、1例胎儿窘迫、0例巨大儿、1例死胎)(P<0.05)(见表2)。
  3.结论
  妊娠期糖尿病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这种疾病近年来发病率出现上升趋势。根据相关数据结果显示:我国糖尿病合并妊娠发生率达到1%-5%。患者发病后主要以血糖升高为主,如果不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治疗将会引起羊水过多、早产等,影响母婴结局。因此,临床上应该加强糖尿病合并妊娠期监测,并根据产妇血糖情况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治疗。本次研究中,实验组早餐前、早餐后2h、午餐后2h以及晚餐后2h血糖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看出:我院产妇血糖控制情况总体满意,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低。通过受孕前4-6个月有计划地进行孕前保健以及和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交流以及严格的产检,能够使患者充分认识糖尿病与妊娠的关系并得到相应的重视性。孕前进行定时体检,妊娠期间做好产前准备以及定时的复查,争取做到对糖尿病合并妊娠的早诊断、早治疗,遇得到特殊状况要适时终止妊娠,才能为孕妇以及婴儿做到最好的健康保护。
  综上所述,糖尿病合并妊娠对母婴影响相对较大,应该对产妇进行孕期监测、孕妇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密切观察胎儿状况,适时终止妊娠获得良好的母婴结局。
  参考文献
  [1]蒋丽江,郭跃文.糖尿病合并妊娠43例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3,05:774-77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16466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