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来安县生态扶贫产业发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增绿增收并重,綠山富民并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强调,“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必须牢固树立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的理念。把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关键是要精准发展扶贫产业。
   关键词:来安;扶贫产业;发展
   一、来安县生态扶贫产业发展成效
   (一)整体扶贫成效显著
   2014年全县共有农村人口41.65万,建档立卡贫困村11个(分布在半塔、杨郢、舜山、张山、施官5个乡镇),贫困人口9109户18052人,贫困发生率4.33%。经过几年的脱贫攻坚和扶贫对象动态调整,目前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536户17365人,11个贫困村2016年全部出列,贫困发生率降至0.5%以下。
   (二)生态扶贫主导有力
   按照省、市关于脱贫攻坚的安排部署,扶贫部门作为生态扶贫的具体实施单位,切实加大了生态扶贫力度,落实项目扶持政策,增加扶贫对象就业岗位,让有条件的贫困村和贫困户都能从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中获得收益。截止目前,全县实施扶贫项目8类379项,建成特色产业到村项目74个、扶贫产业园18个、就业扶贫驿站(车间)11个,产业达标户发展到3758户。发放扶贫政策补助6709万元,直接受益人口达11.7万人次。
   (三)产业扶贫特色突出
   积极推广“四带一自”产业扶贫模式,着力打造来安产业扶贫升级版。从2016年起,每年在11个贫困村开工新建每村1个以上特色产业项目,使用资金占当年专项扶贫资金总量的15%以上,2018年实现收益分红358.85万元。2017年起,县财政额外投入1000万元,并连续三年在非贫困村实施产业带贫工程,累计建成38个“扶贫产业园”,带动86个行政村入资参股,实现收益分红273.8万元。2018年以来累计发放特色种养业补助资金1720万元,惠及4725户,户均3641元。同时,引导支持530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7245户贫困户发展,带动比例达84.6%。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就近就业,脱贫致富。
   二、现阶段生态扶贫产业的困境
   (一)对生态扶贫区划缺乏科学规划
   来安县资源生态环境禀赋较好,资源环境容量较大,的确能够进行相应程度的产业发展。而且在扶贫开发过程中,单纯依靠中央和省市的财政转移支付,较难扭转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现状,因而必须依靠产业发展来脱贫致富。但在选择扶贫产业时,主要注重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和调整产业结构为目的,绿色生态产业并没有置于产业发展的优先位置;缺乏县域空间生态开发规划方案,以便在具体县域层面进行细化落实,明确县域内部可以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的区域布局。
   (二)对生态扶贫产业项目缺乏选择谋划
   调研中也发现,我县部分生态扶贫产业项目布局缺乏主导能力,产业布局不合理,项目专业谋划层度低。当前正处于脱贫攻坚三年项目计划编制阶段,但项目申报一般是“自下而上”,受村级干部谋划能力和精力限制,项目谋划的全局性、前瞻性、专业性普遍不高。强行开发产业项目,出现了“石上栽花”、“饥不择食”的现象;部分区域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比较被动,引进了一些限制淘汰的产业类型,导致生态风险较高;资源条件相似、地理位置相近的贫困地区之间的产业分布和产业结构关系不合理,造成了一些产业趋同、产品雷同,降低了经济效益。
   (三)对生态扶贫产业缺少管理体制
   现阶段全县生态扶贫产业建设已经初具规模,但保障其运行的相应管理机制还很匮乏,缺少专门应对生态扶贫领域的监管、保障等制度。造成“发展是发展了,但怎么干,干的对不对,好不好?”找不到依据和保障。特别是缺乏规范科学的自然资源统计调查制度、防治修复制度、监测评价制度等,因为很多生态资源具有不可回逆特性,一旦盲目开发,造成了破坏和污染,取得的收益得不偿失。因此制定好相关制度,不仅可以为生态资产转变为生态资本提供评价基础,还可以为资源环境保护提供管理工具,完善领导干部离任审计时资源环境和生态文明绩效考核。
   三、对下阶段推进生态扶贫产业工作的建议
   (一)精心搞好顶层设计
   生态扶贫的实施,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开对“药方”才能拔掉“穷根”。要根据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深入研究产业发展的限制因素,科学编制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的总体规划。制定专门的产业发展规划。一方面,优先鼓励结合当地生态环境、资源禀赋、交通区位、劳动力资源等状况,优先发展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特色小镇、文化创意、健康养老等环境友好型和绿色低碳产业。同时,依托资源环境生态优势,围绕产业链向上下游拓展,打造产业生态集群,做精做细优势产业。
   同时做好空间利用规划和产业引导,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范围内加快产业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山林区域注重整合森林资源和森林景观,发展林下种养殖(苗木、果木等特色种植和禽畜类生态养殖农庄);湿地景区注重发挥好森林、湿地、休闲景区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发展生态、休闲、养生等为主的旅游业。加大招商力度,建好森林湿地、休闲景区等吸引社会资本投资林产业,引导贫困户用资源使用权入股分红,确保贫困户长期有收入。
   (二)精准发展扶贫产业
   把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关键是要精准发展扶贫产业。既要精准发展符合贫困地区生态条件、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特色产业,防止出现“石上栽花”现象,避免“饥不择食”行为;又要精准协调资源条件相似、地理位置相近的贫困地区之间的产业分布和产业结构关系,避免产业趋同、产品雷同,降低经济效益。实践证明,只要扶贫产业定位精准,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就能实现有机结合。
   (三)完善管理考评机制
   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建立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的体制机制,注重完善相关监管体制。包括,研究并制定本区域生态扶贫的相关政策,明确实施生态扶贫的产业标准;建立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补贴补偿制度和投入机制、毁损和污染环境的经济、刑事惩罚制度和行政问责制度等培育生态环保的市场经济机制,为生态扶贫地区的生态产品提供国家生态产品认证书。
   我们提出的生态扶贫,是希望通过结合县域特色资源和生态环境特点的生态扶贫,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在生态保护优先的基础上保持产业适度发展,妥善处理全县经济增长、产业发展、精准扶贫与生态保护等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0627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