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合并尿路感染临床与病原学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朱云海 李奕龙

  摘 要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合并尿路感染的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情况。方法:收治维持性血液透析合并尿路感染患者40例,回归性分析临床资料。结果:40例患者分离出40株病原菌,其中鲍曼不动杆菌最为常见,有16株(40.0%),其次为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等。以鲍曼不动杆菌作为检测耐药菌种,结果显示其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头孢他啶、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敏感率逐渐上升。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合并尿路感染以鲍曼不动杆菌为主,对头孢哌酮/舒巴坦有很好的敏感性,为此在临床上要积极对症预防感染。
  关键词 维持性血液透析 尿路感染 鲍曼不动杆菌 头孢哌酮/舒巴坦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7.273
  血管与尿路通路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而尿路感染是血液透析患者感染和死亡的重要原因。在美国,每年大约有2百万例维持性血液透析合并尿路感染,占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3%~7%,病死率15%~25%[1]。本文为此具体探讨了维持性血液透析合并尿路感染的临床及病原学情况,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5年9月~2011年6月收治维持性血液透析合并尿路感染患者40例,男30例,女10例;年龄25~78岁,平均45.5岁,多为老年人。疾病种类:慢性肾小肾炎14例,高血压肾病8例,糖尿病肾病7例,梗阻性肾病6例,多囊肾3例,其它2例。
  透析方法:两组都采用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费森尤斯F6透析器,费森尤斯4008B血透机,碳酸氢盐透析液,透析液流量500ml/分,透析时间4~5小时/次,2~3次/周。
  尿标本检测:用止血钳夹住上段尿管,15分钟后松开止血钳,排尿并弃去前段尿,留取中段尿10ml左右于无菌容器内,操作时应防止混入消毒剂。用一次性定量接种环取10μl尿标本接种于培养基平板上,于35~37℃温箱培养,观察48小时细菌生长。
  分离菌鉴定和药敏试验:所有分离菌按常规方法分离鉴定,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操作严格遵循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院2008版。
  结 果
  感染病原谱:40例患者分离出40株病原菌,其中鲍曼不动杆菌最为常见,有16株(40.0%);其次为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等。具体情况,见表1。
  讨 论
  多项资料显示,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合并尿路感染分离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本文结果显示,40例患者分离出40株病原菌,其中鲍曼不动杆菌最为常见,有16株(40.0%),其次为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等,符合上述诱导。文献表明一旦某病房分离到不动杆菌属,若不采取任何处理措施,该细菌可长时间定植于周围环境如床单、医疗设备及家具上,且其生命力极强,存活时间长达数周至数月,易造成大范围传播和感染[3]。在耐药性上,以鲍曼不动杆菌作为检测耐药菌种,结果显示其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头孢他啶、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敏感率逐渐上升[4]。细菌耐药性日益增长的主要原因为抗菌药物使用引起的选择性压力和耐药菌的克隆传播。因此,为减少耐药菌的形成和播散,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和完善医院感染控制措施是至关重要的[5]。
  为此在预防上,提出如下建议:①在每次透析过程中,所有操作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严格的空气消毒,术中带口罩、帽子、手套、消毒双手,使用无菌大单,同时要求患者注意局部卫生。②定期局部换药,密切观察穿刺伤口有无渗血、感染。覆盖伤口的透明敷料除定时更换外,如有渗血、渗液时,随时更换[6]。③导管口的无菌处理,每次透析时,管口均要用络合碘消毒肝素帽上的穿刺点>3次,透析结束封管消毒后,管口外包扎无菌纱布,并保持清洁,管帽定期更换,浸泡消毒可以明显减少感染的发生。
  总之,维持性血液透析合并尿路感染以鲍曼不动杆菌为主,对头孢哌酮/舒巴坦有很好的敏感性,为此在临床上要积极对症预防感染。
  参考文献
  1 王梅,杨云芳,左力,等.持久性颈内静脉插管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J].中华内科杂志,2009,38(6):403.
  2 叶朝阳,袁志忠,嵇爱琴,等.长期留置导管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应用与随访[J].中华肾脏病杂志,2010,17(5):342.
  3 王辉,郭萍,孙宏莉.碳青霉烯类耐药的不动杆菌分子流行病学及其泛耐药的分子机制[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8,29(12):112.
  4 钱骏,徐作军.内科重症监护病房细菌性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与病原学分析[J].中华肾脏病杂志,2008,15(2):55.
  5 brahim EH,Tracy L,Hill C,et al.The occurrence of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in a community hospital:risk factors and clinical outcomes[J].Chest,2008,2(120):555-561.
  6 Fridkin SK,Gaynes RP.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in intensive care units[J].Clin Chest Med,2009,20(2):30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6121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