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善做加减法:调解节目的突围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调解类节目在电视收视中大有市场。广东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的《和事佬》在深刻理解传播环境变化的基础上,一方面做“加法”,另一方面做“减法”,有章可循、与时俱进地推动栏目的变革和创新,最关键的是它能够跳出“情感”的局限,站在频道竞争力打造的高度综合考量节目变革的方向,值得称道。
   关键词:调解类节目 加法 减法 情感
  
   在一线卫视拼资源、拼明星,视频网站拼创意、拼流量的当下,二三线卫视和地面频道如何另辟蹊径,戳中观众需求点?笔者认为,二三线卫视和地面频道应深入剖析调解类节目的优势和劣势,实现“市场需求”和“受众需求”的完美结合,在一线卫视和视频网站包围圈中寻找到突破口。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和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改革开放40年过去,我国大部分民众的物质占有已经较为丰富,从温饱阶段迈向全面小康阶段,生存、安全的基本需求已经得到满足,情感和归属需求等更高层次的需求就凸显出来。反映在电视节目的需求上,就是情感类节目的广受欢迎。《大王小王》《金牌调解》《非常完美》《爱情保卫战》等开播多年的调解类节目收视稳定、影响力大,已經构筑起不菲的品牌价值,成为二三线卫视差异化运营的重要支点。地面频道与二三线卫视相比,打造调解类节目的外部条件有相似也有差异,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笔者以广东公共频道《和事佬》为例,探讨地面频道调解节目如何做“加法”和“减法”。
  主动创新,为节目“加”分
   广东公共频道《和事佬》是一个演播厅谈话类节目,由一支专家调解团队充当“和事佬”,帮助当事人化解矛盾、消解烦恼。《和事佬》的节目选题、语境营造和嘉宾选择,都会围绕“本土”特性做“加法”和“减法”。但是在信息高度共享的今天,“本土”特性需要与共性并行不悖。处理好共性和个性的微妙关系,节目的成功就已经有了基础。
   首先,做嘉宾的“加法”。2018年国庆期间,《和事佬》推出假期特别节目。特别节目的当事人和以往的区别在于,他们都是各行各业中小有名气的名人,在本土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他们来到现场说出他们的烦恼,寻求帮助。放到全国这个维度,这些当事人未必有很大的知名度,地面频道受众范围的劣势在这里巧妙地被转换成优势。
   为了帮助这位当事人,节目组邀请广东广播电视台的李静雯、宋嘉其等知名主持人,和专业人士组成了一个情感分析团队,一起来为当事人出谋划策。调解类节目的主持人一向是节目的灵魂人物,但再美的风景也会有审美疲劳,这时候设置一些特邀嘉宾,实际上起到节目气氛调节剂的作用,活跃场面、刺激收视。李静雯、宋嘉其等都是广东观众很熟悉的节目主持人,他们不但增加了节目的权威性和可信度,更让节目气氛更活跃,是内部节目资源的合理流动和配置。
   其次,做选题的“加法”。调解类节目的选题离不开鸡毛蒜皮、家长里短,选题的创新力度一向偏弱。《和事佬》在假期特别节目中特意融入大社会语境,选取社会上有争议的热点话题,由当事人通过编导设定的角度切入,带着困惑来求助。热点话题的关注度高,当事人在节目中的困惑,实际代表了电视机前的广大受众,主持人、嘉宾和观众共同探讨社会话题,思考生活带来的情感难题。例如《大龄剩女恐婚》《工作忙令太太没安全感》《全职妈妈重回职场的困惑》《隔代养育的利与弊》《应酬带来的婚姻危机》等话题,直击职场人和年轻夫妇的“痛点”,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
   第三,做气质的“加法”。节目“气质”是一个感性的概念,却又是受众能切切实实感受的节目特性。节目的“气质”相比节目的“性质”,更具识别度,更有品牌价值,是受众选择时会考虑的主要尺度之一。调解类节目长期受到欢迎,是因为它们具备了真情实感和窥私围观两大“硬核”特性,但是包装老套、话语方式不够前卫、节目形式创新乏力等弱点也让观众又爱又恨。如何做“气质”的加法?其一,年轻化。《和事佬》的假期特别节目在挑选当事人、嘉宾时都首先要求年轻、颜值高、语言表达能力强,拍摄后期剪辑时也有意加快节目的节奏,让节目更具年轻的气息。其二,社交化。社交化除了一般新媒体平台的互动外,更重要的是从社交媒体抓取话题,向社交圈的价值基点靠拢,融入社交媒体的语境等。其三,开放性。包括价值取向的开放性、话题的开放性、讨论尺度的开放性、解决办法的开放性等。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很多情感难题如果能跳出偏执的闭环,以开放的心态自我审视,心结反而会迎刃而解。
  大胆变革,为节目“减”负
   作为地面频道的一档调解类节目,《和事佬》有其独特的优势,但并不明显。它和其他地面频道的自办节目同样面临生存空间不断受压的困境。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和事佬》长期以来已经积累了相当的口碑和品牌价值,培育了一批忠实的受众。在如今的媒体竞争环境下,它要取得良性的发展,不但要做“加法”,还要学会做“减法”。
   第一,减去“审丑”倾向。调解类节目主打感情牌,在内容上接地气,家长里短、真人真事让观众感到真实亲切没有距离感,有的甚至产生感情共鸣。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和情感问题频发,人们的情感标准、价值观念也发生较大的变化,调解类节目真实地反映和记录各社会阶层的生存状态、生活状态、情感和心理状态,不但是当事人的情感宣泄平台,电视观众也容易感同身受。在与生俱来的窥私和看热闹心理驱动下,往往那些审美情趣低俗、价值导向不高尚的边缘性题材能让场面更激烈,观众也看得津津有味。在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下,很多情感类节目也陷入追逐悲情、苦情、畸情的怪圈。
   “小、正、大”原则,是目前国家监管层面对于电视文艺作品的基本指引,经过这两年引导和监管并举的多种措施,主流媒体已经有意识地在作品中贯彻执行“小、正、大”原则,社会公众也在大众媒体的引导下普遍接受了这样的审美趋向。调解类节目也不例外,必须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上做“减法”,减去“审丑”倾向,构建“小成本、大情怀、正能量”的价值导向格局。落脚到《和事佬》这档节目上,笔者认为做这样的“减法”已经刻不容缓。节目要在选题、立意和表达上不断改进创新,多围绕“爱心”“友善”“感恩”“梦想”等展开,通过对话和故事方式,努力让亲人更友爱、家庭更和睦、人际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环境更美好。让普通人当众把心中的爱、感激和歉意表达出来,不能一味地揭“伤疤”、喷“口水”,而是积极地校正人际关系出现的偏差,真正解人之困,帮人之难,深情讲好情感故事,给人以光明和希望。    第二,减去“情感”局限。调解类节目的主创团队往往被“情感”所限。一是节目内容局限于狭义的“情感”问题,例如家庭矛盾、财产纠纷、感情纠葛等;二是主创团队对节目倾注太多情感,当局者迷、一叶障目,不能上升到电视节目的发展形势层面来思考如何创新,也不能把节目放到频道竞争力整体打造的全局来思考。这些视野上的局限会让调解类节目的路越走越窄,滑向淘汰的边缘。
   本质上,调解类节目是综艺节目。矛盾重重的双方,从激烈对峙到摒弃前嫌,專家苦口婆心的劝说,现场观众的出言献策,热闹而有节奏的画面等,这些都是吸引受众的重要元素。观众喜欢看调解类节目,除了情节的真实和情感的真实,节目环节的设置和现场气氛把控同样必不可少。在这样的思路下,就应该跳出狭义的“情感”问题局限,把目光投向大社会、大情感,例如农民工的薪资发放、社会养老问题、女性成长与职场烦恼、子女教育与隔阂、网络侵权等,都是值得挖掘的生动题材,而且受众面更广,关注的人更多。在确保故事真实性的前提下,用综艺节目的手法来包装传统的调解类节目,是目前不少省级卫视都在探索的做法。节目元素增多、节目手法丰富之后,当事人的故事实际上已经退居其次,只是作为节目的一个背景、一个引子,主持人和嘉宾团队的主动讨论和引导才是节目要表达的主题。通过这种手法,调解类节目变身为情感真人秀或人文综艺,其受众面和节目格局瞬间就开阔了许多,也成为很多二三线卫视实现错位竞争、实施差异化战略的重要武器。
   节目效果与社会责任间取得平衡,是调解类节目脱颖而出,成为频道核心竞争力的基础。目前不少调解类节目确实在主动借鉴综艺节目的手法,在形态设计上强化主持人IP的概念设置,凸显主持人与嘉宾强烈的主观色彩。当这一定位逐渐明确,主持人的威望就逐渐显现,节目的受众圈层也得以不断扩大,并从线上延伸到线下,取得节目收视和广告经营的双赢。长此以往,也提升了整体节目的影响力。当“情感”的局限被越抛越远,也容易走向“自大”与“自我认知”的另一个情感极端,这是需要警惕的。
   这几年,二三线卫视、地面频道的生存空间被不断挤压,与一线卫视争夺收视率,拼资源、拼财力、拼明星毫无胜算,不如抓住自己的优势,从节目内容上下手,用感情牌与娱乐类综艺对抗。《大王小王》《调解面对面》《金牌调解》《家有好大事》等多档调解类节目成为全国综艺娱乐节目中的一股清流,他们都紧扣“守正”和“创新”两大关键词,在节目效果与社会责任间取得平衡,不但得到国家监管部门的肯定,也为频道实现差异化竞争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者单位:广东广播电视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48489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