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抗生素降阶梯治疗策略对糖尿病合并重症肺炎的治疗效果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 探讨抗生素降阶梯治疗策略对糖尿病合并重症肺炎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该院100例2017年1月—2018年1月糖尿病合并重症肺炎患者。随机分组,抗生素常规治疗组采取传统抗生素方案治疗,抗生素降阶梯治疗组则采取抗生素降阶梯策略治疗。比较两组糖尿病合并重症肺炎治疗效果;重症监护的平均时间、抗生素用药时间、并发症得到控制的时间、肺脏CT感染病灶吸收率、办理入院到出院手续的总时间;治疗前后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以及C反应蛋白水平、APACHEII评分、血糖水平;不良反应。 结果 抗生素降阶梯治疗组糖尿病合并重症肺炎治疗效果、重症监护的平均时间、抗生素用药时间、并发症得到控制的时间、肺脏CT感染病灶吸收率、办理入院到出院手续的总时间、肿瘤坏死因子-α以及C反应蛋白水平、APACHEII评分、血糖水平相比较抗生素常规治疗组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生素降阶梯治疗组和抗生素常规治疗组不良反应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抗生素降阶梯策略治疗糖尿病合并重症肺炎效果确切,可有效缩短病情控制时间、用药时间和住院的时间,更好改善患者的临床生命体征。
  [关键词] 抗生素降阶梯治疗策略;糖尿病合并重症肺炎;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 R563.1;R58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9)12(b)-0023-02
  糖尿病合并重症肺炎是一种常见的临床危重疾病。它具有起效快、进展快、临床治疗困难的特点。它具有很高的死亡率,仅次于恶性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合理使用抗生素是治疗糖尿病合并重症肺炎的关键。抗生素的降阶梯治疗是近年来提出的治疗方案[1-2]。该研究选择该院100例2017年1月—2018年1月糖尿病合并重症肺炎患者。随机分组,抗生素常规治疗组采取传统抗生素方案治疗,抗生素降阶梯治疗组则采取抗生素降阶梯策略治疗。比较两组糖尿病合并重癥肺炎治疗效果;重症监护的平均时间、抗生素用药时间、并发症得到控制的时间、肺脏CT感染病灶吸收率、办理入院到出院手续的总时间;治疗前后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以及C反应蛋白水平、APACHEII评分、血糖水平;不良反应,分析了抗生素降阶梯治疗用于糖尿病合并重症肺炎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100例糖尿病合并重症肺炎患者。随机分组,其中,抗生素常规治疗组年龄51~76岁,平均(63.21±2.27)岁。男女分别33例和17例。糖尿病病程5~28年,平均(16.67±0.25)年。抗生素降阶梯治疗组年龄51~75岁,平均(63.27±2.13)岁。男女分别34例和16例。糖尿病病程5~28年,平均(16.62±0.27)年。抗生素常规治疗组、抗生素降阶梯治疗组资料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给予二甲双胍控制血糖,250 mg/次,2次/d。抗生素常规治疗组采取传统抗生素方案治疗,给予左氧氟沙星(国药准字H20045736)200 mg,2次/d,头孢哌酮舒巴坦(国药准字H20054882)2 g,1次/d,连续用药3 d后根据药敏试验选择下一个阶段的用药。
  抗生素降阶梯治疗组则采取抗生素降阶梯策略治疗。先用1 g美罗培南(国药准字H20093397)或者300 mg阿培南(国药准字H20090365),3次/d,连续3 d之后根据药敏试验更换窄谱抗生素,用药5 d之后换为二线抗生素。
  1.3  指标
  比较两组糖尿病合并重症肺炎治疗效果;重症监护的平均时间、抗生素用药时间、并发症得到控制的时间、肺脏CT感染病灶吸收率、办理入院到出院手续的总时间;治疗前后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以及C反应蛋白水平、APACHEII评分、血糖水平;不良反应。
  显效:肿瘤坏死因子-α以及C反应蛋白恢复正常,肺部炎症症状体征消失;有效:肺部炎症、肿瘤坏死因子-α以及C反应蛋白等改善50%以上;无效:肿瘤坏死因子-α以及C反应蛋白改善的幅度低于50%。总有效率=显效、有效百分率之和[3]。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效果
  抗生素降阶梯治疗组疗效水平是100%,高于抗生素常规治疗组疗效的78%(χ2=6.934,P<0.05)。其中,抗生素常规治疗组显效有17例,有效是22例,无效是11例,抗生素降阶梯治疗组显效有35例,有效是15例,无效是0例。
  2.2  肿瘤坏死因子-α以及C反应蛋白水平、APACHEII评分、血糖水平
  治疗前抗生素常规治疗组、抗生素降阶梯治疗组肿瘤坏死因子-α以及C反应蛋白水平、APACHEII评分、血糖水平相近,P>0.05;治疗后抗生素降阶梯治疗组肿瘤坏死因子-α以及C反应蛋白水平、APACHEII评分、血糖水平变化幅度更大(P<0.05)。见表1。
  2.3  重症监护的平均时间、抗生素用药时间、并发症得到控制的时间、肺脏CT感染病灶吸收率、办理入院到出院手续的总时间
  抗生素降阶梯治疗组重症监护的平均时间、抗生素用药时间、并发症得到控制的时间、肺脏CT感染病灶吸收率、办理入院到出院手续的总时间和抗生素常规治疗组比较有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抗生素降阶梯治疗组重症监护的平均时间、抗生素用药时间、并发症得到控制的时间、肺脏CT感染病灶吸收率、办理入院到出院手续的总时间分别是(14.12±1.21)d、(22.11±1.41)d、(5.13±0.52)d,(22.11±1.61%、(25.13±2.52)d,而抗生素常规治疗组重症监护的平均时间、抗生素用药时间、并发症得到控制的时间、肺脏CT感染病灶吸收率、办理入院到出院手续的总时间分别是(18.34±1.21)d、(28.45±1.67)d、(7.21±0.57)d,(13.11±1.21)%、(30.56±2.67)d。
  2.4  不良反应
  抗生素降阶梯治疗组和抗生素常规治疗组不良反应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生素降阶梯治疗组有1例皮疹,1例恶心呕吐。而抗生素常规治疗组有2例恶心呕吐。
  3  讨论
  糖尿病合并重症肺炎是呼吸科常见的严重疾病,随着广谱抗生素在临床实践中的广泛应用,抗生素的滥用加剧,细菌耐药性普遍存在,导致原有效抗生素的有效性变差甚至无效,且交叉耐药,因此选择抗生素尤为重要[4-5]。在糖尿病合并重症肺炎患者的治疗中,如果使用大量抗生素,将导致耐药菌株的增加,使原有的抗生素效果降低[6-8]。在严重的情况下,甚至可能发生死亡。与传统的抗生素治疗方法相比,在治疗初期选择最佳的广谱抗生素,及时快速控制感染,3 d内控制感染。之后则是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采用窄谱抗生素进行靶向治疗,提高抗感染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从而更好改善患者的病情,加速感染的控制,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的預后[9-12]。
  该研究显示,抗生素降阶梯治疗组糖尿病合并重症肺炎治疗效果、重症监护的平均时间、抗生素用药时间、并发症得到控制的时间、肺脏CT感染病灶吸收率、办理入院到出院手续的总时间、肿瘤坏死因子-α以及C反应蛋白水平、APACHEII评分、血糖水平相比较抗生素常规治疗组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生素降阶梯治疗组和抗生素常规治疗组不良反应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抗生素降阶梯策略治疗糖尿病合并重症肺炎效果确切,可有效缩短病情控制时间、用药时间和住院的时间,更好改善糖尿病合并重症肺炎患者的临床生命体征。
  [参考文献]
  [1]  李娟.抗生素降阶梯治疗重症肺炎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效果观察[J].糖尿病新世界,2019,22(4):86-87.
  [2]  张宏芬.糖尿病合并重症肺炎应用抗生素降阶梯治疗的疗效评价[J].糖尿病新世界,2019,22(4):68-69.
  [3]  孙晋华,许东平.抗生素降阶梯治疗糖尿病合并重症肺炎患者的疗效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9,22(2):79-81.
  [4]  谭国良.抗生素降阶梯治疗策略对糖尿病合并重症肺炎患者的疗效观察[J].糖尿病新世界,2018,21(20):82-83,86.
  [5]  孙达.研究抗生素降阶梯治疗糖尿病重症肺炎的效果[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55):42.
  [6]  刘保珠.糖尿病合并重症肺炎应用抗生素降阶梯治疗的效果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16):25,27.
  [7]  李洋.抗生素降阶梯治疗重症肺炎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效果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6,19(24):41-42.
  [8]  王玉玲,王明晖,宋秀婧,等.糖尿病合并重症肺炎应用抗生素降阶梯治疗疗效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6,19(23):106-107.
  [9]  郭克军.糖尿病合并重症肺炎应用抗生素降阶梯治疗的效果研究[J].糖尿病新世界,2016,19(7):120-121.
  [10]  李华,刘畅.抗生素降阶梯治疗重症肺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J].海南医学,2016,27(11):1773-1775.
  [11]  李汉军,尹雪彬.抗生素降阶梯方案治疗老年重症肺炎患者临床疗效分析[J].内科,2015,10(6):853-855.
  [12]  欧丽黎.抗生素降阶梯治疗小儿重症喘息对血清维生素D的影响[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8,43(3):348-350.
  (收稿日期:2019-09-1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51234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