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不同手术方式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 观察不同手术方式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方法 154例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 各77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开颅血肿清除术, 实验组患者实施微创小骨窗开颅手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 治疗前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血肿量, 治疗后一次性血肿清除率、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 实验组患者术中出血量(43.41±4.18)ml明显少于对照组的(105.58±13.42)ml, 手术时间(86.92±9.36)min、引流管拔除時间(2.06±0.19)d、住院总时长(13.72±1.34)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55.51±17.83)min、(3.52±0.38)d、(16.34±1.92)d,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 两组患者的血肿量、GCS评分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 两组患者的血肿量均较本组治疗前减小、GCS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 且实验组患者的血肿量小于对照组, GCS评分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后一次性血肿清除率92.21%(71/77)高于对照组的72.73%(56/7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105, P<0.05)。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2.60%(2/77)低于对照组的11.69%(9/7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797, P<0.05)。实验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4.81%高于对照组的84.42%,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464, P<0.05)。
  结论 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采取微创小骨窗开颅手术, 可明显减少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住院总时长, 改善术后昏迷情况, 减少术后脑部水肿量, 提升一次性血肿清除率, 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获得较为有效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 不同手术方式;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疗效观察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15.015
  伴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 随之而来的是脑血管病的高发, 高血压是临床常见病, 而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HICH)是脑血管病常见的并发症, 发病率高、预后差, 越来越引起医界关注[1]。高血压脑出血可发生于脑部多位置, 以基底节区高发。目前手术为其主要治疗手段, 而手术方式很多, 常规开颅手术(大骨瓣开颅术), 微创手术如小骨窗血肿清除术、微创钻孔引流术、显微镜下血肿清除术、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2]。而后两者因为部分医院无相关设备, 因此不便于基层医院的开展, 常规手术创口大, 术中破坏大。微创钻孔术野较小, 不利于术中操作, 也增加了血肿清除不净风险[3]。基于此, 本研究针对本院收治的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 采取传统与微创小骨窗手术治疗, 旨在获得最佳治疗方案, 为临床尤其是基层医院对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开展治疗提供经验。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154例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入院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 各77例。对照组, 男48例(62.34%), 女29例(37.66%);年龄44~75岁, 平均年龄(58.2±5.8)岁;高血压病程1.6~18.3年, 平均高血压病程(5.6±4.5)年。实验组, 男49例(63.64%), 女28例(36.36%);年龄41~74岁, 平均年龄(57.8±5.5)岁;高血压病程1.4~17.6年, 平均高血压病程(5.4±4.4)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在入组前, 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实施。
  1. 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 2. 1 纳入标准 高血压病史明确;经磁共振成像(MRI)确定脑出血稳定诊断;年龄≤75岁;具有手术指征。
  1. 2. 2 排除标准 重要脏器功能不全;术前伴有卒中后遗症;存在小脑、脑叶、脑干等出血;颅内占位病变及其他脑血管病;合并其他感染;精神异常;严重凝血功能、肝肾功能障碍;对手术不耐受者。
  1. 3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术前均给予脱水、纠正电解质紊乱、降颅内压、抗生素常规治疗, 术前CT检查结果标记颅内血肿具体位置, 麻醉以全身麻醉为主。对照组行常规开颅血肿清除术:取耳弧形切口于额颞处, 行颅骨钻孔, 简单抽吸, 将血肿切开行骨瓣开颅操作, 及时清除血肿, 术毕后常规止血, 留置引流管。实验组行微创小骨窗开颅手术:于近血肿处行长约4 cm切口, 颅骨转孔骨窗扩至4 ~5 cm。“十”字形将硬脑膜打开, 充分暴露血肿腔, 抽吸后切开脑皮质, 吸引器吸除血肿电刀止血, 生理盐水冲洗、探查, 无渗血后可留置引流管。两组术后常规给予抗感染、降颅内压、改善脑循环等常规治疗, 并积极预防并发症。
  1. 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4]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 治疗前后昏迷评分、血肿量, 治疗后一次性血肿清除率、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临床疗效。手术相关指标包括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引流管拔除时间、总住院时长。以头部CT判断两组患者脑部血肿量。GCS判定标准:最高分为15分(正常未昏迷), 12~14 分为轻度昏迷, 9~11 分为中度昏迷, ≤8 分为重度昏迷。术后行头部CT检查, 确定一次性血肿清除情况。统计住院期间发生的并发症, 如颅内感染、切口感染、肺部感染、再出血、水电解质紊乱等。临床疗效判定标准:血压平稳, 血肿完全消失, 术后患者GCS评分为15分,
  大脑意识清楚为好转;血压平稳, 血肿清除≥60%, GCS评分为12~14分, 意识好转为有效;其余为无效。总有效率=(好转+有效)/总例数×100%。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实验组患者术中出血量(43.41±4.18)ml明显少于对照组的(105.58±13.42)ml, 手术时间(86.92±9.36)min、引流管拔除时间(2.06±0.19)d、住院总时长(13.72±1.34)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55.51±17.83)min、(3.52±0.38)d、(16.34±
  1.92)d,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38.812、29.888、30.155、9.819, P=0.000、0.000、0.000、0.000<0.05)。
  2. 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肿量、GCS评分比较 治疗前, 实验组患者的血肿量为(43.81±5.26)ml、GCS评分为(9.15±0.71)分, 对照组患者的血肿量为(43.77±5.19)ml、GCS评分为(9.21±0.73)分。治疗后, 实验组患者的血肿量为(3.36±0.42)ml、GCS评分为(13.92±
  0.11)分, 对照组患者的血肿量为(9.58±0.97)ml、GCS评分为(12.01±0.35)分。治疗前, 两组患者的血肿量、GCS评分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048、0.517, P=0.962、0.606>0.05); 治疗后, 两组患者的血肿量均较本组治疗前减小、GCS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 且实验组患者的血肿量小于对照组, GCS评分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t=51.636、45.683, P=0.000、0.000<0.05)。
  2. 3 两组患者治疗后一次性血肿清除率、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实验组患者治疗后一次性血肿清除率92.21%(71/77)高于对照组的72.73%(56/7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105, P<0.05)。实验组患者发生切口感染1例、肺部感染1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2.60%(2/77);对照组患者发生颅内感染1例、切口感染2例、肺部感染2例、再出血1例、水电解质紊乱3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11.69%(9/77)。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797, P<0.05)。
  2. 4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实验组患者好转52例, 有效21例, 无效4例, 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4.81%;对照组患者好转41例, 有效24例, 无效12例, 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4.42%。实验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464, P<0.05)。
  3 讨论
  我国人口基数较大, 因此患有心脑血管相关疾病的人数较多。高血压脑出血是高血压病引起的脑内血管突然破裂导致的出血性疾病, 其是一种多因素疾病, 目前研究中指出, 其发生发展与年龄、吸烟、饮酒、糖尿病、药物与其他因素有关, 部分学者认为其发生发展可能与多因素作用有关联, 其中还包括血脂水平是否发生了异常情况、直系亲属中是否有相关的家族史与遗传等因素[5]。其对脑组织的损伤可分为出血后脑部中的出血血流形成对神经组织的物理沖击, 造成因脑出血而直接产生的原发性损伤, 在血肿形成后, 血肿迅速增大, 对脑部正常组织产生压迫, 可引起周围脑组织的继发性损伤。神经细胞发生缺血、凋亡, 最终神经细胞发生不可逆性坏死。产生和释放大量毒性物质, 可加重血管痉挛, 加速脑组织水肿的进程。由于高血压脑出血病情进展迅速, 需要尽早采取干预措施, 清除脑内血肿, 打破恶性循环[6]。关于手术方案, 国内医生不断探索, 从大手术到微创, 但是, 目前尚无统一定论为何种手术方案为最佳首选方案。传统的脑出血手术方式——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 可在肉眼直视下操作, 血肿清除彻底, 止血确切, 去除骨瓣以应对术后脑水肿的发生[7]。但手术操作时不免对其他正常的脑组织产生破坏或者刺激性。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为基于以上情况改良而成, 充分利用颅内的有限空间, 通过<3 cm 的骨窗实施整个手术过程, 对正常脑组织的医源性损伤较小。再有优势的手术方案也有一定的缺点, 其对手术医生的手术技能有较高的要求, 且不适于脑疝形成者。镜下手术的出现得益于通道内手术器械的更新发展, 血肿清除程度高, 止血确切。但目前只能在有条件的医疗中心开展。
  本组研究结果显示, 实验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 手术时间、引流管拔除时间、住院总时长短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 两组患者的血肿量、GCS评分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患者的血肿量均较本组治疗前减小、GCS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 且实验组患者的血肿量小于对照组, GCS评分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后一次性血肿清除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张正平等[8]研究结果相近。
  综上所述, 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采取微创小骨窗开颅手术, 可明显减少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住院总时长, 改善术后昏迷情况, 减少术后脑部水肿量, 提升一次性血肿清除率, 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获得较为有效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建明, 张诚. 锥颅引流术与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比较.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 19(21):5-8.
  [2] 韩繁龙, 张国来, 吴生贵, 等. 小骨窗与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分析.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6, 16(33):6542-6545.
  [3] 周焰. 原发性高血压伴脑出血患者测定血清生化指标和生物标志物水平的临床价值.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2015, 22(2):101-105.
  [4] 王为文, 张伟, 闫忠军, 等. 小骨窗微创手术治疗急性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疗效分析. 临床军医杂志, 2017, 45(12):1226-1229, 1232.
  [5] 齐亮, 韩辉, 郑金玉, 等. 神经内镜手术与显微镜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18, 13(1):29-30.
  [6] 刘万荣, 魏忠, 方有利, 等. 传统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与小骨窗入路血肿清除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对比观察. 安徽医药, 2017, 21(10):1844-1846.
  [7] 范广明, 张文, 毛振立, 等. 神经内镜微创手术与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治疗幕上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 解放军医药杂志, 2017, 29(1):90-93.
  [8] 张正平, 李坤正, 杨生龙, 等. 小骨窗显微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5, 35(24):
  7116-7118.
  [收稿日期:2020-01-0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52553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