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手足口病218例流行病学与临床特征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1】:随机抽取2009年5月―2010年5月218例手足口病患者的病历资料,结合手足口病的高发病率的特点,从流行病学的角度分析该病的临床特征和发病规律,提出防治措施。 方法:随机抽取218例手足口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临床表现、监控实验室环境、并发症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手足口病的发病场所多为家庭聚集处或部分集体机构等人群密集的地方,该病发生的高峰期为5月份到7月份,婴幼儿容易感染手足口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手、足、口甚至肛周发疹,其中部分重症患儿的肺部、肝脏、神经系统、心脏等器官会发生病变,重者威胁生命。 结论:在该病的病情高发期要加强各种免疫措施,以便早诊断,早发现,及时治疗。对病情严重的患者要做好分类管理和治疗,做好筛查、护理工作。
  关键词: 发病机制;手足口病;临床资料;流行病学;临床特征
  中图分类号:R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6-0119-03
  
  近年来,手足口病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本课题将通过实验,以218例手足口病患者为例,从流行病学的角度,着重探讨该病发生的临床特征,并根据试验结果给出恰当、有效的预防措施。
  1 资料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2009――2010年间感染科手足口病患者218例,218例患者中男性患者126例,女性患者92例,其中婴幼儿所占比例为67%。所有患者年龄在5个月和5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81岁。所有的调查、研究结果均以卫生部颁发的《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为参照标准。
  1.2方法
  对所抽取的218例病例严格按照规定再次进行筛查和诊断,并准确上报病情。在诊断时均做以下检查:检查三大常规、胸片、肝功能等,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对一些病情特殊的患者进行心电图、心肌酶谱、行血电解质等检查[1]。从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发病规律、并发症等方面分析检查的结果,最后按照各项规定和标准对218例患者实施悉心护理,加强综合治疗,并做好相关资料记录。[2]
  2 结果
  2.1流行病学特征
  2.1.1性别年龄分布。通过实验,我们发现218例手足口病患者中的年龄、性别差异具有显著特点:患者年龄最小为5个月,最大为56岁;其中不足1岁的有28例,1岁到2岁的有88例,2岁到3岁的患者有49例,3岁到5岁的患者有32例,5岁到6岁的患者有21例,其中3岁以下的婴幼儿一共有130例。 这表明:手足口病的发生以5岁以下的婴幼儿为主,1岁左右幼儿的发病率最高。另外,调查显示,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的比例为1.3:1,男性患者略微高于女性。
  2.2.2时间分布。通过调查,我们发现218例患者病例发生的时间具有差异显著性:2009年4月份有2例, 5月份有67例, 6月份78例, 7月份46例, 8月份9例,9月份16例。这表明该病病情发生的时间集中在5月份―7月份。
  2.2.3空间分布。通过实地调查法,我们对218例患者进行了采访调查,调查发现,218例手足口病患者的发病人群具有差异显著性,218例患者的组合方式如下:133名散居儿童,62名托幼儿童,23名学生。其中城镇患者有119人,农村患者有99人。同一幼儿园、同一村组和同一家庭等先后发病或同时发病的手足口病患者有162例。有3例患者曾患过手足口病。1例患者为复发就诊。数据表明:手足口病的发病场所多为家庭聚集处或部分集体机构等人群密集的地方。
  2.2临床病理特征
  2.2.1发热。经过对218例病例的分析、回顾以及当事人的采访,总结出该病有潜伏期,发病时间为3天到一周,多起急性。据统计,218例患者中出现发热症状的160例,占总人数的73.3%。轻度发热患者有56例,中度发热患者有112例,重度发热患者有50例。发热时还伴有厌食、乏力、烦躁、头痛、头晕等特点,部分患者还会有呕吐、咽喉发炎、腹泻等症状。
  2.2.2红疹。红疹是218例患者的另一主要特点。据统计,218例患者中有211例出现过红疹,占总人数的97%。出疹的部位多为手掌、下肢膝盖、口腔、臀部、肛周、脚底等部位,初步为红色斑丘疹,后迅速发展成为疱疹、丘疹或斑丘疹,大小如黄豆或米粒,并且疱内有少量液体,疱疹的周围出现红晕,疱壁有坚实感,较厚,无触痛,不易破溃,一般在2到4天内出齐。消退时间一般为5至9天,消退后不留任何疤痕和沉着的色素。另外,218例患者中,有56例出现了黏膜疱疹,大多出现的部位为软腭、舌缘、唇齿黏膜或颊黏膜处,疱疹的外表被浅黄色假膜覆盖,还有部分的疱已经融合成片。给患者带来了剧烈疼痛感。
  2.2.3其他症状。除上述发热、起疹等显著症状外,218例患者中有20例发生了支气管肺炎18例有心肌受损,还有2例患者出现神经系统受累。另外还有部分患者出现了肌力下降、肢体抖动、抽搐、易惊、嗜睡甚者昏迷等不同的病理特征。
  2.3分类管理和治疗
  通过对218例手足口病患者的观察后,院方根据其病情的变化和病情的轻重程度对他们进行分类管理和治疗。
  第一类:多为年长儿,病情良好,无发热症状,血象正常,有皮疹出现,轻度症状。一共有59例,在治疗时对他们进行适当的抗感染治疗和隔离观察。
  第二类:多为婴幼儿,食量少精神差,血象异常,发热且有皮疹的普通症状患者,一共有130例,在对他们进行治疗时,首先要采取住院隔离,再次对他们进行常规的治疗和抗感染,进行静滴头孢类抗生素和利巴韦林,注意口腔和皮肤的护理,对严重患口腔疱疹的患者要涂擦蒙脱石混合剂【3]。
  第三类:病发症状严重的患者,一共29例,在对他们进行治疗时,要对其严密观察,并将其安排在重症监护室治疗,时刻关注其肌力、神志和生命体征的变化,对其除了采用常规的治疗方法外,还要对其进行加强免疫的治疗。
  结果:第一类和第二类患者均在一星期左右治愈,第三类重症患者的病情大多在5到7天后发生好转,两个星期左右后均能治愈。
  3 讨论
  3.1手足口病的护理
  3.1.1口腔护理
  患者在口腔溃烂后会导致流涎、拒食等,因此要对患者口腔进行及时的护理,减轻患者痛苦。首先,患者进食前要用温水或生理盐水漱口,漱口时,对年龄较大的患者用抗病毒含片或西瓜霜护理,对年龄较小的患者则用棉签蘸去生理盐水进行清洁;其次,口腔已经发生溃烂的患者用维生素B2粉剂和碘甘油反复涂抹,为保证药物充分吸收,每次用药过后的30分钟内尽量不要饮食。同时,在涂药时还要观察口腔溃疡的情况,观察有无糜烂迹象。
  3.1.2皮疹护理
  对于皮肤出疹的手足口病患者,在护理时首先要对患者家属讲述出疹的危险性和皮肤的护理方法;其次出疹初期的患者要保持其干燥和清洁,每天早晚要用炉甘石洗剂涂擦出疹处,对形成疱疹和出现破溃的患者要及时用0.5%的碘涂擦患处;再次,对于部分臀部出疹的患者要保持臀部的干燥和清洁,及时用消毒液清理大小便。除此之外,还要注意为患者勤换衣服、被单,为防止患者用手指抓破皮肤而感染出疹,要为患儿勤剪指甲;在为患者洗浴时要禁止用沐浴液和肥皂等具有刺激性的化学用品,多用温水沐浴。
  3.1.3发热护理
  对发热患者的护理,要时刻对其进行体温测量,每隔四小时测量一次。发热严重的患者1到2小时测量一次。发热度低的患者要叮嘱其多用温水沐浴,多喝开水;对发热度高的患者要使用温水擦浴、冰袋和冷敷的方法进行降温处理。同时,为防止高热惊厥,要对其服用退热药。另外,患者要多补充水分,减少活动,注意休息。

  3.2手足口病的预防【4】
  3.2.1做好健康教育工作
  手足口病属于传播性强的传染疾病,为避免感染,要加强对患者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具体方法有讲座、贴墙报等。另外,在手足口病的高发季节要加强患者防范意识,对于已经入院患者的患者要指导其勤换衣、勤洗手、勤剪指甲等。同时要告知患者注意室内的清洁和通风,常用的餐具要经常消毒。多吃蔬菜,注意休息,减少与感染源的接触。
  3.2.2做好消毒隔离工作
  手足口病属于肠道病毒性的传染病,由于它的传染性强,所以做好消毒隔离工作。手足口病的传染渠道主要有消化道和呼吸道,部分是通过亲密接触而导致的,传染源为患者的粪便、尿液、唾液、胃液和痰液等。在消毒隔离方面,首先要对已感染者采取隔离措施。将其安排在空气清新的病房内,病房定时用空气消毒剂消毒,每天消毒两次。其次,保证室内用品的清洁。每天用消毒液按时清洗床头柜和地板,每天拖地至少2次,每周要按时清理患者的床单和被套,清洗时要用一定比例的氯胺溶液清洗且各病房的消毒用品禁止混合使用。再次,切断传染源。手足病患者的粪便要用含氯消毒剂浸泡过的容器收集,处理时要用一定比例的生石灰和消毒液搅拌后冲入下水道。最后,医护人员在护理时要进行严格的消毒,比如在处理患者脏物时要戴一次性手套,处理完后要立即用消毒液清洗双手。同时还要禁止患者外出,避免感染他人。
  4 小结
  手足口病作为丙类法定传染病,就目前来说,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的武器,手足口病没有疫苗,就很容易发生流行,因此,该病重在预防。通过实验,我们了解到其基本的发生规律和病发机制,作为治疗手足口鼻的临床医师,首先要能认识该病的流行规律,预测该病的流行趋势。该种传染性疾病的诊治要挂号收费、候诊、化验、取药、厕所相分开,严格消毒隔离制度,减少医院交叉感染。其次,院方的病房要保持洁净,对于隔离的患者要对其加强劝解和沟通。最后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教导全民和患者勤洗手、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等。
  参考文献
  [1] 许庆兰.手足口病48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 2008, 5(25): 169~170.
  [2] 黄鹂,路中江,陈少华.儿童手足口病562例临床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 8(4): 897~898.
  [3] 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8年版)[S].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8,05~02.
  [4] 肠道病毒(EV71)感染诊疗指南(2008年版)[S].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2008,04~3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6815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