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学生身体美、运动美和人格美认知的调查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左新荣 崔 琼

  (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摘要:体育活动中大量而广泛地存在着审美、赏美和创美的过程,学校体育无疑是充满活力的青年学子进行或体验这一过程的重要阵地。基于这一认识就体育运动美中的各要素,即身体美、运动美、人格美等对大学生进行了一定层面的认知调查。其结论,从总体的设问认知中,所采集到的频数分布及各种特征数的离散程度并没有显著变化;大学生对其各要素既有一定的感性基础和理性认识,又存有亟待改善的认知误区。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运动;身体美;运动美;人格美
  中图分类号:G8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2―0175―03
  当今社会,随着物质文明的高度发达,人们对“体育丰厚的容量(文化的、运动的、赏美的、创美的、健身的、娱乐的等等)和对体育精神的追求”,在一定空间里也就自然成了整个现代社会的一种意识存在,成为衡量现代人的某种特有标志。这样,一方面,学校体育无疑就成为充满活力的青年学子――进行身体美、运动美、人格美塑造的重要阵地,以达到为教育服务的学科目的;另一方面,它也就被赋予了从体育的角度来培养现代人的一种神圣责任,以实现为社会服务的终极(或阶段)目标。本文试图从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美基础的关键部分,即“身体美、运动美和人格美”的认知程度和接受状况作一探讨,旨在寻求积极因素,为进一步促进大学体育更好地为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活动提供有益的途径。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安徽1所省属重点大学(安徽师范大学),1所一般本科院校(安徽工程科技学院),1所专科院校(芜湖教育学院)各2个(大2)教学班的部分学生,共300人,通过“整群随机抽样”,其中男生220人,女生80人进行问卷调查。于2003年11月发放问卷300份,至2004年1月底收回问卷300份,有效问卷300份,回收率和有效率均为100%。问卷内容效度与结构效度经专家检验,认同率为96%。
  1.2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数据处理均用SPSS for Windows 10.0软件包统计完成。
  1.3论证分析的立意 调查的大学生,客观上存有受教育的层次差距,设想可能会在多数相同问题的认知上有显著性差异,但在调查中由样本提供的有关总体信息,所采集到的频数分布及各种特征数(平均数、标准差等)的离散程度并没有显著变化,总体分布正态,经t检验P>0.05。这一有悖于我们初始设想的检验结果,一方面,可能是由于他们年龄相同、生活中和学习中所采集的信息尽管院校内涵有别,但形式和浅层体验却十分相近(如网络信息、体育运动的动感与美感等)所致;另一方面,可能源自体育因属“非才智具体化”的一门社会需求教育活动(不像计算机、外语等专业具有很具体化的知识应用及需求特征),而在教学内容、形式等方面,各院校学生所接受到的、体验到的体育信息又无二致,故,对所调查的问题认识才表现出了较高的近似性。这促成了我们立意于不同层次的大学生,在这一课题中位于同一层面的论证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身体美身体美,是指“人体经过体育运动获得的具有良好的生理、心理状态而显示出来的美”。由此可知,身体美不仅体现于外部形态特征,如“体型、肌肉、皮肤、毛发、身体素质、形体等,更重要的是在此外部形态上体现出的体质文化内涵,即“肌肉结实美、身体曲线美、姿势美、肤色美、匀称美、柔软弹性美、筋骨强壮美等”,一句话,“是人体健康的身体所呈现的美”,而对这种“呈美态”的企盼,正是人类从事体育活动的追求之一。通常,在一定阶段内,通过“体育的手段”使其能否强健地成为人的物质性支柱、充满活力地生存与运动,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的幸福和成就。大学生已处于身体发育较完型的阶段,能于这个阶段引导他们的身体既在内质上,又在外形上朝着健康美的方向发展,亦是大学体育实践目的的重要任务之一,而这个任务,无疑将直指整个民族的健康形象。
  通过调查,大学生对身体美的态度比较明朗,予以充分的肯定,能直接认识和感受到体育活动对身体产生的变化。表1中,男生(N=220)96.81%、89.54%的频次选择了身体肌肉结实美和筋骨强壮美,表明他们对体育赋予人体美以“健”与“力”为基础的认知较高,从而使他们自己更多地有着向往健壮身体的欲望。女生(N=80)91.25%、87.5%和86.25%的频次选择了身体曲线美、姿势美和身体匀称美,说明女生对苗条轻灵、婀娜多姿的柔和美感兴趣,基本反映了女性通过体育对塑造自身美的价值取向。同时,在身体曲线美的选项上,71.36%的男生也表现出了较高的兴趣,显然,男女生对体育作用于身体曲线美的基础,即肌肉隆凸感、起伏感和流动感,有着较高的感性基础和理性认识。尤其值得欣慰的是,在如今因体育场馆设施等条件的现代化完善下,运动员肤色“古铜色”的塑造环境渐渐已与人们相疏远(相对而言),但在这里约有1/2的男女生对肤色美的认知十分相近,分别为47.27%、46.25%,这从传统的意义上来说,应是基于对运动者“古铜色”健康信息的呼应。但表1反映出身体美的另一项特有标志“柔软弹性美”却未能得到大多数男女生的重视,这说明他们对身体美这一体质文化的和谐内涵存有盲区。
  2.2运动美所谓运动美,是指“人的身体运动在体育运动中表现的一种动态性的操作过程美,是社会文化生活的反映和体育美的典型形态”,但此种典型形态在一定程度上是建立于身体美的基础之上的,是人体在体育活动项目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带有体育性质的身体运动美。其总体内容包括:“动作美、技术美、战术美”,但如此三个方面所发挥的完美程度则具体落脚在“技巧美、变化美、造型美、速度美、跳动美、力量美、活力美等”方面。就具体的体育活动项目而言,“不论是直接发源于劳动、游戏还是健身,一旦能被公众接受、能被社会传播,它就会凝结成为社会的文化形式和审美对象,由此其独特的竞技结构和独特的竞赛程度也就形成为科学研究和体育美学研究的对象之一”。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体育所进行的诸多项目技术的教学,既是一种非常严肃的知识传授和文化教育,又是一种对青年一代唤醒运动美的一种激情教育。
  在这方面,通过课题调查,大学生对运动美的认知取向,男生(N=220)有214人选了力量美、203人选活力美、199人选速度美,分别占有效个案的97.27%、92.27%、90.45%;女生(N=80)有80人(满额)选了活力美、76人选力量美、73人选速度美,分别占有效个案的100%、95%、91.25%(表2)。从这几项较高的共意性来说,反映出体育运动美,客观上应表现出来的感性特质已被大学生所共识。然而,从表2中又反映出,男女生对体育运动中无处不在的变化形式认识不足,由此对

这一极富美感的“变化美”,未能在运动美的内涵理性中上升到一定的认知高度,若从“变化亦是创造”的意义上来说,表明他们的创新能力在意识中就有一定的缺陷或不足。同时,男女生对跳动美、造型美又表现出了各自的倾向性,即男生为64.09%、24.09%,女生为37.5%、77.5%,这亦反映出男女生对体育运动的理解或接触,有着“运动型”和“知觉型”之别。统而概之,在此项调查中男女生都注意到了体育运动中的活力美、力量美、速度美,却忽略了运动的“技巧美”(20%;13.75%),而恰恰运动美的内涵智慧正是技巧的美,这种状况的原因,或许,一是源自他们对体育运动体验的起点较低,尚难以认识运动技术运用中的技巧性;二是说明了他们对体育运动多停留在本体活动及感性上的娱乐,而缺少品味运动智慧的游戏性。
  2.3人格美 一个人是否具备良好的人格品质,将是能否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并为现代社会作出杰出贡献的必要条件。人格美,相比较而言,体育学科在这方面有着更为直接、显著的教育功效,这主要因为,体育,一方面是以对抗和竞赛为内容,便于磨练学生顽强、坚韧、自信、勇敢、机智等品质;另方面,体育又以进步和友谊为目的,便于培养学生坦诚、宽容、谅解、互爱等品质。在本课题的调查中,令人十分欣慰的是,当问及“体育运动能否培养您的勇敢性”和“机智力”时,回答“能培养勇敢性”和“机智力”的男女生表现出了较高的意向(见表3),这说明大学生在接受体育行为的磨砺和在体育精神的陶冶中,已初步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定向和具有基本特征的人格美。然而,当问及“您是否在运动中表现出了较强的意志力”和“独立性”时,男女生“是”的应答率均未能过有效个案的半数(表3),这一现象,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学生体育能力较弱,尚不能胜任运动的某种强度和难度;另一方面也许是一个更为重要的因素,即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在强调对学生进行心灵美教育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格美即意志、独立性等精神品质方面的培养。
  另外,从表3可看出女生对体育运动中需要合作性、友爱性的意向远高于男生,这既表达出了体育运动形式以多人结伴活动为基调的特征,又反证了女性运动能力的先天不足,必然在常态中依赖于合作伙伴来获得运动信心(或生存信心)的特性。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在问到“诚实或公正是体育运动中竞争的必备条件”时,男女生“是”的选择率只有12.27%和35%,此种较低认知的现象,这里――可能既有社会问题所产生的情感迁移,也有体育运动领域中较多的假球黑哨所引发而种植的负面情绪。这警示着我们在教学工作中须加强正面引导的力度。
  
  3 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大学生对身体美,男女学生表现出了一定的差异性。男生注重身体健壮美,女生对身体美的认知则集中在身体曲线和匀称上;在男女生对身体形态美基础的关键要素即“隆凸的肌肉、起伏的线条”较为赞赏的同时,女生更为运动中动作的造型、姿态美所动。
  2)大学生对运动美的主要成份“活力美、力量美、速度美”理解较深刻。但对运动美中的“变化美”理解不足,尤其对之运动美的首因素构成――“技巧美”认知较低,这无疑是造成他们锻炼方法或能力不足的一个潜在诱因。
  3)大学生对人格美中的勇敢性、机智力有着较高的定向认识。而对自身在运动中所表现的意志力和独立性发挥不够,尤其对体育运动人格美中的“诚实性或公正性”因素,部分学生存有某种偏激意识,这将可能有碍于他们为人处事的标准乃至于正确的人生坐标的建构。
  3.2建议1)体育教师必需首先认识到身体美,尤其是健壮肌肉形成的身体美,它可以摆脱某种限制(如年龄),延续至生命的黄昏。教师应刻意地去追求塑造自身强健的体格形态,使“师表”的身体美在学生面前,鲜明、生动地卓然而立。在施予这种形象感染力的同时,更应注重有效教学手段的运用。
  2)依据运动美在空间上往往瞬息即逝的特性和体育学习的开放性、动态性特征,大学体育教学应从学生年龄特征、心理特点、逻辑思维、个性发展和社会意识相对成熟的各因素中,尽可能地在体育课中穿插或保持一定量的“体育美学”讲授。同时,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应留给他们自由发展和创造的一定空间,让学生在瞬息即逝的运动美中理解动作、掌握技巧,去更多地体验“速度、跳动、力量、活力等”诸多客观化了的快感,从中养成他们运动中良好的主观审美能力和审美活动。
  3)尽管塑造大学生的人格美,应由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综合进行。教师应有目的、有意识地通过体育课教学,课外练习,竞赛活动等体育学科独有的教育功效,去激励学生克服困难,引导其意志力、独立性的提高,同时在理性上加以正面教育,从而构建他们正确的人生坐标和完美的人格特质。
  4)对于身体美、运动美、人格美的培养并不是孤立进行的,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应综合性的考虑,使之从外在的身体到内在的人格都能在朝向美的认知中、追求中得到落实和提高。
  注:“本文中所涉及的注解、图表、公式等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29381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