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不同方法治疗痛风急性发作的时间比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赵志刚

  2009年3月~2011年3月采用非甾类抗炎药配合四妙散加味与秋水仙碱对于治疗原发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急性发作206例,并对疼痛的缓解时间进行比较,便于更好地指导临床。
  
  资料与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08例,年龄32~57岁,病程1个月~8年,VAS评分7.6~9.8分;对照组98例,年龄33~56岁,病程2个月~7年,VAS评分7.3~9.7分。两组资料在年龄,病程,疼痛指数(选择治疗前的VAS评分法),无显著性差异(u检验,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相关标准【sup】[1]【/sup】。①多以单个趾、指关节猝然红肿疼痛,逐渐痛剧,昼轻夜甚,反复发作,可伴有发热、头痛等症;②多见于中老年男性,可有痛风家族史,常因劳累、暴饮暴食、高嘌呤饮食、饮酒及外感风寒等诱发;③初起可单关节发病,以第1跖趾关节为多见,继则足踝、足跟、手指和其他小关节出现红肿热痛,甚则关节腔渗液。反复发作后,可伴有关节周围及耳廓、耳轮及趾、指骨间出现痛风石;④血尿酸、尿尿酸增高,发作期白细胞总数可增高;⑤X线摄片检查可见软骨缘邻近关节的骨质有不整齐的穿凿样圆形缺损。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疼痛情况:该法比较灵敏,有可比性。具体做法是:在纸面上划一条10cm的横线,横线的一端为0,表示无痛;另一端为10,表示剧痛;中间部分表示不同程度的疼痛。让患者根据自我感觉在横线上划记号,表示疼痛的程度。测量该记号与0点端的长度即为疼痛分值。
  治疗方法:治疗组给予美洛昔康2次/日,7.5mg/次口服。配合四妙散加味:苍术20g,黄柏20g,薏苡仁40g,牛膝20g,泽泻30g,独活20g,防风20g,地龙15g,丹参15g,细辛3g。疼痛剧烈者,加乳香10g,没药10g;病程较长者加鸡血藤20g,川芎10g;关节屈伸不利者加木瓜10g,伸筋草15g。日1剂,2次/日水煎服,疗程1周。对照组口服秋水仙碱片,急性期先给予负荷量1mg,以后每2~3小时口服500μg的剂量给药直至疼痛缓解或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或总剂量达6mg;预防痛风急性发作时每天或隔日口服0.5~1mg,疗程1周。治疗期间嘱患者多饮水,避免劳累、受凉,戒烟、酒,控制饮食,避免诱发因素。
  疗效判定标准: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up】[1]【/sup】中痛风的疗效标准拟定。①临床治愈:症状完全消失,关节功能恢复正常,主要理化检查指标正常。②显效:主要症状消失,关节功能基本恢复,主要理化检查指标基本正常。③有效:主要症状基本消失,主要关节功能及主要理化指标有所改善。④无效:与治疗前相比,各方面均无显著改善。
  疼痛指数选择VAS评分法:在治疗后12小时、24小时、2、3、5、7天进行测定,数据分析及疗效判定VAS下降80%为显效,20%~80%为有效,VAS下降<20%为无效,VAS增加为恶化。
  统计学处理:计量数据资料以(X±S)表示,采用组内用t检验,组间用方差分析,疗效比较用X【sup】2【/sup】检验。
  
  结 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两组临床疼痛指数比较:两组治疗后VAS评分比较变化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能迅速缓解疼痛。见表2。
  
  讨 论
  秋水仙碱因其毒不良反应较大,临床应用有一定的限制,主要适用于对非甾类抗炎药有禁忌症或不能耐受的患者。国内某些专家认为《英国国家药典》(BNF)推荐的剂量和用法不能为我国痛风患者所耐受,我国用法及用量:首日1.5~3.0mg,分2或3次服用,以后0.5~1.5mg/日,分2或3次服用;连续7~14天1疗程。
  非甾类抗炎药是控制痛风急性发作症状的首选药,虽不及秋水仙碱作用迅速,但也有很好的抗炎镇痛作用,且药源充足,不良反应相对较少,是很好的替代药物。主要通过抑制环氧合酶活性而发挥抗炎作用。但中小剂量的阿司匹林可使血尿酸增高,故应选水杨酸类外的非甾类抗炎药。吲哚美辛是用于治疗痛风发作的经典非甾类抗炎药,其他有效的药物包括双氯芬酸、美洛昔康、洛索洛芬、萘普生等。选择性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等能减少胃肠道的不良反应,但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是否优于其他非甾类抗炎药并无结论。除过敏、肝肾功能不全、以及消化道活动性溃疡或长期服抗凝药者以外,大多数患者首选非甾类抗炎药。
  中医认为本病主要病因乃是暴食膏粱厚味,感受风寒湿热之邪等使痰湿流注关节、骨骼等处,病机关键是痰湿瘀阻,痹阻经络。根据“急则治其标”的原则,治疗上以清热利湿、疏风化瘀、通络止痛。常用四妙散加味,清热燥湿,补肝肾,强筋骨。是治疗下焦湿热的良方。方中苍术辛、苦,温。归脾、胃、肝经,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泄泻水肿之功;黄柏苦,寒。归肾、膀胱、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除骨蒸清虚热,有明显消炎作用;薏苡仁性凉,味甘、淡,可健脾渗湿,除痹止泻;牛膝补肝肾、强筋骨、活血通经、引火(血)下行、利尿通淋、使湿热之邪有出路;泽泻利水渗湿;泄热通淋主清湿热;独活疏风解毒,活血祛瘀,止痛;防风解表祛风,胜湿止痉,取“风能胜湿”之意;地龙,丹参活血通络、祛瘀止痛;细辛,祛风止痛、化饮;、通窍。诸药合用,共奏清热燥湿、利湿除痹、消炎镇痛之功。该中药与非甾类抗炎药同时应用,较对照组可迅速缓解疼痛,不良反应小,深受患者好评,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85-89.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表2 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均值比较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358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