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纪录片的叙事策略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牛铃之声》摒弃了以往人物述说的叙事方式,从老人和妻子的话语中呈现老人与牛的前世今生。导演通过旁观者、牛、老人三者的不同视野,将情义二字贯穿始末,采用日常生活镜头挖掘真善美。老人与牛相互尊重理解,使受众重新解读人与自然的关系,对比叙事隐匿在全片之中,引发受众深思。
  关键词:叙事方式  《牛铃之声》  纪录片
  【基金项目】本文系校级创新项目“纪录片创作《人间烟火》”(项目编号:YC2019084)阶段性成果。
  引言
  纪录片是记录真实生活的影视作品,与影视艺术作品相比,该类型作品在重视艺术创作的同时,更加注重作品的真实性,尽管摆脱不了故事情节设计,但是更多的是反映现实问题,具有批判、弘扬、借鉴等作用。为了保证纪录片的观赏性,导演会采用一定的叙事手法,以达到引人入胜的目的,使观赏者深思和回味。韩国纪录片《牛铃之声》起源于真实,反映真实生活,让受众感受老人与牛40多年的情义,看后让人不禁潸然泪下。《牛铃之声》的叙事手法,也打破了常规,尤其以牛和老人的第一视觉最为突出,让人深感其情义之坚,与众不同。
  纪录片叙事方式概述
  纪录片本是一种影视作品,是以艺术的形式真实反映真实生活,在记录拍摄的过程中,往往以特定手法进行,比较常见的三种方式是长镜头、同期声、人物述说。长镜头是拍摄电影中比较常见的方式,是持续时间长、连续不中断的运动镜头。这种镜头不会造成时空的分割,保证故事的连续性和完整性,能够有效地给人较强的真实感和亲切感。在纪录片中,场景的应用尤为重要,是记录人事物变迁的有效手段,诸如《人与自然》《云水谣》等都是长镜头应用的代表作品,有助于吸引受众关注,刺激观赏者对拍摄人事物进行点评,以便更好地维系纪录片的影响力。同期声也是纪录片中有效的表现手段,是以现实世界作为蓝本,遵循视同一体的原则,将纪录片中的声音与现实中的声音相统一,避免因画外音的存在导致纪录片失去真实感。同期声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形态,具有一定的历史研究价值。人物述说是对记录人事物过去、现在、未来的介绍和分析,是对人事物内在及外在的具体表述。拍摄的画面只能记录現在的人事物,停留在人和事物的表层,而对过去、未来和其内在本质往往难以表现,借助人物述说可以弥补这一缺陷,丰富画面的表现内容和思想。要保证纪录片的完整、真实,至少需要长镜头、同期声、人物述说三位一体,将人事物存在的本来面貌加以呈现。
  纪录片的叙事策略分析——以《牛铃之声》为例
  一、巧用不同视觉,代入人情味。与以往的纪录片不同,《牛铃之声》的摆设视觉不止步于客观拍摄与平铺直叙,而是通过局外人、老人、牛三者不同的视觉加以呈现,尽管节奏缓慢,但是内容丰富,以情义贯穿始终,重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妙。
  从局外人的角度来看,在于客观、真实,不掺入任何“画外音”。老人牵牛散步,老人带牛耕作,牛拉老人回家,老人靠牛抽烟等镜头语言真实反映人与牛和谐共处的场景。没有过多的旁白,只有最真实的声音,这也是导演李忠烈巧用同期声叙事手法的妙处。与该手法相类似的是电影《忠犬八公》最后一个长镜头,忠犬八公的等待用春夏秋冬的逝去来体现,也是长镜头、同期声的妙用,让受众感同身受。人和事物的自然变化本身就是一个长镜头,不加修饰、不加衬托,反而让观众体验人生百态,达到身临其境之感。
  从老人的视觉来看,老人的一生看似平凡,又不平凡,因针灸疗法不当导致脚部残缺,因此受尽白眼,而那头老牛成为了他唯一的伙伴,他视如己出,对牛的爱护甚至超过了他的妻子。在老人眼中,牛不只是劳动工具,也是代步工具、一起成长的伙伴。每当牛铃声响起,卧病在床的老人都会抬眼望去。老人从没有放弃他这个伙伴,为了照顾好老牛,他不听妻子的劝说,不向农田中喷洒农药就为了让老牛能够吃上无毒无害的草料;还为老牛的草料进行精细化操作;他对兽医关于老牛只有一年生命的论断不认同;为了找借口不让老牛卖出故意设置高价位;为了让老牛吃饱驱赶新买的牛;遇到别人打农药给老牛带上笼头,对失去老牛的祈祷和怀念等等,这些细节都表明老人心中对牛的呵护,正如老人所说“在我看来,它比人要好”,充分证明在老人的心中,牛的分量已经超过人的分量,看似不可理喻,却又真实令人触动。还有老人一次次望向老牛的眼神,是关爱、是理解,是彼此互通心意,更像是知己。
  从老牛的视野来看,呈现的是老人在各处忙碌的身影,它始终都会在身边陪伴,无论风餐露宿还是日晒雨淋,老牛甘愿做他的代步工具、劳作工具,也愿意陪着他静看夕阳、遥望远方。尽忠尽责,是老牛的一生写照,也是对老人知遇之恩的回报,陪伴也诠释了一人一牛的日常。
  二、深入日常生活,挖掘真善美。一头牛、一个老人、一个收音机、一架板车是乡间常见的景象,也是乡间生活的写照。老人与牛多少次往返田野和家中,不管风吹雨打、日晒雨淋,即使人和牛都在老去,也阻挡不了他们前行的脚步。老人和牛一样,老实诚恳、勤奋有爱却又沉默寡言,面对妻子一次次对他买收割机、洒农药、老牛会死等唠叨,他都不言语,不否认。正如生活中千千万万的家庭一样,总有一方是唠叨的,一方则安静不语。老人每一次看牛的时候,眼神充满关爱,像是看晚辈又像是看知己。《牛铃之声》的拍摄,并未采用人物述说的方式,更多的是老两口的生活琐碎,农田干活、家庭生活以及各项交易活动,这些都是农村生活的写照。深入生活、反映生活是《牛铃之声》作品的美妙之处,它展示出以老人为代表的淳朴老实、热爱生活、勤勤恳恳等普通大众中最平凡的真善美。正是这一份真善美使得该作品从原本17个上映场次提升到500个上映场次,也是纪录片作品首次荣登票房周第一,其中的力量可想而知,感人至深,又美不可言。
  三、人与自然, 叩问尊重生命。《牛铃之声》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反映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相偎相依。老人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不再将牛看成一个动物,更像是家人、伙伴,共同从年轻走向衰老,彼此之间相互尊重、相互扶持,尽管都步履维艰,但也要继续前行。画面中,老人多少次坐在老牛身旁、多少次看着老牛,其中的深情扣人心弦。尊重生命,虽然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但能做到的又有几人。即使受尽妻子和家人的百般嘲讽,老人始终将老牛视为知己、视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伙伴。卖掉老牛,这是他做的最为沉默、最为倔强的决定。为何要出价500万元韩币,也许给出的是老牛40多年的情义价格,故而不被人理解,这是头老牛,为何要出价这么高?也许是老牛更懂他,那一滴无声的眼泪,说明了一切。更为可贵的是,老牛曾经在他睡着的情况下,送他回家,彼此之间相互依存,俨然是老人和老牛的真实写照,相互之间对生命的尊重,才能产生出彼此心领神会的感情。尊重生命,在老牛最后将要死去时显得淋漓尽致,他去掉枷锁、去掉牛铃,为的是让它安详地有尊严地死去,也渲染出老人对它的认可,是家人亦是朋友,更是一辈子依存的老伙计,这就是生命本来存在的意义。
  四、反观现实社会,赋予大众深思。《牛铃之声》最为显著的是将对比叙事隐匿在整个纪录片当中,没有刻意去说,但效果一目了然,喷洒农药镜头出现两次、收割机镜头出现三次。而洒农药和收割机都是现代农业的标志,也是当下社会的缩影,这与老人小农经济思想明显不同。老人的思想“慢”,现代思想“快”,一快一慢,碰撞出与众不同的火花。老人说,农药下的青草伤老牛、收割机下的稻谷流失大,看似与这个这社会格格不入,却蕴含着大智慧和大慈悲。反观现实生活,快的节奏萦绕在人的周边,都以利益为追逐目标,没有一刻停歇的时候,也没有老人坐在老牛旁的闲适,抽根烟、看一眼,那种自得其乐、热爱自然的人生境界让人观之动容。也许,在老人眼中,生活是一步一个脚印,是真诚无邪的坦然对待,是彼此不离不弃的决心。所以,才有一个又一个老牛拉着老人的镜头,在黄昏下、在夕阳下、在田野边、在家门口,老人和老牛都在用生命比赛,谁也不服谁,相互扶持着、相互劳作着,不畏风吹日晒、不畏艰难困苦、不畏春去秋来、不畏疾病伤痛,两者的脚步即使摇摇晃晃,可内心却总是那么坚定。风中吹来的铃声犹如战鼓,始终坚定不移地向前冲;夕阳下的播种声犹如凯旋赞歌,宣告日复一日的劳作成果。这种与众不同的情感、别有意味的生活,与现实生活形成鲜明对比,让人不得不反思,可曾珍惜身边的人事物、可曾好好生活,是否一味地“快”就能得到快乐。
  结语
  《牛铃之声》是一部与众不同的纪录片,没有人物述说,只有长镜头、特写镜头、同期声,形成一幅一人一牛动态变化的劳作图,来来回回,诉说出与众不同的故事。这个故事充满对生命的敬重,它不仅感化了本要自杀的导演,也感化了千千万万的观众,人情味在《牛铃之声》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可谓是半生犁园,情深意重;一人一牛,长伴到老。 (作者单位:南昌航空大学)
  参考文献:
  1.李 倩:《浅析纪录片〈牛铃之声〉的叙事模式》,《戏剧之家》,2017(17)。
  2.刘忠波:《韩国独立纪录片的产业路径和传播策略:以〈牛铃之声〉为例》,《天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发挥社会科学作用 促进天津改革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十二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天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天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17年,第271页-275页。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2069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