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医治疗风湿痹痛的常用药物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 探析中医治疗风湿痹痛的常用药物。方法 50例风湿痹痛患者, 其中腰腿痛患者9例, 活动性关节炎患者8例, 颈椎病患者12例, 膝关节炎患者11例, 坐骨神经痛患者10例。采用辨证治疗方法对患者疾病进行干预。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疼痛评分。结果 治疗前, 坐骨神经痛患者疼痛评分为(6.85±0.01)分, 腰腿痛患者疼痛评分为(6.86±0.02)分, 颈椎病患者疼痛评分为(6.96±0.17)分, 膝关节炎患者疼痛评分为(6.85±0.04)分, 活动性关节炎患者疼痛评分为(6.33±0.03)分;治疗后, 坐骨神经痛患者疼痛评分为(2.01±0.12)分, 腰腿痛患者疼痛评分为(2.22±0.45)分, 颈椎病患者疼痛评分为(2.01±0.44)分, 膝关节炎患者疼痛评分为(1.78±0.11)分, 活动性关节炎患者疼痛评分为(0.99±0.46)分。治疗后, 坐骨神经痛、腰腿痛、颈椎病、膝关节炎、活动性关节炎患者疼痛评分均低于治疗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风湿痹痛的治疗, 应结合患者的证候类型采用中药进行干预, 实现对患者疼痛的有效缓解。
  【关键词】 风湿痹痛;中药;活血化瘀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11.077
  中医理论将风湿引发的疾病类型归于“痹症”的范畴,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具有较大的根治难度, 风湿痹痛患者通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 采用科学的药物干预对疼痛进行控制成为临床医师探索的主要难题。西医理论认为, 风湿痹痛属于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 因血管扩张诱发水肿, 导致局部发生炎症, 加速细胞因子的释放, 进而引起了疼痛。采用西药治疗风湿痹痛容易产生较多的副作用, 药效不佳。中医有“久病入络为血瘀”之说, 临床上患此病的患者一般病程都较长, 迁延数年, 由此可以得出风湿痹痛的病根主要在“血”, 而不在“风”和“湿”。基于此, 本研究分析了中医治疗风湿痹痛的常用药物, 现阐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4年1月~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50例风湿痹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 腰腿痛患者9例, 活动性关节炎患者8例, 颈椎病患者12例, 膝关节炎患者11例, 坐骨神经痛患者10例。患者年龄56~82岁, 平均年龄(69.12±4.66)岁。
  1. 2 方法 明确治疗风湿痹痛中药的主要类型, 并结合患者具体的中医证候为其辨证施治。其中祛风湿中药主要包括威灵仙、秦艽和独活, 活血化瘀药物主要为牛膝和鸡血藤, 补益类药物主要为当归、杜仲、甘草和黄芪, 平肝熄风药物主要包括白芍、蜈蚣、全蝎和地龙, 解表药物以羌活为主。
  1. 3 观察指标 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疼痛评分。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前, 坐骨神经痛患者疼痛评分为(6.85±0.01)分, 腰腿痛患者疼痛评分为(6.86±0.02)分, 颈椎病患者疼痛评分为(6.96±0.17)分, 膝关节炎患者疼痛评分为(6.85±0.04)分, 活动性关节炎患者疼痛评分为(6.33±0.03)分;治疗后, 坐骨神经痛患者疼痛评分为(2.01±0.12)分, 腰腿痛患者疼痛评分为(2.22±0.45)分, 颈椎病患者疼痛评分为(2.01±0.44)分, 膝关节炎患者疼痛评分为(1.78±0.11)分, 活动性关节炎患者疼痛评分为(0.99±0.46)分。治疗后, 坐骨神经痛、腰腿痛、颈椎病、膝关节炎、活动性关节炎患者疼痛评分均低于治疗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疼痛是风湿痹痛的主要表现, 有学者指出:“痛则不通, 通则不痛, 这里所提到的“不通”实际上指的是“血瘀”, 若患者的气血瘀滞, 容易導致该疾病长期得不到改善。而随着疾病的不断迁徙, 也会导致血瘀的进一步加重。据此可认为, 血瘀是风湿痹痛的病根所在。《素问》中指出, “风寒湿三气夹至, 合而为痹也”, 这一记载是对风湿痹痛发病机制的精确阐述[1]。风湿痹痛患者一般会出现关节和肢体活动受限的特征, 若长期处于这一状态, 还容易导致患者残疾。受风寒入体的影响, 患者会出现关节酸痛、麻木、僵硬和肿痛的症状, 而关节疼痛表现最为明显。相关学者[2]指出, 风寒湿三气侵入人体后, 会呈现与人体阴阳的融合, 进而导致风湿痹痛的类型也不尽相同。例如, 若患者体内阳热旺, 则患者疾病类型大多为热痹, 若患者属于阴寒体质, 则疾病类型大多为湿痹和寒痹。
  相关研究指出[3], 若风湿痹痛的时日久远, 还容易引发以下症状:①若风湿痹痛持续的时间较长, 不仅容易诱发患者的关节肿大, 还容易导致患者出现晨僵现象, 有学者认为, 饮食结构失调、过度疲劳、疾病生产和禀赋不足等均会诱发风湿痹痛的产生。②若不能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对风湿痹痛进行治疗干预, 容易导致疾病的进一步发展, 进而造成对机体正气的损伤, 导致患者因气血亏损而造成肌肉萎缩。③若风湿痹痛久治不愈, 还容易累及经络和脏器。正气与患者风湿痹痛的发生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正气虚是导致风湿痹痛发生的内在影响因素, 若正气不足, 则会导致风寒湿热沉积侵入人体, 从而诱发风湿性疾病。由此可见, 为了实现对风湿痹痛的科学防治, 应将以上几方面作为着眼点, 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
  现代医学理论认为, 风湿痹痛的发生与血瘀证具有较强的相关性, 因此, 在治疗过程中应以活血化瘀药物为主。临床实践证实, 通过应用活血化瘀药物, 有助于实现对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的有效改善, 通过促进患者血管的充分抒张, 增加患者的血流量。同时, 活血化瘀药物有助于实现对血栓生成的有效抵抗, 对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大有裨益。此外, 活血化瘀药物还有助于实现对患者血液微循环的改善, 提升血管的通透性。有学者[4]在研究中采用了六味活血化瘀药, 再辅以祛风湿药和其他药物, 使整个配方“君、臣、佐、使”合理搭配, 基本方由川芎、当归、牛膝、红花、秦艽、仙灵脾、骨碎补、甘草、细辛等十几味纯中药组成。该处方成本低廉, 采购加工便捷。经过几年来的临床实验观察, 证明这是一个疗效十分稳定的配方, 以活血化瘀药为主配方治疗风湿痹痛获得了十分满意的效果, 总有效率100%, 治愈率90%以上, 值得在临床中被广泛推广和使用。同时, 如果去掉这几味活血化瘀药, 或者使用其他活血化瘀药替代, 均无预期疗效, 这也表明该学者选用的活血化瘀药在治疗风湿痹痛方面具有十分独特的神奇作用, 应作为风湿痹痛的主要治疗药物[5]。   由于风湿痹痛的治疗难度较大, 且会对患者的骨骼发育和肌肉组织生长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 因此, 明确风湿痹痛的病理机制成为治疗方案制定的前提和基础。中医认为, 受邪气入体的影响, 对患者经络的顺畅运行形成阻碍, 为风湿痹痛的发生奠定了良好的前提条件。调查研究结果显示[6], 与男性相比, 女性罹患风湿痹痛的几率相对较高, 原因可能为女性属于阴寒体质, 在外界环境的综合作用下, 为寒气和湿气入侵人体提供了有利的前提条件, 进而产生风湿痹痛。受女性体内正气不足的影响, 使得湿热风寒对其造成侵袭, 诱发了关节僵硬、肿大和肌肉肿痛症状的发生。研究结果显示, 腰腿痛、活动性关节炎、颈椎病和膝关节炎、坐骨神经痛均与风湿痹症存在不同程度的联系。中医理论认为, 在治疗风湿痹痛的过程中, 应始终坚持以驱邪扶正、除湿散寒和活血化瘀的药物为主, 借助于独活和威灵仙等药物的辅助, 形成临床疗效的有力保障。
  本研究选择了包括腰腿痛、活动性关节炎、颈椎病和膝关节炎、坐骨神经痛在内的50例风湿痹痛患者入组研究, 为其采取中药治疗, 主要分为补益类、祛风祛湿类、活血化瘀类和镇痛类药物, 祛风祛湿药物以牛膝、秦艽、独活、桑寄生、威灵仙和狗脊等为主, 活血化瘀药物以牛膝和鸡血藤为主, 补益类药物以当归、黄芪和甘草为主, 止痛类药物以延胡索为主。通过促进上述药物的联合使用, 起到了良好的疗效, 患者的疼痛程度得到了有效缓解。中医理论认为, 味苦类药物具有良好的泄燥功效, 味辛药物具有促进气血发散的作用, 味甘类药物则有助于疏通经络。通过予以风湿痹痛患者补益类药物, 对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具有良好效果。
  綜上所述, 深入了解风湿痹痛患者疾病类型和证候, 给予患者相应的中药治疗, 能够提升患者经络的顺畅性, 实现对患者疼痛的有效缓解。
  参考文献
  [1] 和雪婷. 中医治疗风湿痹痛的常用药物分析. 家庭医药·就医选药, 2018(6):20-21.
  [2] 张仕玉. 焦树德治疗风寒湿痹的经验. 光明中医, 2008, 23(1):17-18.
  [3] 杨辉, 温成平. 风湿痹痛的中医治法探讨. 风湿病与关节炎, 2013, 2(1):42-44.
  [4] 徐兆辉. 岭南地区风湿痹痛的特色治疗. 中国民间疗法, 2018, 26(3):10-11.
  [5] 单梅花. 中医治疗风湿痹痛常用方法及药物分析.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7, 33(4):444-445.
  [6] 李春雷. 风湿痹痛的中医常用治疗药物. 海峡药学, 2016, 28(4):233-234.
  [收稿日期:2018-10-0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48881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