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特点及教学实施细则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任务驱动”教学全过程中,以若干个具体任务为中心,通过完成任务的过程,介绍和学习基本知识和技能,并通过完成任务的过程,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任务驱动教学法突出学生自主学习行为,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给教学带来了清新的空气。但在具体实施中,有些老师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的具体表现形式上,以为课堂热闹了,学生讨论了,交流频繁了,就是体现了新理念,这是对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误解。
  关键词:任务驱动 教学法 特点 实施细则
  所谓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教师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掌握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其核心理念是:以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为中心,以追求课堂的最大实效性为目的,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提倡学生主动求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重视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此教学法已被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学中。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特点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严格地说是行动导向教学法下面的引导文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以及分组教学法等教学方法的一种实施手段,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手段驱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注重师生互动,教学呈现开放性:是以任务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法主要有以下特点:
  1.基础性
  虽然任务驱动教学法突出了任务的目标性,但任务的获取离不开具体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特别是在实践环节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能力,才能够完成指定的任务。
  2.目标性
  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时,教师应首先向学生布置本课程、本阶段、本单元、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带着要完成的任务或带着要解决的问题去学习。
  3.科学性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探究其未知领域,是一种非常严谨的探讨活动。那么,教学活动方案中的任务设置、内容安排和探讨程序都应该具有科学性,符合教育科学发展特点,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及认知规律,使之结构巧妙、逻辑严密、井井有条、张弛有度。
  4.趣味性
  课堂教学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激活和加速学生的认知活动,因此任务驱动教学中提出的任务必须让学生感兴趣,必须有吸引力。
  5.实践性
  任职院校或职业技能院校的课程体系往往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教师对知识进行讲解、演示后,关键就是让学生动手实践。因此,教师一定要注重“任务”的可操作性,设计出只有通过实践操作才能完成的“任务”。
  6.创新性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重要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我们教师在设计驱动任务时,还要考虑到留给学生一定的创新空间,让学生有思考和尝试余地。
  7.成就性
  通常任务驱动教学要求学生在一个教学单元内完成一个任务,一个教学单元可以是一节课也可以是多节课,同样一个任务既可以是一个大任务也可含多个子任务。那么在课前,教师就要提出的任务目标。在学生通过自己努力去完成任务的同时,实际上也帮助他们树立了信心,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成就感。
  总之,要有效地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教师必须正确理解和运用以上所述的“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学特性。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真正训练他们的各种创造性思维,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学实施细则
  1.以生为本,精心设计任务
  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中,任务作为学习的动力或动机,对它的设计非常关键。设计任务时一般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求教师在学习总体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
  其次,任务设计要符合学生特点。不同学生,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做到因材施教。
  再次,任务设计要注意分散重点、难点。掌握知识和技能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任务设计时要考虑任务的大小、知识点的含量、前后的联系等多方面的因素。
  2.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在课堂上,常常看见这样的现象:教师刚布置完任务后,一个小组的同学马上面对面开始讨论,根本没有给学生准备合作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对教师提出的任务,学生总是还没有来得及思考,头脑空空,对问题还未有自己的思维和见解,拿什么去讨论和交流?特别是小组中的知识技能较为落后的学生,往往思维跟不上,不利于他们的发展。
  3.分工明确,全体参与,鼓励合作
  可以看到,在活动中,总是那些成绩好的、性格外向的成了活动的主角,而那些成绩一般,性格内向的,不敢发表意见,很难有自我表现的机会,课堂成了“强者”的课堂。教师也总是关注那些敢于表现的学生,往往冷落了小组中的“不活跃”者,久而久之,这部分形式就失去参与的信心。这就造成了真正参与活动的只有少数学生,多数学生只不过是起陪衬作用。
  学习活动以小组形式为主,小组相对固定,每个小组成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让每位小组成员都承担一定的责任,从而促使他们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集体观念,激励学生的合作兴趣和意识,保证小组合作学习取得理想的效果,就必须改变过去单纯鼓励个人竞争的做法和相应的评价方式。采取“兵练兵”、“兵教兵”方式,鼓励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合作,由激励个人竞争转变为激励小组集体合作,不仅要注重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更要注意合作学习过程,并把小组合作表现列为评价的主要指标之一。在讨论结束时,不仅要注重学习结果的汇报,更要注意对合作过程的评价。采用对每组表现进行累计积分,按周、月评比优胜小组,这样在以小组成员为整体的激励性活动中,带动全体同学积极参与,鼓励对自己团队集体荣誉而出力。这样既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也培养学生竞争意识。
  4.多向反馈,即时调整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课堂上经常发现教师束缚于预先设计好的任务活动,缺乏创新性和生成性,总期望学生按任务要求设想作出回答,若不就努力引导,直至达到预定答案为止。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任务的角色,这是教师的悲哀,是学生的悲哀。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课前设计的活动只能是预设,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该关注学生的多向反馈,即时调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推波助澜,这样才能让学生始终处于理想的对知识的渴求的状态,才能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2]钱晓菩,试论任务驱动,中国电化教育,2005,(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15774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