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20世纪中国音乐的衍进因素及“新”音色探研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20世纪中国音乐最大的变化就是由于新音乐的出现而形成这一领域的全面变革、转型,并由此彻底改变此前的存在格局,且这一格局到世纪末变得更加多元化,更加扑朔迷离。文章以历史的角度作为切入点,扼要阐述20世纪中国音乐在不同历史阶段中的音乐表现形式和创作特点,并从中分析影响其发展的因素,归纳为四大因素分别是历史背景、文化、多元化审美价值及科学技术。以此抛砖引玉展开对“新”音色的探究。旨在说明20世纪音乐的多元化特质。
  〔关键词〕20世纪中国音乐 ; 新音色; 多元化
  中国音乐历经几千年的发展,迈进20世纪。近一百年来,中国音乐取得光辉灿烂的成就,其中一个明显的标志就是歌曲创作。从20世纪最初创立的学堂乐歌到抗日战争时期蓬勃发展的群众歌咏运动;从繁荣兴旺的50年代歌曲创作再到多样化发展的改革开放,充分凸显了歌曲创作在群众音乐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此同时彰显出歌曲艺术在各个历史阶段产生多方面的社会作用。当我们回顾20世纪中国歌曲创作时,感觉它犹如一面镜子,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映照出近百年来中国社会的发展状况。
  中国音乐各历史时期音乐特点
  (一)50、60年代的音乐
  这一时期,对于音乐本体而言,最大的特色是日趋成熟模式创建。第一种是典型的以民歌素材作为创作模式的。如《敖包相会》是作曲家通福在海拉尔河畔一首古老情歌基础上创作的作品,同时也是电影《草原上的人们》的插曲。在建国初期,对传播内蒙古民歌影响深远;第二种是寓教于乐的创作模式,像《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作品是新中国第一部儿童电影《祖国的花朵》的插曲,歌词“谁给我们安排幸福的生活”这样的提问,将儿童幸福生活和英雄先烈的付出联系在一块儿,从而在赋予音乐审美功能外,起到另一种教育作用;第三种是采用民歌与歌剧相结合的创作模式,如《白毛女》;第四种是以爱国主题为体裁的创作模式,如《歌唱祖国》。这些创作模式的建立与发展都对中国音乐的不断开拓起到奠基作用。
  (二)80、90年代的音乐
  由于这一时期我国处在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新阶段,改革加快商品经济的发展,令社会各阶层群众对音乐生活突出多层次需求,人们渴望追求新事物。于是通俗音乐(流行音乐)跃然而起。尤其要提及的是邓丽君,笔者幼年时就非常喜爱她的歌曲,至今那些动人的旋律仍然回荡在脑海中。邓丽君用她的邓式唱腔和独特的演唱技巧,带领人们走进“真、善、美”的艺术境界中。
  (三)21世纪的音乐
  当下流行音乐不仅蕴藏现代化色彩,而且也伴随有中国的传统乐器配乐,如笛、二胡、琵琶等,甚至很多歌曲内部含有戏剧唱腔。总之,这一时期的音乐风格是多姿多彩的,随意性和创意性大大增加。
  衍进因素
  笔者通过分析中国音乐在各个历史阶段呈现出的特点,挖掘出影响20世纪中国音乐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
  (一)社会——历史语境
  每个时代,每一段特定历史时期,都会孕育出与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相呼应的音乐作品。正如抗日战争时期创作的音乐和新中国成立后的音乐内容一定会截然相反,音乐表达情感迥然不同。借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这一辩证关系来论证,笔者首先对这两者作简要阐释。社会存在即构成社会的一切存在,包括个体、社会组织、社会活动等。社会意识是指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在社会精神领域中的反映,是精神现象的总和,包括社会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当时的历史、环境对人的思想理念会产生影响,各种思潮充斥在人的脑海中。因而会产生符合这一历史现状的音乐作品。
  当代中国著名筝演奏家王昌元表演的《战台风》,其创作背景是1965年,是作者在上海码头体验生活时有感于工人与台风搏斗而作的一首筝独奏曲。古筝本身作为中国传统民族乐器给人的感觉始终是高雅幽静的,如在《寒鸦戏水》中所流露出的典雅意境。而《战台风》的曲调却气势磅礴,快速段落尤为紧张激烈。它被当作是特殊历史语境下的产品,是革命作品、红色作品。用古筝这样的传统乐器来抒发一定特殊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表明在政府和党的领导下,群众是如何用自己的行动来战胜台风的,战胜自然灾害的,实际上是拿一件传统乐器承担起了革命的责任。这恰如其分说明同样一件乐器因不同的社会历史语境而显现出不同的功能和象征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大量的音乐作品都折射出新中国诞生这一伟大而令人激动人心的时刻。例如,王系莘作词作曲的《歌唱祖国》(1950年)成为反映这一时代音乐特征的代表作①。这首歌采用了十分对称、方整的结构,这种方整、均衡的结构正是对当时人们获得安定、幸福的新生活在音乐上的一种反映。这首歌曲生动表现了中国人民正以坚定的步伐迈向新的胜利,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群众欢欣鼓舞的新风尚,歌曲迸发出时代精神的火花,令人听后久久无法忘怀,仿佛不管历时多久,只要耳边一回响这首歌曲的旋律,就能够将人们牵引到那个时代中去。
  (二)文化底蕴——文化素养
  一个民族的灵魂取决于文化,只有建立在其文化上的创新才是具有生命力的。一名真正优秀的音乐创作者不仅仅要具备扎实的音乐理论知识,更应当拥有一定的文化内涵,掌握系统的文化知识,从而更好地丰盈自己的音乐理論,更加深刻地把握和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创作出走进人们内心的动人作品。
  自新中国诞生后,各音乐院校如雨后春笋般成立,这让我国的音乐专业及教育水平获得空前的提升。原先热爱音乐的自由创作者能够有机会进入学校系统地接受音乐教育,学习、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识,为之后的音乐创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例如,我国的民族器乐专业,一批身怀绝技的民间器乐艺人融身在音乐院校之后,接受一定的文化教育和规范的、系统的音乐教育后,演奏技巧上有了很大的突破,并由此出现许多遐迩闻名的民乐演奏家。如任同祥(唢呐)等。总而言之,只有当创作者拥有丰厚的文化知识储备后,才能谱写出真正具有文化力量的作品。音乐有时不仅仅是用耳朵聆听,更多时候是用心去体悟。   (三)多元化审美价值
  由于中西方文化历史渊源的差异,两种音乐形式大相径庭,中国音乐往往表现出含蓄、内敛、委婉且无西方音乐那种程式化、既定的曲式结构。但这两者之间在衍进中有一个共性特征——多元化发展态势。新时代潮流下必然造就多元文化的出现,在音乐创作领域,无论是中国音乐还是西方音乐都处在多种形式、多种流派、多种创作技术和手法并存的时代
  笔者以谭盾的《卧虎藏龙》为例加以剖析,该作品在音乐发展中把北方的粗犷与江南的含蓄结合在一起,通过马头琴和二胡的交织融合完成这种对比,其风格、音色呈现出多元化的面貌;除此之外,如电影《夜宴》的背景音乐,在结尾处注入了现代和摇滚的元素,在听觉跟视觉上令人耳目一新。
  (四)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引领时代发展潮流,高科技的运用极大地推动了20世纪中国音乐前进的步伐。①通过颗粒、液体、火焰等呈现声波的艺术,即音乐可视化;②自动演奏/自动作曲主要指视频或场景在通过媒介传播过程中,在审核系统里根据其内容,自动配上合适音乐;③网络合奏与合唱通过网络全民开放,可即时在线收听或参与,线上线下可一起合奏(合唱)。④概念作曲虽颠覆传统概念形式进行创作,但仍在原本音乐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之上。⑤电子音乐—一种音乐新技术衍生出的音乐风格,如电钢琴,整个发声过程依靠简单的分频模拟电路。不难看出科技的迅猛发展为20世纪音乐的不断创新带来更大空间,拓宽20世纪音乐表演形式的领域,拉近音乐与人们生活之间的距离。
  音乐实践
  虽然各种流派在美学以及观念上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但他们对新音色的追求理念是共通的,正所谓个性寓于共性之中。新音色与音响作为新的结构因素正牵引人们通往新声音的大门,为20世纪音乐开创出前所未有的音响世界,可谓独树一帜!
  笔者以传统乐器的新音色②为例,在传统乐器上通过各种演奏方式去挖掘新音色,如弦乐器上的泛音技巧;木管乐器上的滑音效果;再者如敲击弦乐器共鸣箱以及各种拨弦方式等。潘德雷茨基的《广岛挽歌》带有极为丰富的乐器音响,作品中的弦乐器存在大量非常规演奏,如用手指或琴弓轻击琴身,多种揉弦、微分音运用等;利盖蒂的《气氛》中演奏者用金属刷后用手绢在琴弦上扫奏,造成飘忽不定的奇异音响令人意犹未尽;约翰·凯奇的“预制钢琴”中用类似打击乐的音响替代了传统意义上的钢琴音响。③这些尝试为当代音乐注入新鲜的血液,使其大放异彩!
  环球乐器博览网中提及挪威人首创的①冰雕乐器——即用自然冰制作的乐器。出生于挪威的尹松赛特是挪威冰雪音乐节(Ice Music Festival)发起人。他尝试演奏过冰鼓、冰号、冰竖琴等,也曾用冰做过传统乐器挪威古筝。他说能长时间唱歌的冰很特别。敲击冰块后,最长声音达15秒,这种现象是独一无二的。他的好友吕格在采冰中遇到困难,他发现并非所有冰都会发声,有些因里面气泡太多而无法出声。但种种苦难对他们而言也都被视为音乐一部分,正因为大自然本身是这些声音的来源,每个音符都出自大自然之手。②乐队中的乐器全部是用啤酒瓶做的,通过吹酒瓶口发声,这种音乐形式令人瞠目结舌。③在半空中进行钢琴表演,多么疯狂的一种创意。④厦门六中合唱团表演的作品《稻香》是把塑料杯作为“打击乐器”用不同手法敲击杯身不同部位从而发出不同的声音,再进行适当的组合得到有趣的节奏,同学们配合默契自如,整首旋律令人沉醉不已。⑤人民网武汉2018年8月4日电,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研发的音乐机器人亮相,奏响经典曲目《茉莉花》。该校科研团队围绕机器人本体设计、机器视觉等一体化展开研究,并设置了控制机械臂模拟扬琴琴竹演奏技法,实现乐谱快速识别和精准演奏。这项研究对促进服务机器人智能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研究价值。
  在上海音乐学院举办的一次讲座中,其主要论述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的过去与当代的音乐文化关系。讲座中,泰国大学的尼古拉斯博士为同学们展示了几段视频,至今令人记忆犹新。画面呈现的是在印度的一個寺庙中,僧人们身着白色衣服,随伴奏舞剑跳舞,整套武术来自中国;在菲律宾一场音乐节中,所有的泰国学生演奏的乐器均来自中国,这些传统的民族乐器组成了一个大型的管弦乐队,学生们演奏的亦是中国民族音乐,委婉的旋律十分动听。笔者赴泰国进行田野调研中偶遇一个民族乐队,乐队中的乐器均为本土乐器,然而演奏的作品是带有泰式风情的中国流行歌曲。这些现象反映出中国与东南亚学者的交流动态,预示着中国音乐对东南亚地区产生的那种深入骨髓式的影响,中国音乐文化早已深入人心。这种互动交流直接会带来音乐文化相融合、碰撞的繁荣局面。
  如何聆听当代音乐
  (一)当乐器不仅仅是乐器
  原以为钢琴仅是用手指敲击的键盘,能演奏的还仅仅只是作为乐器的乐器,现如今“新音色”成为当代音乐组成的一个重要部分,这些新音色显示声音的无限可能性,代表作曲家的观念、作品的意图及一种实验精神。因此,人们能听到许多乐器发出你的认知中从未有过的声音。如你看见的是钢琴,却发出古琴声音。日常生活中的物品也被当代音乐纳入“乐器”范畴。如谭盾《水乐》,美学角度不失为一种回归,以“水”为乐器,将水的特征表达得淋漓尽致。
  (二)当演奏不仅仅是演奏
  约翰·凯奇《4分33秒》即一首无任何音符只有休止的钢琴作品。显然在当代音乐中观念时常高于音乐本身,同时当代音乐中很多作品将听觉与视觉相结合,演奏员行为、多媒体画面及舞台设置一并作为表现作品的内涵手段。如当代音乐大师乔治·克拉姆作品《四个月亮之夜》,演奏员的退场安排也成为创作一部分。最终在舞台仅剩恒定大提琴且灯光逐渐暗淡的设计,展现出人与自然矛盾的思考。
  (三)当演唱不仅仅是演唱
  当代宗教合唱保留西方传统一些因素,但更具个性化,而非宗教题材的当代合唱作品则更丰富,常能在其中听到生活中叫卖、尖叫等声音。因此演唱不单是演唱旋律,而是充分拓展人声可能性,模糊演唱与发出声音的界限。演唱姿势也不再是整齐划一,随意走动、席地而坐,丰富夸张肢体语言亦成为其中一部分。
  总?结
  多元音乐文化的时代已经来临。20世纪中国音乐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从弱小到壮大的过程,遵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笔者认为应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理念之上做到“移步不移形”,坚定不移地传承中国传统音乐中富有生命力的乐章,持之以恒融入富有创新性的音符。上海音乐学院教授钱仁平撰《新世纪音乐创作前瞻》提及无论作曲还是分析,其实都在寻找美妙的声音,“美”则是一般规律,即代表共性,“妙”则必定需要不同乃至个性。中国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和丰厚文化积淀,我们要勇于将自己的文化发扬全世界,同时积极吸收新的养料,让20世纪中国音乐始终保持它的现代性与多样性,更好丰富人类音乐宝库。20世纪中国音乐的成就跟影响力,特别是它的“推陈出新”是以往时代无法比拟与突破的!
  注 释:
  ①中国当代音乐,梁茂春著,【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6.
  ②《当代音乐的新音色与音响创造》郭元【J】音乐探索,2012.12.25.
  ③《20世纪音乐概论》汉森著,【M】Auyn & Bacon 公司,1977.
  参考文献:
  [1] 梁茂春著.当代音乐【M】.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06
  [2]罗伯特·摩根著.世纪音乐—现代欧美音乐风格史【M】,上海音乐出版社,2016:11
  [3]郭元著. 当代音乐新音色与音响创造【J】音乐探索, 2012:12
  [4]汉森著.20世纪音乐概论【M】,Auyn & Bacon 公司,197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0098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