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哈尼族:一个崇拜万物有灵的山地民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在云南省西双版纳的哈尼山寨,居住着勤劳勇敢的哈尼人民。这里气候湿润,溪水潺潺,云遮雾绕,浓浓云雾给哈尼山寨披上了神秘的面纱。
  自古以来,哈尼人民以淳朴的民风、独特的民族歌舞、厚实悠久的民族文化底蕴闻名遐迩,传遍世界。
  哈尼源于古西北部的羌人,早在隋、唐、宋、元、明、清时期,哈尼先民就以“和夷”、“和蛮”、“和泥”、“窝泥”、“哈尼”等名称出现在汉文文献上。
  在哈尼民间有这样一个有趣的传说。很早很早以前,傣族和哈尼族是一家,傣族称兄,哈尼为弟。兄弟俩和和睦睦,共同生活,共享劳动成果。后来家族人口越来越多,为使家人生活得更加幸福,兄弟俩决定分家。兄长水性好,对江河感情深,分到了江河纵横的平坝,从此不改下河捕鱼捞虾的习俗;弟弟爱好围猎捕兽,分到了野生动物成群的山林,世代居住在林深草茂的高山上,成了名副其实的山地民族。
  被人们尊称为“大地雕塑家”的哈尼人民,在与大自然不懈抗争的过程中,因气候和山形的影响,依山就势造就出一块块、一层层、一片片乃至一座座山一样高的梯田,创造出雄伟壮观、令人叹为观止的梯田文化。
  
  神话般的“沙拉”崇拜
  
  哈尼族认为天地间被强有力的神灵控制,世间万物都有灵魂。由此派生出哈尼人“万物有灵”的各种崇拜和祭祀礼仪制度,集中反映在对“沙拉”(灵魂)的崇拜上。
  哈尼先民对变幻莫测的自然世界感到神秘和无奈,只能通过自己的幻想,凭借主观愿望,创造出众多的灵魂和鬼神。当瞬息万变的自然力量对其产生威胁时,他们除了本能地躲避外,就只能求助于幻想中的“沙拉”来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因此产生了与人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祭祀活动,如“裸康翁”(竖寨门)、“切卡阿培老”(种谷子的节日)、“别窝捏”(捉土蚕)、“朱可朱捏铁”(赶恶鬼)等。祭祀时除了供奉食物以表达虔诚和敬畏外,还要以招魂、说唱、歌唱和舞蹈的形式求得众多灵魂和鬼神的庇护。为了使人的灵魂与鬼神相通,又能把鬼神的意愿传达给人们,各种祭祀活动的主持者“追玛”、“贝玛”、“尼帕”(祭师和巫师)应运而生,他们成了最好的上传下达的使者。他们广采博收哈尼族民间文化的精髓,经过不断加工、反复提炼,提升出媚神娱鬼、沟通魂灵的手段和工具,缔造出万物有灵、祖先崇拜和多神崇拜的习俗。因而, “追玛”、“贝玛”、“尼帕”当之无愧地是哈尼族民间文化的最高代表,肩负着敬祖先、祈平安、送鬼神的重任。正是由于他们对精湛民族文化艺术的不断发扬光大,使哈尼源于远古、流传至今的神灵世界代代相传。
  
  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
  
  众多具有民族特色的哈尼节日就是原始宗教的隆重祭祀日。每年1月2~4日的“嘎汤帕”是哈尼人最隆重的节日,是缅怀祖先、弃旧迎新的盛会,是亲朋好友相聚的盛会,是传承文化遗产的盛会,是民族歌舞的盛会,当然也是爱情的盛会。
  1月2日凌晨,哈尼山寨一片安谧寂静。当报晓的雄鸡放声高歌两次,“追玛”家的女人大喊:“姐妹们,快去接新水喽!”顿时山寨里火把闪亮,各家各户的女人背着竹桶飞快地向泉边跑去,女人们的喊声、笑声、歌声、脚步声响成一片。背回新水的女人,把竹楼上上下下打扫得干干净净,把锅碗瓢盆洗涤得一尘不染,舂糯米粑粑、烤米酒……忙得不亦乐乎。
  第二天,男人们聚集到寨边神树下杀牛分肉。主持杀牛的“岸罢”在牛背上又是撒米又是倒酒,口中还念念有词。晚上,各家各户煮肉祭祀,敬献祖先。
  第三天是“嘎汤帕”的高潮。寨里寨外的男女老少身着节日盛装,在广场上尽情地唱歌跳舞。小伙子们忙着比赛打陀螺、走高跷;姑娘们欢快地跳着竹杆舞。打秋千的飞上飞下、赛马的如风驰电掣……此时的哈尼山寨到处是狂欢的人们,到处是情投意合的恋人,到处是歌的海洋、舞的天堂。
  哈尼族的十月年长龙宴浓缩了哈尼族独特的文化精华。十月年又称“扎特特”,是哈尼同胞辞旧迎新的盛大节日。按习俗,每年农历十月为岁首,节日从十月的第一个龙日开始,到猴日结束,历时六天。长龙宴长达几百米,多达几百桌,以此表达哈尼人“一条心一股劲、村村寨寨安康、幸福吉祥”的美好祝愿。各家各户将自家制作的哈尼风味摆上长桌,寨中德高望重的年长男子坐在龙首,又称“龙头”;女子坐龙尾,其余的人坐中间。长龙宴开始后,全村人喝着自家酿制的米酒,品尝各家各户精心烹饪的佳肴,边吃边饮,边跳边唱,其乐无穷。此情此景充满了生活的温馨,更展示出哈尼人民团结一心的精神面貌。
  哈尼族的节日还有“红秀阿培”、“红米阿培”、“亚开阿培”、“绕拉阿培”、“卡炎阿培”等,大多与万物有灵、祖先崇拜、多神崇拜的祭祀活动有关。可以说,哈尼族的节日,实际上就是原始宗教的隆重祭祀日。
  
  优美别致的服饰
  
  哈尼女子服饰豪华精美。头饰上镶嵌着闪闪发亮的银泡、银扣、银链,银币,加之五彩璎珞、羽毛的重重修饰,恰如一顶雍容华贵的王冠;女性宽大的上衣多为藏青和蓝底,各种花纹、刺绣点缀其间;一颗颗、一排排银泡、银币缀满了有彩色花边的菱形紧身吊带胸兜;五彩的百褶裙花纹锦绣,彩带飘然;具有民族特色的包腿布手工精美;银链、耳环、大银手镯、颈挂珠串是哈尼妇女深爱的首饰。哈尼男子服饰现已基本汉化,平时多着汉装,民族服饰成了节日的盛装。每到节日来临,哈尼男子头缠由大红或红白相间的珠串、彩线、须穗、绒球缠绕的青色大包头,配以象征勤劳勇敢的彩色羽毛,挎精工绣饰的挂包。首饰以银器为主。
  
  饶有情趣的婚俗
  
  自古以来,男女自由恋爱就是哈尼的淳朴民风,哈尼婚俗独特而富有情趣。
  太阳落山了,哈尼寨子沸腾了。青年男女欢欢喜喜走进滇康,这里是最热闹、最欢乐的地方,也是少男少女谈情说爱的地方。围坐在温暖的篝火旁,姑娘们手里做着手工,眼睛却盯着那些弹三弦,吹口弦、竹箫的小伙子们,暗暗挑选自己的心上人。天真活泼的孩子在篝火边嬉戏玩耍,还要承担为哥哥们“偷”他们心仪姑娘织物的重任。姑娘追来索要,小伙子就展开热情的求爱攻势;若正好是姑娘暗定的心上人,姑娘就会同小伙子对歌和交流。经过接触、了解,如双方有意,就互赠银手镯、银项圈、包脚布、花筒帕等定情物。男方父亲则会请能言者一同前往女方家送提亲酒。若女方家接过提亲酒则表示许可,可进一步商定婚期;如女方家拒绝提亲酒,男方家还可以再次登门提亲。如果男方家多次提亲未果,两个真心相爱的人就会采取“抢亲”或“私奔”的方式来实现“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愿望。
  哈尼婚礼十分隆重,整个婚礼历时三天。
  第一天,男方家派出一支庞大的迎亲队伍,由主持迎亲仪式的一位中年妇女带领(哈尼语称“耶毛”),加上两名“毛抄”(“耶毛”的助手),邀上几位能歌善舞的“沙依阿配”(歌手)和全寨的未婚男女一道浩浩荡荡开往女方家。到女方家竹楼前,由“耶毛”带领迎亲队伍从男室楼梯进人里屋,大家分男女而坐。“耶毛”受男方家委托,在新娘父母和寨主前,送上放有鸡蛋的糯米饭包、烟、酒、糖果、香米粉、新娘服饰等迎亲礼物,并在“毛抄”的协助下,向新娘父母和寨主敬酒。然后男女双方“沙依阿配”开始激烈赛歌,直至晌午。
  女方家的送亲队伍精心打扮新娘,穿上新娘装,蒙上特制的披巾,藏在女室一角,由众多未婚男女充当伴郎、伴娘守护着。迎亲者要用歌声获胜后才可以冲进女室“抢”出新娘。送亲者在哭嫁的过程中,娘家备好嫁妆,新娘举酒告别父母、兄弟姐妹、亲朋好友。“耶毛”带领迎亲队伍向女方家敬谢亲酒后便返回男方家。
  新娘到婆家竹楼前,婆婆要用泉水在新娘身上来回抚摸,表示从此将新娘当成自己的女儿。随后婆婆牵着新娘的手从男室楼梯进入女室。送亲队伍完成使命,接受隆重款待后返回。
  婚礼在晚9点左右进行。新郎新娘背靠背坐下,“耶毛”先把酒递给新郎,新郎喝一口后递给新娘,新娘喝一口后又递给新郎,新郎再递给“耶毛”。然后“耶毛”用猪脚肉、鸡蛋重演一遍刚才的仪式,用篾席围住两位新人,在篦席上套上绳索,在“沙依阿配”的歌声中,人们纷纷把象征美满生活的米饭、芭蕉叶、苞谷芯等投向新人。随后举行敬酒仪式。新人第一碗酒敬父母,第二碗酒敬主持人“耶毛”,第三碗酒敬舅舅,第四碗酒敬“沙依阿配”,第五碗酒敬寨主,第六碗酒敬宾客,第七碗酒敬姑娘、小伙子……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86318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