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他汀类药物对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效果和安全性评价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 对他汀类药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 88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 根据双盲法将其分为1组和2组, 各44例。2组行标准治疗, 1组在标准治疗基础上给予他汀类药物治疗, 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治疗前, 1组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Ⅰ、Ⅱ、Ⅲ、Ⅳ级的例数分别为0、19、25、0例, 2组NYHAⅠ、Ⅱ、Ⅲ、Ⅳ级的例数分别为0、20、24、0例,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1组NYHAⅠ、Ⅱ、Ⅲ、Ⅳ级的例数分别为13、20、11、0例, 优于2组的5、12、23、4例,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 1组左心室射血分数为(37.06±2.43)%, 2组左心室射血分数为(37.09±2.41)%,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1组左心室射血分数为(45.61±4.58)%, 2组左心室射血分数为(40.13±1.28)%, 两组左心室射血分数均高于治疗前, 且1组左心室射血分数高于2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 1组步行6 min距离为(321.35±16.84)m, 2组步行6 min距离为(320.98±15.37)m,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1组步行6 min距离为(421.62±12.34)m, 2组步行6 min距离为(373.58±10.28)m, 1组步行6 min距离长于2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他汀类药物用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中, 效果理想, 可改善患者心功能, 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他汀类药物;标准治疗;安全性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02.051
  慢性心力衰竭在临床较为常见, 指受到多种病因影响造成的心肌损伤, 患者心肌结构、功能发生变化, 使得心室泵血功能及充盈功能降低的一种怪病[1]。慢性心力衰竭多见于心脏病史人群, 发病病因与冠心病、心肌病等相关。患者发病后会出现呼吸困难、体液潴留、乏力等临床症状, 若不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手段, 会影响呼吸功能及循环功能, 从而引发肺水肿、肝大等并发症, 严重者甚至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 可危及生命。为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本研究将他汀类药物用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中, 旨在观察其临床疗效与安全性。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6月~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88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 根据双盲法将其分为1组与2组, 各44例。1组男26例, 女18例, 年龄57~76岁, 平均年龄(62.59±4.94)岁, 病程1.5~11.0年, 平均病程(5.64±1.88)年, NYHA心功能分级Ⅱ~Ⅲ级。2组男27例, 女17例, 年龄58~77岁, 平均年龄(62.63±4.95)岁, 病程1.5~12.0年, 平均病程(5.64±2.17)年, NYHA心功能分级Ⅱ~Ⅲ级。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2];患者自愿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精神疾病者;肝肾功能不全者;临床资料丢失者;对研究使用药物有过敏史者。
  1. 3 方法 两组均行标准治疗, 给予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剂、利尿剂治疗, 并联合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血管扩张剂、强心苷等药物进行治疗。1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他汀类药物治疗, 口服普伐他汀钠(上海天伟生物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50455)治疗, 20 mg/次, 1次/d。
  1. 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分级情况、左心室射血分数、步行6 min实验结果。采用NYHA分级法[3]对患者心功能进行分级, 分为Ⅰ~Ⅳ级, 级数越高表明患者心功能越差。采用超声诊断仪对患者心功能进行测定, 计算左心室射血分数。对患者进行步行6 min实验, 计算其步行距离, 测量两次。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等级计数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分级情况比较 治疗前, 两组NYHA分级情况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1组NYHA分级情况优于2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治疗前后左心室射血分数比较 治疗前, 两组左心室射血分数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左心室射血分数均高于治疗前, 且1组左心室射血分数高于2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義(P<0.05)。见表2。
  2. 3 两组步行6 min实验结果比较 治疗前, 两组步行6 min距离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1组步行6 min距离长于2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多见于中老年群体, 临床表现主要为心肌细胞异常, 患者心肌纤维化造成心肌细胞死亡, 进而出现心力衰竭症状。心力衰竭患者心排血量会骤减, 使得肾脏血量相应减少, 增加心脏负荷, 加上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水平显著升高, 引发心力衰竭[4]。随着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发病率不断升高, 其治疗成为临床的热门研究。相关研究表示, 他汀类药物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具有一定价值, 可延缓疾病进程, 降低病死率[5]。他汀类药物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具有以下优势:①可减少患者胆固醇含量, 改善心肌肥大及心肌细胞功能。②在心脏自主神经恢复中效果显著, 可对炎症因子释放进行抑制, 对副交感神经进行调节, 进而恢复紊乱的自主神经, 有效改善病情[6, 7]。③可对血管紧张素受体含量进行有效调节, 改善心肌纤维化与机体心肌收缩功能、泵血功能。④他汀类药物用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中, 具有较少毒副作用, 出现的不良反应较少, 可提升用药安全性[8]。本次研究中, 1组患者实施他汀类药物治疗后, 患者心功能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6 min步行距离均优于2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他汀类药物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中具有一定应用价值。综上所述, 他汀类药物用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中, 效果显著, 可改善患者心功能, 减轻心脏负荷, 延缓疾病进程, 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 徐利霞. 他汀类药物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临床研究. 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18):248-249.
  [2] 李艳. 他汀类药物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临床观察.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15, 47(9):1099-1100.
  [3] 李越凡. 他汀类药物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效果观察. 中国医学工程, 2015, 28(11):75.
  [4] 张建香. 他汀类药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效果分析. 中国处方药, 2015, 13(10):81.
  [5] 丁英花. 探讨他汀类药物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效果.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6, 8(24):170-171.
  [6] 曹佃锦. 他汀类药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探讨.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0, 31(6):922-923.
  [7] 宁洁娟. 他汀类药物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临床研究. 医学信息, 2015, 9(39):43-44.
  [8] 赵伟. 他汀类药物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效果观察.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6, 13(2):325-326.
  [收稿日期:2018-10-2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48884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