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静脉溶栓治疗需遵循个体化原则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由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北京大学卒中论坛组委会、北京脑血管病防治协会等联合主办的“北京大学卒中论坛第四十八次学术会议”,2019年12月11日在北京举行。来自国内的20多位知名学者到会与近200位临床医生共同交流分享了近年来卒中领域的新进展新成果。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杨中华教授以“挑战静脉溶栓的适应证和禁忌证”为题并结合《2019 AHA/ASA缺血性卒中指南》,详细介绍了当前临床静脉溶栓(IVT)治疗的不同适应证和所面临的挑战。杨中华教授强调,静脉溶栓是目前改善脑血循环的最主要措施之一,静脉溶栓治疗应遵循个体化原则并要保证患者安全。
  准确掌握溶栓时间窗
   杨中华教授介绍说,1995年和2008年发表的两项有关IVT时间窗的研究,确定了3小时和4.5小时内静脉溶栓的临床疗效,1995年发表的NINDS研究认为,3小时内进行IVT是安全的,2008年发表的ECASS Ⅲ研究则将IVT时间窗扩展到4.5小时以内,即在发病后3至4.5小时静脉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仍然有效。《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2018》推荐,对缺血性卒中发病3小时内和3至4.5小时的患者,应按照适应证、禁忌证和相对禁忌证严格筛选患者,尽快静脉给予rt-PA溶栓治疗。
   IVT时间窗是否还可以继续扩大呢?杨中华教授介绍了2019年5月《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的EXTEND研究结果,EXTEND研究是一项Ⅲ期、多中心、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纳入了发病4.5至9小时之间或醒后急性缺血性卒中(AIS)的患者。该研究将IVT时间窗从4.5小时扩大到9小时,并对影像学筛选符合要求的患者进行溶栓治疗。患者进行CT灌注扫描(CTP)或灌注-弥散MRI后,由RAPID软件自动计算错配,筛选出的DWI-FLAIR 错配患者按照1∶1比例给予阿替普酶或安慰剂,主要终点为90天mRS 评分0~1。研究结果显示,影像学筛选出的发病4.5至9小时患者尽管出血风险增加,但IVT增加了预后良好的比例,阿替普酶组和安慰剂组主要终点发生率分别为35.4%和29.5%,该研究提示可将静脉溶栓时间扩展到9小时。
   杨中华教授说,14%~27%的卒中不清楚发病时间,醒后卒中及发病时间不详的卒中在临床工作中并不少见,但往往很难判断患者的具体发病时间。比如一个患者昨天晚上10点睡觉,第二天早上6点起床时发现卒中,其发病时间窗可能至少有8个小时,因此是不可能进行IVT治疗的,以往的指南也认为醒后卒中是静脉溶栓的禁忌证。但近年来不断有研究发现,醒后卒中约80%的患者发病是在醒来前1至2小时,而不是在刚刚入睡时发生卒中,因此按照时间推算这些患者仍然在IVT时间窗内,仍然有静脉溶栓治疗的机会。
   2018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WAKE-UP试验—MRI指导下发病时间不详卒中的静脉溶栓研究,WAKE-UP试验均进行了MRI DWI检查,DWI-FLAIR 错配是指DWI有显影,FLAIR无显影。该研究是一项多中心、双盲、安慰剂、对照RCT研究,纳入标准符合其他溶栓标准,患者发病时间不详,MRI  DWI(+)联合FLAIR(-),主要终点为90天mRS 0~1。研究发现,如果存在DWI-FLAIR错配,绝大部分患者发病时间都在4.5小时之内,推测给这类患者静脉溶栓可能是获益的,尽管可能会增加颅内出血风险,但有助改善总体功能预后。《2019 AHA/ASA缺血性卒中指南》建议,对醒后卒中的患者进行MRI筛查,如果存在DWI-FLAIR 错配可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另外,腔隙性梗死与微小粥样斑和脂透明变性有关,血栓在腔隙性梗死病理生理机制中的作用尚不明确,因此有学者质疑其能否从溶解血凝块的药物中获益,WAKE-UP试验二次分析结果显示,腔隙性梗死静脉溶栓有获益的趋势。
   杨中华教授特别介绍说,目前国内外指南都推薦在IVT前医生要与患者签署知情同意。2018年5月Stroke发表了《美国静脉溶栓知情同意书调查》,知情同意的内容包括颅内出血风险、获益具有时间依赖性、血管性水肿等副作用、医疗费用支出等。该调查认为,AIS tPA静脉溶栓具有时间依赖性,AHA和ANN都推荐tPA静脉溶栓前应该获得知情同意,《美国静脉溶栓知情同意书调查》旨在评价美国全国范围内静脉溶栓知情同意情况,研究者共收回268份调查问卷。调查显示,在3小时时间窗内36.7%的医生都要与患者签署知情同意,经常签署的为17.1%,很少签署的占10.6%,有时签署的占14.6%,但也有21.1%的医生从不签署知情同意。获得知情同意的时间,54.8%的在5分钟内完成,超过20分钟的仅为1.5%。杨中华教授认为,IVT前签署知情同意是十分必要的。
  特殊人群溶栓策略
   杨中华教授说,一般认为发病3小时以内的80岁以上高龄卒中患者可以进行IVT治疗,但80岁以上3至4.5小时的患者是否应该进行IVT目前还存在争议。美国指南不推荐80岁以上3至4.5小时者IVT,主要是担心增加出血风险。但是真实的临床工作中往往对某些生活质量较好的80岁以上高龄患者,尽管时间窗超过3小时也会给予溶栓治疗。
   杨中华教授介绍,2017年10月发表了一项有关高龄患者IVT队列研究,该研究利用SITS-ISTR数据库,旨在了解真实世界中3至4.5小时内80岁以上患者IVT的风险和预后。研究共纳入2003年至2015年14240例80岁以上的AIS患者,并在发病4.5小时内进行了IVT,其中3至4.5小时IVT者3558例。研究人员比较了发病3至4.5小时和3小时以内IVT的预后,预后指标包括3个月 mRS 评分0~2、死亡和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
   研究结果显示,年龄大于80岁未经筛选的患者3小时以后IVT,SICH稍高,但SICH绝对数值增加很小,即80岁以上3小时后溶栓每100例患者只增加1.1个SICH,3个月的功能预后类似。因此,作者认为年龄超过80岁以上如果没有其他溶栓禁忌证,不应该把发病3至4.5小时年龄超过80岁的患者排除在IVT以外。    对于“既往卒中合并糖尿病(HxS+DM)是否是3至4.5小时时间窗IVT禁忌证呢”这一问题,杨中华教授介绍说,欧洲药物说明书将HxS+DM列为IVT禁忌证,ECASS Ⅲ试验(3至4.5小时),也把HxS+DM患者排除在试验之外,虽然HxS+DM发病3至4.5小时能否进行溶栓并没有循证医学证据,但在真实世界中部分HxS+DM往往也会接受静脉tPA治疗。2019年发表的一项利用美国跟着指南走的数据库中的数据,患者发病时间在3至4.5小时,其中HxS+DM者2129例,无HxS+DM者16 690例,研究人员比较了合并HxS+DM与不合并者的特征、安全性和院内预后。
   研究发现,从患者基线水平来看与无HxS+DM病史者相比,经过tPA溶栓治疗的HxS+DM患者除了有卒中病史、糖尿病和更加严重的卒中以外,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比例也更高,因此理论上HxS+DM预后应该不是很好。研究结果显示,3小时时间窗tPA溶栓的AIS患者,HxS+DM与SICH或死亡风险增加无统计学关系,即此类患者IVT后不增加SICH或死亡风险。《2019 AHA/ASA缺血性卒中指南》推荐发病3至4.5小时的HxS+DM,可进行静脉溶栓治疗。
   杨中华教授说,血小板减少患者是否可以进行IVT也是长期十分困惑临床的一个问题,虽然国际三大静脉溶栓研究都建议将血小板的阈值设定为10万/L,但对于10万/L以下是否可以IVT并不清楚。美国和欧洲指南认为血小板小于10万/L是IVT的禁忌证,但这个阈值仅是专家的意见。IVT前是否需要等待血小板检测结果尚未被证实,美国指南认为在获得血小板检测结果前就可以开始IVT。2018年2月发表的一项大型队列研究首次探讨了不同血小板值对IVT预后指标的影响,该研究利用了TRISP前瞻性IVT登记研究的数据,其中血小板正常者6830例(15万/L~45万/L),减少者595例(15万/L以下),增多108例(45万/L以上)。研究发现,血小板小于10万/L与大于10万/L发生SICH、不良预后和死亡率均沒有差别,因此研究者认为,血小板小于10万/L作为IVT的阈值受到挑战。
  药物对溶栓的影响
   目前服用抗凝药包括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的患者越来越多,此类患者IVT的安全性也备受关注。杨中华教授介绍,目前指南认为如果发病前48小时内服用过NOAC,IVT是禁忌的。2017年5月发表了一项有关抗凝药与IVT安全性研究,该研究利用美国跟着指南走-卒中登记数据,数据来源于2012年10月至2015年3月间共1289家医院,共纳入42 887例4.5小时采用rt-PA溶栓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其中服用NOAC者251例,华法林1500例(INR小于1.7),没有使用抗凝药41 136例,该研究旨在了解上述3种情况下rt-PA静脉溶栓的预后。研究者认为,经过筛选的服用NOAC和华法林者IVT是安全的。
   对于使用华法林凝血酶原时间(INR)大于1.7者是否适合IVT,杨中华教授解释道,中外指南都认为INR超过1.7是静脉溶栓的禁忌证,但如果将INR逆转至1.7以下就可以创造溶栓的条件,4因子凝血酶原复合体浓缩物(4F-PCC) 和维生素K等,都能够较快地逆转维生素K拮抗剂(VKA)的抗凝作用。2018年10月发表的一项小型队列研究前瞻性地纳入了26例服用VKA,且INR大于1.7的AIS患者,旨在探讨逆转抗凝后立即静脉溶栓的可行性和安全性。26例患者平均年龄77.8岁,房颤占84.6%,NIHSS评分11.6分。给患者静脉输注4F-PCC和维生素K后,不等待INR结果立即开始静脉溶栓,结果没有1例发生SICH。该研究提示,在某些情况下逆转INR后立即静脉溶栓是安全和可行性的。
   杨中华教授说,此前认为卒中发作24小时内使用低分子肝素(LMWH)是IVT的禁忌证,但《2018 AHA/ASA缺血性卒中指南》认为预防剂量的LMWH不是IVT禁忌证,治疗剂量的LMWH是IVT禁忌证,但无证据。2019年5月瑞典学者在Stroke杂志上发表了一项SITS-ISTR登记研究,该研究共纳入109 291例IVT患者,其中1411例发病时正在使用预防剂量LMWH预防深静脉血栓(DVT),这一研究旨在了解使用预防剂量LMWH与未使用预防剂量LMWH的预后结果,预后指标包括SICH、脑实质水肿、7天和3个月内死亡、3个月功能依赖等。基线数据分析发现预防使用LMWH者年龄更大,房颤、心衰比例更高,NIHSS评分也更高,理论上此类患者病情较重,出血风险较高。研究结果显示,使用预防剂量LMWH,IVT与SICH或早期死亡风险增加无关。
   杨中华教授介绍,轻型非致残性卒中的定义是NIHSS评分小于等于5分,患者就诊时无明显残疾缺损,能够独立步行。明显残疾缺损的定义为,残疾缺损妨碍患者的基本日常生活与活动,如沐浴、步行、进食或重返工作岗位等。2018年发表的PRISMS研究是一项3b期、双盲、双安慰剂、多中心随机临床试验,患者纳入标准为发病3小时内NIHSS小于等于5分,随机给予阿替普酶联合口服安慰剂,或静脉给予安慰剂联合口服阿司匹林,主要终点为90天mRS评分0~1。该研究共纳入313例患者,平均年龄62岁,其中46%为女性,平均NIHSS评分为2,NIHSS评分小于3分者占85%,从发病到治疗的时间为2.7小时,共281例完成试验,两组SICH的风险分别为3.2%和0%。研究结果显示,静脉溶栓不改善轻型非致残性卒中的90天预后。
   此外,PRISMS试验未发现轻型非致残性卒中静脉溶栓优于阿司匹林,因此《2019 AHA/ASA缺血性卒中指南》也不再推荐轻型非致残性卒中静脉溶栓治疗。同时,溶栓前MRI筛查可获得更多信息,符合AHA指南要求,采用MRI筛查的轻型非致残性卒中患者IVT是安全的。大血管闭塞性轻型非致残性卒中再通治疗一直存在血管内治疗(EVT)还是IVT的争论, 2019年10月刚刚发表的一项瑞士卒中登记研究,采用倾向评分—匹配法,比较了单独EVT、EVT联合IVT、单独IV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主要终点为90天mRS评分0~1,结果显示IVT稍优于EVT。
   杨中华教授最后总结说,临床静脉溶栓治疗应该遵循个体化原则,以前禁忌证也有可能从静脉溶栓中获益。醒后卒中可根据DWI-FLAIR错配选择适合的静脉溶栓患者,4.5至9小时时间窗的静脉溶栓治疗应个体化,且更适用于不能开展血管内治疗的医院。对于腔隙性梗死患者无需犹豫,其也有从静脉溶栓中获益的趋势。准确识别和定义轻型非致残性卒中,采用MRI筛选也许是一种有效方法,大血管闭塞性轻型非致残性卒中再通IVT是否优于EVT尚需更多研究证实。发病前有HxS+DM病史、服用NOAC、INR超过1.7、血小板低下、预防使用LMWH,多发微出血等,IVT治疗要权衡获益和风险,确保患者安全是第一位的。
  专家简介
   杨中华,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脑血管病中心主任医师。长期从事脑血管病及重症脑血管病的抢救和治疗工作,擅长各种脑血管病的诊治和各种重症脑血管病抢救及术后管理。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分会神经急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神经内科学会常务理事,北京神经内科学会神经重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北京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重症学组副组长,中国卒中学会重症脑血管病学会常委。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51478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