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非洛地平缓释片治疗社区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研究非洛地平缓释片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8年2月-2019年2月收治高血压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参照组采用尼群地平治疗,试验组采用非洛地平缓释片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治疗前血压水平及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水平低于参照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参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予以非洛地平缓释片治疗效果显著,可控制血压水平,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药物安全性较高。
   关键词 社区;高血压;非洛地平缓释片;安全性
   高血压是当前社会的慢性疾病之对人类的生命安全产生严重危害,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临床治疗高血压多采用药物控制血压,保障其血压的平稳性[1]。本研究对社区高血压有效治疗措施进行研究,希望为临床治疗提供借鉴
   资料与方法
   2018年2月-2019年2月收治高血压患者80例,采用奇偶法分为两组,各40例。试验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34~83岁,平均(60.58±11.55)岁;病程1~16年,平均(8.62±2.96)年。参照组男27例,女13例,年龄36~84岁,平均(60.62±11.51)岁;病程1~17年,平均(8.65±2.98)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连续3d血压水平高于正常值;②患者或家属了解本研究且自愿参与。
   排除标准:①重症冠心病;②非洛地平缓释片过敏。
   方法:①参照组给予尼群地平治疗,10mg,2次/d[2]。②试验组给予非洛地平缓释片治疗,5mg,1次/d[3]。两组均持续治疗180d。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舒张压及收缩压水平。应用生活质量调查表对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情况进行分析,包括患者生理、心理、社会及活力等方面,分值1~100分,分数越高说明患者生活质量越好4。记录患者心悸、头晕、面色潮红及下肢水肿等不良反应。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水平及生活.质量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血压水平及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試验组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水平均低于参照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比较: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5.1646,P=0.0230,P<0.05)。见表2。
   讨论
   高血压是临床中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患者临床发病率较高,目前临床无特效药物,故患者需要长时间用药治疗,以控制其血压水平,避免对患者靶器官产生损伤。但是,随着降压药物的长期使用,会给人体带来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患者血压水平伴有较大波动。因此,对高血压患者治疗措施进行研究非常必要,以确定临床药物以便于降低患者血压及药物不良反应。本研究针对社区高血压患者予以非洛地平缓释片治疗,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患者血压水平及生活质量评分未见明显差异,试验组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参照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洛地平缓释片是选择性钙拮抗剂药物之一,在进人患者体内后能够对其血管平滑肌收缩产生阻断作用,从而降低患者外周血管阻力,进而缓解患者高血压症状。同时,非洛地平缓释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扩张患者的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降低高血压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比例。另外,非洛地平缓释片安全性较高,对患者的血糖、肾功能等的影响较小,因此患者临床治疗依从性水平较高,其应用效果确切,可保障患者治疗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本研究针对社区高血压患者实施非洛地平缓释片治疗,患者经治疗后血压水平有效控制,可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在降低药物不良反应方面效果显著。因此,非洛地平缓释片在社区高血压治疗方面具有临床推广及应用的优势。
   参考文献
   [1]王英.非洛地平缓释片治疗社区高血压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7(1):16.
   [2]夏艳娜.氨氯地平、非洛地平和缓释硝苯地平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J].大家健康(旬刊),2017,11(4):175-176.
   [3]陈健非洛地平缓释片治疗社区高血压的疗效及安全性[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7(1):180-181.
   [4]周国霞.非洛地平缓释片在高血压治疗中的达标率和安全性分析[J].饮食保健,2017,4(1):69-7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51192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