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10%聚维酮碘乳膏治疗皮肤感染性创面的疗效观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 探讨对皮肤感染性创面患者应用10%聚维酮碘乳膏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55例皮肤感染性创面患者,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5例)及观察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敷药治疗, 观察组给予10%聚维酮碘乳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创面进入增生期所需时间、创面炎症持续时间、创面修复时间,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6.67%, 高于对照组的72.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创面进入增生期所需时间为(2.99±0.23)d、创面炎症持续时间为(2.20±0.18)d、创面修复时间为(6.01±1.11)d, 均短于对照组的(4.49±0.43)、(3.30±0.25)、(11.98±2.32)d,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皮肤感染性创面患者采取10%聚维酮碘乳膏治疗, 可有效促进创面修复, 缩短创面炎症持续时间, 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皮肤感染性创面;10%聚维酮碘乳膏;创面愈合;临床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13.063
  受外界致伤因素影响, 皮肤正常组织因血供障碍等因素发生丢失, 进而使皮肤完整性受损。皮肤受损后, 沾染到致病细菌, 创面发生感染、化脓的疾病临床称之为皮肤感染性创面。目前, 临床对该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案为抗炎、促进创面修复治疗[1, 2]。聚维酮碘乳膏是一种对原虫、病毒、真菌、细菌均可有效抑制的消毒剂, 且对皮肤刺激性较小, 起效原理为接触病毒因子后, 生成淀粉质, 进而对病毒蛋白质的合成以及病毒细胞膜的生成起到抑制效果[3, 4]。本研究就将该药物应用于该疾病患者的治疗中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4月期间本院收治的55例皮肤感染性创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7年1月~2019年4月
  期间本院收治的55例皮肤感染性创面患者,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5例)及观察组(30例)。其中, 对照组患者中男13例, 女12例;年龄39~78岁, 平均年龄(60.01±7.01)岁;受伤原因:压疮感染者6例, 放疗致伤者1例, 烧伤者8例, 手术植皮者4例, 外伤者6例;创面面积12~81 cm2, 平均创面面积(47.93±11.99)cm2。观察组患者中男17例, 女13例;年龄41~79岁, 平均年龄(60.13±6.39)岁;受伤原因:压疮感染者6例, 放疗致伤者1例, 烧伤者9例, 手术植皮者3例, 外伤者11例;创面面积10~80 cm2, 平均创面面积(46.62±12.33)cm2。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受伤原因、创面面积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 2. 1 纳入标准 ①签署《知情同意书》;②入组前未接受过其他外用药治疗;③感染创面, 可见脓性分泌物及坏死组织;④皮肤创面表浅, 没有对深部组织造成损伤。
  1. 2. 2 排除标准 ①伴有糖尿病等慢性代谢性疾病;②使用免疫抑制剂者;③伴有全身感染中毒表现;④对本研究涉及药物过敏者;⑤孕期、哺乳期的妇女;⑥年龄<18岁者。
  1. 3 方法
  1. 3. 1 对照组 给予常规敷药治疗。对周围皮肤以及感染创面应用消毒剂(0.5%碘伏溶液)消毒, 对创面应用双氧水进行清洁或应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 冲洗清洁结束后, 再应用抑菌材料对创面进行覆盖, 应用绷带或消毒纱布将材料固定, 换药1次/2 d, 直至创面有新的肉芽生出, 并开始愈合。如患者感染症状较重, 则将换药频率提高, 可根据患者感染程度调整为1次/d或2次/d, 并结合患者愈合情况再逐渐延长换药频率。
  1. 3. 2 观察组 给予10%聚维酮碘乳膏应治疗。对周围皮肤以及感染创面应用消毒剂(0.5%碘伏溶液)消毒, 对创面应用双氧水进行清洁或应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 冲洗清洁结束后, 将10%的聚维酮碘软膏(武汉迪奥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10983131)直接涂于创面上, 1次/d, 并根据创面分泌物量调整换药频率, 如分泌物较少, 可更换换药频率为1次/2 d, 直至创面有新的肉芽生出, 并开始愈合。如患者创面面积较大, 则对创面应用10%聚维酮碘乳膏治疗, 创面有新的肉芽生出且生长至较为丰满, 可开始植皮, 以提高移植皮肤的成活率以及植皮的疗效。即常规处理感染创面四周受损皮肤, 再应用消毒棉签对其清理。于创面上方涂抹软膏时应注意, 不要将手与创面接触, 以防感染发生, 可应用消毒压舌板涂抹药物, 但需注意不可过多用药, 会对患者的皮肤呼吸作用造成影响, 应控制药物涂抹厚度<1 mm, 涂抹时注意动作轻柔, 以免加重患者的疼痛感, 待药物液化后, 用消毒纱布将药物清理, 并再次涂抹, 使创面暴露时间尽可能的缩短, 并将更换药物的频率改为2次/d。
  1. 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治疗半个月后, 根据创面愈合情况进行临床疗效分析, 无效:感染创面变化不明顯甚至面积加重、深度加深;有效:创面面积显著缩短, 肉芽愈合良好;显效:创面结痂后脱离, 完全愈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②比较两组患者的创面进入增生期所需时间、创面炎症持续时间、创面修复时间。③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高热、复发)发生情况。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的创面进入增生期所需时间、创面炎症持续时间、创面修复时间比较 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的创面进入增生期所需时间、创面炎症持续时间、创面修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 3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对照组治疗期间发生1例复发感染, 2例高热,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00%;观察组治疗期间未发生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感染性创面的发生因素较多, 包括局部血液量较少、炎症因子以及病毒感染等, 治疗原则为消除创面感染, 促进血小板凝集, 进而降低创面出血量, 促进创面修复[5, 6]。但在治疗期间, 如炎症因子未得以有效抑制, 会导致感染症状加重, 以脓性分泌物增多以及组织发生坏死为主要症状[7]。现为寻求何种治疗方案可有效控制炎症, 促进创面修复, 特做此研究。
  本研究表明, 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6.67%, 高于对照组的72.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创面进入增生期所需时间为(2.99±0.23)d、创面炎症持续时间为(2.20±0.18)d、创面修复时间为(6.01±1.11)d, 均短于对照组的(4.49±0.43)、(3.30±0.25)、(11.98±2.32)d,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究其原因, 碘与1-乙烯基-2-吡咯烷酮聚物的复合物是10%聚维酮碘乳膏的主要成分, 是由聚乙烯吡咯烷酮与分子碘联合形成的水溶性的能将碘的高分子化合物缓慢释放的药物。可持久的抗菌, 且抗菌谱广, 对肠道病毒、呼吸道病毒、真菌以及细菌繁殖体均能有效杀灭。且易溶于水, 无味, 对皮肤刺激性小, 敷于创面及黏膜处不易诱发过敏反应。于创面上覆盖该药物后, 可对细菌繁殖生长有效抑制, 使创面环境更清洁, 并形成保护层, 使创面环境湿润。清洁、湿润的环境可提高炎症细胞吞噬坏死组织与细菌的作用, 进而提高创面清创速度, 使创面炎症期所安, 并促进各类生长因子生成, 进而使上皮组织再生速度以及肉芽组织生长速度得以提高, 促进创面修复[8-10]。
  综上所述, 给予感染性创面行10%聚维酮碘乳膏治疗的效果显著, 安全性高。
  参考文献
  [1] 张燕玲, 吴惠蝶, 郭柔妹. 聚维酮碘治疗白血病病人化疗后肛周感染效果观察.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2, 18(15):2286-2288.
  [2] 高玲, 王艳霞, 张丽珍, 等. 聚维酮碘口腔护理对严重烧伤患者并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作用. 护士进修杂志, 2015, 27(8):721-722.
  [3] 肖承佐, 李应军, 王金宝, 等. 聚维酮碘冲洗预防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切口感染的观察. 重庆医学, 2015, 42(2):182-184.
  [4] 范文元. 聚維酮碘的溶剂法制备.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2015, 12(6):28-29.
  [5] 罗云香, 殷爱顺, 刘新凤, 等. 糜蛋白酶联合山莨菪碱治疗皮肤感染性创面的效果观察. 中外医疗, 2014, 32(17):95-96.
  [6] 卢小玲, 邵美仙, 江秀珍, 等. 暴露疗法配合聚维酮碘乳膏外涂治疗新生儿红臀的疗效观察.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3, 19(4):539-540.
  [7] 潘启红. 1%聚维酮碘溶液联合盐酸布替萘芬乳膏治疗小儿念珠菌性间擦疹疗效观察. 淮海医药, 2014, 31(6):558-559.
  [8] 刘欣伟, 周大鹏, 张鹏, 等. 髋臼陈旧性骨折伴入路附近皮肤感染1例. 创伤与急危重病医学, 2015, 3(2):76-77.
  [9] 刘娟, 喻怡冰, 尹秀平. 骨折患者内固定术后皮肤感染坏死的临床分析.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4, 19(2):5595-5597.
  [10] 杜俊峰, 何平, 罗会舟. 10%聚维酮碘乳膏治疗皮肤感染性创面的疗效.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 2016, 10(6):721-723.
  [收稿日期:2019-10-2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52316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