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护理专业基础医学教学改革及其效果评价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选择笔者学校2016级通过普通高考录取的护理专业2个班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照组学生采用既定基础医学学科教材进行传统教学,研究组学生进行有机整合基础医学学科教学内容、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和合理应用考核手段的教学改革,结果表明,研究组学生考试成绩为(629.45±57.86)分,对照组学生考试成绩为(491.67±62.24)分,两组学生考试成绩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6.21,P<0.05);教学改革能激发学习兴趣,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实践技能,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自我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可见对高职高专护理专业进行基础医学教学改革,能够达到不断提高基础医学学科教学质量的目的,完成专业培养目标,真正体现基础医学在护理医学中的重要性,使之成为满足护理岗位实际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基础医学  教学改革  护理专业  效果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2(c)-0208-02
  护理专业学生普遍存在不重视基础医学学科学习现象,甚或部分学生有厌学心理。但是,临床护理各学科的学习必须以基础医学学科知识为基础,否则难以获得应有的学习效果,影响今后的职业提高能力,甚或不能解决临床护理实践中出现的疑难问题。这要求基础医学学科教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教学改革,通过教学内容的有机整合、教学方法的合理选择和考核手段的合理应用,不断提高护理专业基础医学学科教学质量,培养技能型护理人才,适应职业能力提高和新时代对护理人才的需要。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笔者学校2016级护理专业2个班级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均为普通高考学生。对照组学生中,男性2人,女性98人;年龄在18~22岁之间,平均年龄(20.25±5.24)岁;研究组学生中,男性3人,女性97人;年龄在17~23岁之间,平均年龄(20.16±5.37)岁。两组学生的性别组成、平均年龄、高考理科学科平均成绩、生源地构成比等影响研究结果因素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教学改革基本内容
  通过学校图书馆和网络学术资源,查找、梳理和总结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基础医学学科教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相关文献,通过纵向和横向比较,找出适合该校实际的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和做法,提高基础医学课程的整体教学质量。
  有机整合教学内容。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整合基础医学课程教学内容,删减学科之间重复内容,删减与专业无关内容,增加与护理专业密切相关的基础医学学科前瞻性理论和技能知识,增加实验实践教学时数,制定切合实际的学科授课计划,建立基于工学结合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医学基础课程体系。
  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对照组班级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根据研究组班级师生特点和教学资源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即同一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教师及其对教学方法掌握程度和利用教学资源情况不同,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简称改革教学方法,如任务驱动教学法、PBL教学法等,不排斥传统教学法,同一堂课可联合应用两种或以上教学方法),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掌握与护理密切相关的基础医学课本和前瞻性知识,强化实验和实践能力训练。
  合理应用考核手段。研究组按照准备阶段确定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活动,并进行必要的理论知识或实践知识的诊断性和形成性评价,最后进行终结性评价。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实施教学活动,与研究组平行进行必要的诊断性和形成性评价,最后进行终结性评价(期末考试)。其中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分别占30%和70%,形成性评价中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各占50%。
  1.3 评价内容
  汇总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药理学、病理学、生物化学、生物及微生物学的考核成绩(每科满分100),并比较两组学生平均成绩的差异性;以该校原有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表”为基础,设计调查表,内容包括:激发学习兴趣、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实践技能、提高人际沟通能力、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社会责任感、提高自我学习能力和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根据两组学生匿名调查结果(是或否),判定教学改革效果。
  1.4 统计方法
  两组学生考试成绩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应用t检验比较两组学生考试成绩之间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学生对教学改革效果的评价采用绝对数和相对数表示,应用卡方检验比较两组学生对教学改革效果评价之间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学生考试成绩的比较
  研究组学生考试成绩为(629.45±57.86)分,对照组学生考试成绩为(491.67±62.24)分,两组学生考试成绩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6.21,P<0.05)。
  2.2 两组学生评价教学改革效果的比较
  调查结果表明(数据略),两组激发学习兴趣、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实践技能、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自我学习能力和提高团队协作能力的肯定回答率高于对照组(P<0.05),提高人際沟通能力和提高社会责任感的肯定回答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討论
  该文是吉林省教育厅2018年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护理学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研究”的阶段研究成果之一。该课题研究的目的在于:总结出基础医学学科的教学规律,探讨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和意义,合理分配并整合各基础医学学科的教学内容,做好学科知识之间的相互衔接,制定切合实际的授课计划,并按预定方案开展教学改革活动,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较好地完成授课任务,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基础医学知识的螺旋式增长和学好后续临床护理学科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笔者选择该校2016级通过普通高考录取的护理专业2个班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照组学生采用既定基础医学学科教材进行传统教学,研究组学生通过对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药理学、病理学、生物化学、生物及微生物学等基础医学学科教学内容和课程的整合,制定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授课计划,按照预定方案实施教学改革,合理应用不同的考核手段并确定其分值分配比例。结果表明,研究组学生考试成绩为(629.45±57.86)分,对照组学生考试成绩为(491.67±62.24)分,两组学生考试成绩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6.21,P<0.05);教学改革能激发学习兴趣,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实践技能,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自我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可见,对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学生进行有机整合基础医学学科教学内容、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和合理应用考核手段的教学改革,能够达到不断提高基础医学学科教学质量的目的,完成专业培养目标,真正体现基础医学在护理医学中的重要性,使之成为满足护理岗位实际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敏.中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体系衔接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9,37(4):28-30.
  [2] 谢爱芹.护理专业基础医学实验管理的思考[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杂志,2018,2(8):194.
  [3] 施风英.如何构建基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基础医学课程教学评价体系[J].职业,2018(4):76-77.
  [4] 梁枫,侯晞,黄维琳,等.基于临床护理岗位需求调查 思考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基础医学教学改革[J].卫生职业教育,2017,35(20):132-133.
  [5] 梁枫,侯晞,黄维琳,等.以护士核心能力为导向的高职高专护理学专业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5,32(5):448-45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8285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