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乙状窦后入路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 研究对面肌痉挛(HFS)患者采用乙状窦后入路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40例面肌痉挛患者, 依据奇偶数分组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2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乙状窦后入路面神经根出脑干(REZ)区的MVD治疗, 观察组采取乙状窦后入路全程的MVD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面神经功能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100.00%高于对照组的80.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两组面部神经功能(House-Brachmann)评分均低于术前, 且观察组House-Brachmann評分(1.59±0.25)分低于对照组的(2.12±1.14)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0.00%低于对照组的15.00%,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当, 但是全程MVD更能改善患者的面部神经功能, 提升治疗效果, 值得临床借鉴。
  【关键词】 乙状窦后入路;微血管减压术;面肌痉挛;神经功能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26.017
  面肌痉挛是单侧面部肌肉阵发性的不自主抽搐, 是一种常见的缓慢进展的周围神经疾病, 情绪激动或紧张时症状可加重, 但是无其他神经系统病变。面肌痉挛的病因比较明确, 大部分患者是由桥小脑角区血管压迫面神经根部引起, 常见好发于中老年女性人群中, 尽管属于良性疾病, 但是严重影响着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交, 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的症状。临床上常采取药物治疗、肉毒素注射剂、MVD治疗。若采用肉毒素治疗, 效果不佳, 需长期治疗, 且容易导致患者面部变形, 应用不广泛[1]。乙状窦后入路MVD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法, 可保留面部血管、神经功能的完整性, 但是常规MVD垫离压迫REZ区的血管, 效果不太理想。有研究表明, 垫离压迫面神经的所有血管, 即全程MVD治疗可提升治疗效果[2]。本文就全程MVD应用在面肌痉挛患者中的治疗效果进行研究,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8月~2019年8月本院收治的40例面肌痉挛患者参与本次研究, 采用奇偶数分组法将上述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20例。观察组男4例, 女16例;年龄41~59岁, 平均年龄(51.35±3.57)岁;病程1.0~5.0年, 平均病程(2.35±1.76)年;面肌痉挛程度分级:Ⅱ级4例、Ⅲ级12例、Ⅳ级4例。
  对照组男5例, 女15例;年龄42~58岁, 平均年龄(51.24±3.36)岁;病程2.0~5.5年, 平均病程(2.49±1.89)年;面肌痉挛程度分级:Ⅱ级3例、Ⅲ级11例、Ⅳ级6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采用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排除脑桥小脑角占位性病变, 明确责任血管的起源与神经的关系;患者对本次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伴有头部肿瘤者;资料不全者。
  1. 2 方法 两组均采用全身麻醉, 取健侧卧位, 头稍微低垂并向健侧旋转10°, 颈部稍前屈, 取耳后发际内0.5 cm乙状窦后作一长约6 cm的直切口, 骨窗直径1.5~2.0 cm, 前界达乙状窦后缘, 后界根据患者的颈长、胖瘦给予调整, “⊥”形剪开并悬吊硬脑膜。小脑组织用脑棉保护, 用1.5 mm吸引器轻压小脑半球, 锐性分离脑池蛛网膜并释放脑脊液, 速度要慢, 使小脑自然塌陷, 探查桥脑小角深方, 术中随时调焦, 保持术野清晰度及连续性, 分离后组颅神经及面听神经表面蛛网膜, 调整显微镜, 采用钝头纤维神经剥离子轻压小脑绒球小结叶, 辨认面部神经根出脑干区责任血管及脑干区的关系, 明确责任血管和面神经、脑干的关系后锐性分离血管表面蛛网膜并推离压迫点。对照组采用常规聚四氟乙烯(Teflon)面片垫离REZ的血管;观察组在全程暴露桥延沟至内耳门的面、听神经, 采用相同棉片垫离此区域内压迫面神经的所有责任血管。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对比两组治疗效果, 术前、术后House-Brachmann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疗效判定标准:完全缓解:面部抽搐症状完全消失;好转:面部抽搐程度、抽搐频率改善>60%;无效:面部抽搐症状无明显改善。总有效率=(完全缓解+好转)/总例数×100%。采用面部神经功能评价标准对两组术前、术后的面神经功能给予评分, 分值1~6分, 分数越高, 面部神经功能越差[3]。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对比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100.00%高于对照组的80.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术前、术后House-Brachmann评分对比 两组术前House-Brachmann评分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两组House-Brachmann评分均低于术前, 且观察组House-Brachmann评分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 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0.00%低于对照组的15.00%,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上世纪中叶, 由Jannetta首先提出面肌痉挛由REZ受血管压迫造成面神经缺失髓鞘, 导致面神经元之间的信号传导发生短路所致[4]。随后提出了MVD, 该手术可移动压迫REZ的血管位置, 减轻对REZ的压力, 从而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5]。   MVD具有创伤小、治愈率高、并发症少的特点, 还可保留血管、神经功能特性, 是治疗面肌痉挛的最佳方法, REZ区及脑干表面细小穿支血管众多, 走形复杂、管径细、行程短, 但是这些血管恰好是脑干重要滋养血供来源, 因此, 增加了手术操作的难度[6]。
  术后治疗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是在术中判定责任血管和是否具有娴熟的显微外科技术, 若经验丰富、操作娴熟的医师可用1.0~1.5 cm的微骨孔实施手术, 可以达到不错的治疗效果。有关文献报道[7], 面肌痉挛患者在MVD后的症状缓解率不同。对于症状缓解率不同的原因临床上归结于操作经验不足以及Teflon面片放置位置不当, 并不是所有面肌痉挛患者的责任血管都在REZ区, 部分患者的责任血管在脑池段, 而垫离脑池段的这些血管后, 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由此得知, 面肌痉挛发生的原因可能是面神经根任何部位的血管受压, 而并非完全是REZ血管受压[8]。有学者提出面肌痉挛患者行MVD后临床症状未得到缓解, 可能是责任血管遗漏所致, 临床上主张全程减压, 以提升治疗效果[9]。本研究结果表明,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面部神经功能评分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全程MVD更能改善患者的面神经功能, 缓解率高。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VD中应注意:①正
  确摆放体位和头位。②术中需缓慢释放脑脊液, 脑棉保护小脑, 使用显微吸引器代替脑压板, 减少对面神经的牵拉, 减少术后听力下降、面瘫的发生。③术中尽可能减少双极电凝的使用, 因为听力障碍是MVD术后的并发症之一, 除了手术操作, 术中脑脊液流失致低颅压, 蜗内压力的降低造成淋巴液压相对增高, 使内耳的流体力学平衡受到影响。
  综上所述, 全程MVD較常规MVD更能改善患者的面部神经功能, 疗效显著, 安全性好,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钱进, 施圣晖, 许兴, 等. 显微血管减压治疗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的临床分析.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8, 15(5):329-336.
  [2] 张杰, 王昊, 孙承龙, 等. 经扩大的小脑绒球下入路行面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分析. 浙江医学, 2019, 41(18):2005-2010.
  [3] 田向阳, 张岭, 孙来广, 等. 常规显微血管减压术与全程显微血管减压术对面肌痉挛的疗效分析.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18, 46(9):1069-1071.
  [4] 林小梅, 胡燕霞, 潘记凤, 等. 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中循证护理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9, 32(12):1932-1933.
  [5] 李海洋, 邢亚洲, 赖生龙, 等.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合并同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研究. 中华医学杂志, 2019, 99(23):1805-1808.
  [6] 泮双军, 胡小铭, 侯勇, 等.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术前评估与手术及预后的关系研究. 中华医学杂志, 2019, 99(17):1328-1331.
  [7] 赵伟, 唐辉, 邵川, 等. 神经内镜下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临床效果及面肌痉挛术后并发症发生危险因素分析. 临床误诊误治, 2019, 32(2):78-82.
  [8] 杨磊, 代明安, 冯树贵, 等. 颅内段面神经全程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国疗养医学, 2019, 28(1):27-29.
  [9] 宿鹏飞, 张喜晶, 王天宇, 等. 椎动脉相关性面肌痉挛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国医药指南, 2018, 16(13):158-159.
  [收稿日期:2020-06-0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53295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