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讲述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电影艺术是造型和叙事的结合,但使电影从一种新技术变成一门极具感染力的艺术的众多要素中,叙事无疑是最具渗透力和表现力的。台湾导演戴立忍的影片《不能没有你》,在台北电影节上拿下多项大奖之后又斩获台湾金像奖众多奖项。获奖的原因固然有很多,而成功的叙事绝对是不可或缺的一个因素。
  [关键词] 电影 叙事模式 叙事风格 叙事者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05.014
  
  影视艺术是在照相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之所以能区别于照相而独立成为一门新艺术,全由于它能展开叙事。正如阿奈特曾说:“把电影从一种科技新技术变成有艺术感力的手段,全靠用电影讲故事。”[1]法国符号学家克里茨丁安•麦茨则说:“没有戏剧性,没有虚构,没有故事,就没有影片。[2]资深导演张艺谋总结多年经验体会尤深:“首先要有故事,要有人”,“我现在才明白,拍电影最主要就是说点儿人的事儿”。[3]在电影的各种构成元素之中,叙事无疑最具有渗透力和表现性,也是最富于魅力的因素之一。尽管时下人们对电影画面造型极为看重,但无论怎样,我们都必须承认,电影不仅仅是造型艺术,更是一门叙事艺术。本文仅以电影《不能没有你》为例,分析其叙事方面的一些特点,并为探究其何以获得数项大奖提供一点参考。
  《不能没有你》是台湾导演戴立忍执导的一部电影,该电影取材于2003年一则台湾单亲父亲抱女儿欲跳天桥的社会新闻。该片获得2009年台北电影节剧情长片类百万首奖、最佳男演员、最佳男配角及媒体推荐以及2009年金马奖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最佳原著剧本、年度台湾杰出电影等8项大奖。获奖的原因固然有很多,而成功的叙事绝对是不可或缺的一个因素。
  一、多种叙事模式的套用
  影片的叙事模式多种多样,有单一线索模式,多条线索同时行进的模式;从时间上讲有顺序、倒叙、插叙等等,本片则是综合运用了顺序和倒叙两种叙事模式进行故事讲述。
  首先,影片一开头首先是一则新闻报道,是新闻报道的现场,画面中一名中年男子抱着一个小女孩,一边高喊着社会不公平,一边作势从天桥上跳下去。随后故事转到了两个星期前,开始讲述之所以会发生这一幕的前因后果。在高雄港的码头边,无照的潜水员父亲,与七岁大的女儿妹仔相依为命,静静生活着。尽管物质上没有奢华的享受,作息简简单单,两个人的心里却是充实而温暖。直到女儿临近入学年纪,因为早已离开他的妻子其实之前已经结婚,依据法律规定并没有监护权的父亲为了替女儿申报户口南北来回奔波,尽管警察、社会局介入,事情依然没能顺利解决,眼见冲突一触即发,父亲为了要和女儿共同生活下去,才不惜作出大胆行径。整个讲述的过程都很平淡,似乎是不加任何修饰的给观众呈现了一个有些杂乱萧条的码头,一个勤勉能干的父亲,一份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摄影机就像是一个生活的旁观者一样,它所做的只是记录然后呈现在观众面前。整个过程没有精心装饰的场景,没有匠心独运的造型,没有绚烂的色彩,有的只是平实的基调,冷峻的旁观,还有在这些简陋之中蕴涵的撼动人心的力量。
  影片的后半部分,重新又回到开头的镜头,父亲抱着女儿在天桥上大喊着社会不公平,之后有一组电视台的人高举着摄像机和话筒问父亲为什么这么委屈,父亲面对镜头喊着社会不公平,警察也就在这时趁其不注意将他和女儿生生的分开了。这里比较讽刺的是,就是这一组想方设法想采到这个新闻的电视台工作人员,之前在警政署门口其实早已经见过这对父女,当时父亲李武雄甚至请求他们帮忙把东西交给他认为可以帮自己忙的王组长,然而当时他们拒绝了,理由是他们是政治组的,不是社会组的。可是当他们在天桥下重新看到这一对濒临绝望的父女时,他们却成了社会组……之后女儿被社会局带走,父亲还进了监狱。出狱后他得不到女儿的任何消息,只能一边努力工作一边不停的在当地小学里找。再后来,他受了伤,社会局找到他,因为女儿妹仔自从离开他,再也没有开口说过话……再后来,还是在那个破败的码头,父女二人终于团聚了,两人就那么静静的相视而立,直到影片结束。
  本片这样的叙述方式,从一开始就紧紧抓住了观众的好奇心。看到有人要自杀,他们势必会想知道原因,而影片也恰恰迎合了观众的这种窥视心理,随即便向观众揭开事件背后的秘密。直到观众了解了故事的来龙,他们又会渴望了解去脉,于是影片又重新回到故事的发展轨道上,告诉观众之后发生了什么,结局是什么。可以说,这样一种安排完全契合了观众的接受心理,给了他们极大的心理满足,也就成就了观众对于影片的认可和接受。
  二、简约纯粹的叙事风格
  导演曾说:“对于这个题材该如何呈现,我不断尝试与思考,却始终找不到属于它的色彩,最后我选择最简约的黑白色调来拍摄。”也许,没有色彩,便是最缤纷的呈现。
  当如今很多导演在极力追求唯美的画面,经典的造型,宏大的场面的时候,戴立忍却独辟蹊径,采用完全单调的黑白画面,用不稳定的镜头随心所欲的展示那些透着荒凉与破败的码头,或者杂乱的街头店铺,再就是没有人烟的高速公路。画面没有任何美感,摇摇晃晃的影像甚至会让你眼晕,但是正是这样一种处理,却使得故事本事呈现出了极大地张力,使你除了聚焦于影片所讲述的故事之外再无其他选择。影片是简约的,简约到你很难从中找出一个极富美感的镜头;影片又是纯粹的,纯粹到只有黑白二色,只有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只有一份同样干净纯粹的父女之情。简约纯粹里裹不住的是故事的意味深长,韵味无穷。
  三、不确定的非人称叙事者
  叙事者问题是电影叙事理论中一个不可回避也无法回避的问题。每一部影片都是在向我们讲述一个故事,那么影片中也就必然存在着一个或多个叙事者,比如《我的父亲母亲》,比如《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只不过在这两部影片中,叙事者都是现身的,即都是“我”在向观众讲述,观众所听到所看到都是我知道的。此外还有一些影片的叙事者是隐藏在故事之中的,他们并不直接现身以一种参与者的姿态进入到故事之中,但总会在观众需要解释或者需要更多信息的时候给观众以提示,比如以画外音的方式或者内心独白等,这种是隐身的叙事者,但即使隐身,观众还是能够感觉到他的存在。再有一种便是我们本文要论及的可能完全未被观众感知到的非人称叙事者。在故事进行的整个过程中,没有任何叙述人主动出现,观众甚至看不到任何讲述人的影子,只是感觉自己在跟着镜头无限的接近事实真相,仿佛一切都是自己亲眼看到的,并且看到的就是事情本来的样子。非人称叙事者建构起一个虚构却不会引发观众怀疑的故事,使得故事能够真切的打动每一个故事倾听者。这样一种方式看似漫不经心,实则是匠心独运,因为唯有这样一种让观众完全相信的方式才能真正将故事讲到观众心里,俘获观众那颗渴望真相的心。
  四、摆脱对白的叙事策略
  《不能没有你》的基调就像片中的小女孩一样有些安静,甚至沉闷。在声音方面,前半部分基本都是一些自然音响,人物对话也是夹杂在自然音响之中,有些地方甚至让你觉得嘈杂,但是正是这种嘈杂会给你一种仿佛置身其中的真实感。人物对白极少,大部分叙事和情感表达都是通过人物动作或是表情。比如当父亲带着女儿去办户口被拒之后回来和阿财商量,当父亲和阿财说:“妹仔,去跟妈妈住吧,那样就没有那么多麻烦事了。”蹲在一旁的妹仔一句话没说,却站起身狠狠地推了父亲一把,然后重新撅着嘴瞪着父亲蹲下。父亲用摩托车载她回家,到家她却没有像往常一样下车,父亲问时,他只是紧紧抱住父亲的腰然后把脸埋在父亲的后背上,久久不再应声。在影片的其它段落也多次出现了这样的镜头,比如每次父亲潜水,女儿总是趴在船边执拗的望下去,尽管海水那么深,她却坚定地告诉父亲,只要一直看一直看一直看,她就能看得见。甚至影片最后小女孩也是用自己倔强的闭口不言争取到了和父亲团圆的机会。没有只言片语,父女之间的深情却已经表露无疑,在那一刻我深切的体会到什么才是真正的“此时无声胜有声”。
  总的看来,这部影片不再依靠人物语言去完成传情达意,而是将一切的情愫暗藏在人物的表情和动作之中,让观众去领会去体悟,使得情感表达含蓄隐忍却充满一种令人动容的力量,这不能不说也是导演的一个极为成功的叙事策略。
  五、音乐对叙事的成功参与
  影片中总共有五个段落是伴随着音乐展开的。第一个段落是父亲潜到海底转身看见趴在甲板上向海里张望的女儿,直到他骑着摩托车载着女儿奔波很久到台北立法院门口找人帮忙,这一段落的音乐是淡淡的温情的,还能让人心怀希望。第二个段落是,父女俩得到警政署王组长的允诺后重新返回高雄的整个过程中,这段音乐里跳动着欢快和喜悦,就如同父女俩的心情一样让人满心欢喜。然而事情并非如他们想象的那么顺利,回到高雄后事情有了变化而且再也找不到人帮忙。于是父亲选择用一种近乎疯狂的方式试图引起他人的关注。但是最终,自己进了监狱,女儿也被迫与自己分离。第三段音乐就从父女分别得那一刻开始响起,那韵律就像父亲的心情一样充满了无助和悲凉。第四段音乐从社会局工作人员向父亲介绍女儿的情况,父亲心疼的落泪开始,然后一直持续到影片的结束,整整6分钟的时间里音乐就那么缓缓地流淌,就那么弥漫着一种感人肺腑的力量,就那么让观众满含热泪的看着父女俩再一次对视而立。然后在影片的最后,前面出现过的欢快音乐再一次跳跃着响起,仿佛是为影片结尾父女俩重新一起生活而欢快的歌唱。
  两段基调完全不同的音乐,在影片的五个段落交替出现,每一次响起都是主人公心情的描摹,感情的抒发,恰到好处,触动心灵。与其它构成元素一样,音乐在这里很明显的参与到了影片的叙事之中,并且极为成功地完成了自己的叙事功用。
  六、结语
  电影终归是讲述一个故事的,故事本身的好坏固然重要,但故事的讲述方式往往也能决定一部电影的成败。然而,被称为第五代、第六代导演的国内电影界的先锋派们却有很大一部分人始终忽视甚至无视叙事――这一百年电影长盛未衰的传统和原则,他们从上世纪80年代以前重故事、轻造型的中国电影传统中走出来,却走上另一个重造型、轻情节,重理念传达、轻故事讲述的极端。尽管也有一些作品在国际电影节中频频获奖,可是在票房上却是失败的,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电影院“门前冷落车马稀”。值得庆幸的是,总还有一些导演给我们带来希望和感动,就像戴立忍。在这部影片中没有精致的造型,没有曲折离奇的情节,也没有深邃的理念,导演只是用一种简约干脆的方式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在港边讨生活的男子,和他亲生却并不“合法”的七岁女儿之间无法被分离的感人故事。在戴立忍的《不能没有你》里,一切都是简约却鲜活地呈现在我们眼前。影片控诉了“法律无法解读感情”,诉说了一个父亲“不能失去女儿”的干净而纯粹的想法。片中呈现的是亲人之间患难与共的亲密感,充满了温暖与人道主义关怀,看罢实在令人动容。这部电影让我们知道,影片打动人或许有很多种方式,但叙事无疑是最为重要的,期待听到更多讲的精彩的好故事。
  
  参考文献
  [1]〔美〕阿奈特.美国电影简史,世界电影.1982.3.
  [2]麦茨.现代电影与叙事性(上).世界电影,1986.2.
  [3]陈逸飞.逸飞自述.电影新作,1955.4
  [4]郭虹.作为叙事的电影―谈电影作品艺术中的叙事艺术.
  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年第2期
  [5]〔美〕伯戈因.电影的叙事者:非人称叙事的逻辑学和语用学.世界电影,1993年第3期
  
  作者简介
  王兰侠,女,1986年,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2009级广播电视艺术学硕士。研究方向:电视剧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86126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