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一带一路”与民族文化“走出去”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一带一路”与民族文化“走出去”既是为了维护国家主权、防范文化入侵,也是在推动经济发展、促进产业升级。要实现这样的战略目标,不仅需要以对话为先导,以融合为理念,而且应当多措并举,丰富实施办法,同时要运用产业思维,增强文化能量。
  关键词:“一带一路”;民族文化;“走出去”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随着中国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不仅让世界多极化格局日益完善,也让越来越多域外国家和地区热切希望进一步了解中华文明,倾听中国声音。这一过程中,民族文化便成为最活跃、生动、丰富的载体之一。而“一带一路”倡议不仅借助海陆两条线路将沿线国家、地区与文明紧密相连,更使中华民族文化“走出去”的道路愈远、范围愈广,助力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
  1 “一带一路”与民族文化“走出去”重要性
  1.1 维护国家主权,防范文化入侵
  利用文化实现和平演变可谓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对外输出的拿手好戏。借助所谓的“先进”文明对其自以为的“落后”文明进行文化洗脑,再辅以颠覆政权的武力实施,世界上已经有太多国家从和平跌入战争的泥潭难以自拔。
  因此,要防范此类文化入侵,维护国家主权,就当“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依托“一带一路”倡议,悠久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走出去”的首要目标之一,就是让世界更多国家和地区的人民认清西方文化入侵的真面目。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中华文化历来寻求和谐共生、合作共赢的求大同、存小异之路,因此格外重视并全力推动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发展。反之,少数发达国家的倒行逆施正应了“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的古训。以我方“利他”文化的兼容对抗彼方“利己”文化之狭隘,不仅只是文化层面的针锋相对,也是在维护国家主权、民族利益和文化的公平正义。
  1.2 推动经济发展,促进产业升级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是近年来国内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极为流行的模式。这一创新形式也确实给不少地方带来了区域经济格局的全面优化,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成绩。而借助“走出去”的民族文化实现更大范围的经贸活动也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主要原因之一。
  以新疆为例,自从2014年举办第一届“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新疆就成为深入开展丝绸之路沿线经济带国家和地区间民族文化交流互动的重要主阵地之一。除了借助节日庆典展示绚丽多彩的民族艺术,不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外,舞蹈节也成为当地各行各业提升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强大推手。
  随着法国、德国、西班牙、俄罗斯、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哈萨克斯坦、老挝等越来越多国家纷纷落地“中国新疆文化周”,从新疆出发开展文物展览、学术交流和文艺演出已经成为常态化,形成了常效机制。而这一过程中,除了当地政府、主管单位的大力引导,企业则成为了最为积极、活跃的主力。随着“卡尔罗”“印象天山”等一批文创产品的诞生,众多本土出版商、动漫企業开始加快西出国门的步伐。借助对新疆元素的创新与包装,这些行业、企业正在取得叫好又叫座的骄人业绩。
  2 “一带一路”与民族文化“走出去”的策略
  2.1 以对话为先导,以融合为理念
  本土文化走向异域土地的长度与宽度,取决于当地民众对其的认同度和接受度。而要实现对不同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普遍接受,首先需要文化输出一方充分了解被输出一方的需求、愿望。即只有首先明确了输出对象真正的需求,再以最恰如其分的形式与内容展示本土文化,并切实满足了输出对象的意愿,这样本土文化才能在异国他乡走得远、走得稳、走得好。
  因此,基于“一带一路”实现中华民族文化“走出去”就必须要以对话为先导,以融合为理念。好在中华文化在两三千年前就已经形成了“求大同存小异”的良好开端,不必担忧强制输入意识形态必然存在的风险和危机。这在近年来越来越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文化实践中已经有了体现。
  比如从2018年年底到2019年4月间,先后有三位中国人被尼日利亚和喀麦隆等国的部落首领“土皇”封为酋长。以2019年4月获封尼日利亚卡诺州部落酋长的浙江诸暨商人张光宇为例,这个2004年前往尼日利亚从事服装外贸进出口生意的中国人,先后在当地拓展业务范围到饮料、餐饮、采矿等领域,不仅为尼日利亚客商带回中国采购商品,也帮助当地企业引进各类先进设施设备、提供大量技术服务等。而随着生意越做越大、收益越来越丰厚,张光宇开始在尼日利亚资助贫困学生、留守儿童,办教育、做医疗、搞救助,更积极参与地区慈善事业。正是由于对尼日利亚经济、技术、教育、医疗、文化等各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个黄皮肤的中国人才能被封酋长。
  在黑人占绝对多数的非洲大地上,一个中国人能够被封为酋长绝非易事,只能说明当地人对其心悦诚服,也说明其承载的民族文化元素得到了当地人的接受与认同。十多年来,非洲大地上的中国酋长数量日渐增多,说明中华民族文化的影响力在当地与日俱增、稳定推进。而这同样也是对话交流、互谅互让、合作共赢的中国特色民族文化传播在“一带一路”沿线的成功。
  2.2 多措并举,丰富实施办法
  五千年文明发展不仅使中华民族文化在量上有了深厚积淀,也在形式与内容上创造了无出其右的多姿多彩。除了饮食、服饰、音乐、舞蹈、绘画、建筑等古已有之的传统文化,现代娱乐文化也正在潜移默化地凸显中国元素的人文与情感。
  比如电视剧,二十年前就在内地影视圈热播的《新白娘子传奇》有了泰国的翻拍版;《琅琊榜》也有了韩国的演出阵容;至于《西游记》更成为日本电视圈模仿的对象之一,虽然日式《西游记》颇显不伦不类,但至少从一个侧面展示了中华民族文化对域外文明的深刻影响。
  可见,多措并举、丰富实施办法应当是当前和未来“一带一路”与民族文化“走出去”不容忽视的策略之一。
  2.3 运用产业思维,增强文化能量
  经济是基础,文化是上层建筑。借助“一带一路”加快民族文化“走出去”不能脱离基础的夯实。因此,运用产业思维,增强文化能量十分重要。
  前面提到的新疆案例已经说明,产业化发展正在成为现代民族文化走向世界的有力举措。尤其是文创产业,国内文化产业、文创企业打造本土品牌,借“一带一路”的东风加快与域外同行的接触、交流、互动、合作。尤其要在初创期就给予自身外向型经济的科学定位,全面掌握国际同类产业的游戏规则,深入国际市场竞争,积极引进域外资本与资源,要在保有民族文化内核不改的基础上,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异域文化的形式、表象,使本土文化产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3 结束语
  中国古代水陆两条丝绸之路在实现货物运送与贸易通达的同时,也实现了中华文明对外输出的相伴相生。这也是中国陶瓷文化、丝绸文化等传统文化、民族文化深刻影响亚欧各国的主要原因。新时期“一带一路”推动民族文化“走出去”不仅同样需要依赖活跃的经贸活动,更需要着眼基于经济基础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不断创新民族文化“走出去”的形式和内容,打好文化输出的人文牌、情感牌,中国对外开放的国际合作之路才能使“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如此方能真正践行“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的宏观战略。
  参考文献
  [1]李晓朋,张瑜珊,吴增辉,等.“一带一路”背景下古城正定民俗文化国际化推介研究[J].科技风,2019(14):205.
  [2]张素娟,季苹,曾早早,等.基于核心概念的史地政跨学科综合课程构建与实施——以“一带一路”主题为例[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9(2):14-20.
  [3]白琳琳.面向一带一路战略下的能量图书馆服务创新体系研究[J].科技风,2019(14):208+2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49961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