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地方科学院入选科技人才计划调研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科技人才计划是科技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本文以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北科院)为实证,对1993年-2018年北科院的新星计划入选人员进行了研究和深入分析,并对北科院申报未入选人员与入选人员做了比较,将北科院与其他科研院所做了比较,并对北科院内科技人才申报人才计划提出了参考建议。
  关键词:科技人才;科技人才计划;北科院;新星计划
  中图分类号:D4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9)11-0241-03
  1 1993年-2017年北科院科研人员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情况
  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简称“新星计划”)自1993年开始实施,到2017年已经实施了25年整,课题组逐年整理了历年的入选人员名单,以入选人当年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的依托单位为基准,整理出了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自1993年至2017年入选新星计划的人员名单,并以此为原始数据做了如下分析。
  1.1 1993年-2017年北科院入选新星计划的总体介绍
  根据课题组统计,1993年至2017年,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共有55人入选新星计划。其中,1993年为新星计划实施第一年,北科院无人入选,1994年-1997年入选人数逐年上升,至1997年达到峰值7人;1998年北科院无人入选,1999年至2012年每年均有入选人员,其中2006年和2007年达到峰值7人,2002年、2005年、2008年入选人数均为4人。自2006年、2007年达到峰值后,开始下降,直到2012年有2人入选,有所上升,遗憾的是从2013年开始到2017年,再无人入选新星计划。
  1993年到2017年间,新星计划每年入选的总人数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以课题组不仅统计了北科院每年入选的人数,也统计了当年入选人数占当年入选总数的比例。1997年是我院入选新星计划人数最多、最为辉煌,也是到目前为止空前绝后的一年,入选比例达到17.5%,1997年入选的人,在之后的各个人才计划中也表现最为突出。2000年和2006年也是表现较好,入选比例高的两年。2006年是北科院入选人数达到峰值,且入选比例较高的一年,是除1997年以外表现最好的一年。
  1.2 1993年-2017年北科院入选新星计划的数据分布
  (1)依托单位分布。北科院入选新星计划的55个人中,分别来自北科院下属的14个单位,入选人数最多的单位为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入选了9个人,其次是北京辐射中心和北京理化分析测试中心,分别入选了8人和6人。
  入选人员所在依托单位性质中,科普场馆共有5个入选人员,并且都来自北京自然博物馆,同为科普场馆的北京天文馆和麋鹿苑无人入选;应用开发型研究所有21人入选,以北京市射线应用研究中心,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和北京市电加工所表现突出;公益型研究所有29人入选,入选人数最多的三个所也都来自公益型院所;简单的说,在55名入选人员中,21人来自企业,34人来自事业单位。
  (2)研究领域分布。课题组对55名入选人员的研究领域进行了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的分类,分类标准参照北京市科委对于新星计划入选人员的分类标准。按照一级学科,我院入选人员共涉及9类(分类共10类)领域,除了医疗卫生领域其余领域均有。其中入选人数最多的领域分别是环境化学、生物医药和电子信息。
  二级学科分类由于在一级学科的基础上更加细致,领域更加细化一些,生物和环境这两个领域依然是入选人数最多,第三是城市建设与建筑科学。
  (3)性别比例分布。在55名入选人员中,男32人,女23人,男性占有优势地位。但是通过1993年-2001年和2002年到2017年的两个时间段对比看,女性入选人员随着时间的推进,入选比例越来越高。
  (4)学历、学位分布(以入选时信息为准)。在55名入选人员中,只有1人为本科学历,其余均为研究生学历,且这个本科学历的入选人为1996年入选人员,距离现在已有20年以上的时间。
  在55名入选人员中,除1人为学士学位,硕士、博士学位所占的总数比例分别是45%和53%。
  (5)入选时平均年龄。55名入选者入选时的平均年龄为31.5岁,其中入选时年龄最小为27岁,有2人,分别是北京市劳动科学保护研究所的姚晓晖和北京科技信息联合中心的徐冠宁;入选时年龄最大的是35岁,一共有7人。
  (6)入选类别分布(2002年以后)。新星计划2002年修改了管理办法,明确了将入选人员分为A类,B类两类进行资助。A类资助6-8万的资金用于提升个人以科研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质,B类除了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支持外还支持一个科研项目,经费额度在20-35万之间。在2002年(含2002年)以后的入选人员,北科院入選人员入选A、B类比例如下,B类入选人员所占比例更大,约为六成。
  (7)入选时是否有行政职务。在55名入选人员中,以入选时为时间点统计,有行政职务的约占三成,没有任何行政职务的约占七成。在2008年以后入选的10个人中,有5人有行政职务。
  1.3 1993年-2017年北科院入选新星计划情况分析
  1.3.1 入选人员最多的三个单位
  (1)北京市劳动科学保护研究所。北京市劳动科学保护研究所共有9人入选过新星计划,第一个为张斌,现任北京市劳动科学保护研究所所长,姜传胜已经调入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虽然调离的了劳保所,但所从事专业领域没变,2005年、2006年、2007年每年都有2个人入选,其中2007年入选的马英楠和朱伟都调入北京城市系统工程研究中心,朱伟任北京城市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马英楠任部门主任,在各自研究领域均良性发展;宁占武、刘艳均入选了北科院创新团队计划担任首席专家,姚晓晖注册了公司,加入了科研人员创业的大军,这三人在科研和科技成果转化领域均有了不错的发展,2009年入选的代宝乾为劳保所至2017年最后一个入选新星计划的人。   (2)北京市辐射中心。北京市辐射中心共有8人入选过新星计划,其中2000年以前(含2000年)有5人入选,2001年以后仅有3人入选,2007年入选的邓富国是至2017年为止的最后一个入选者。但从数据上看,2000年前,辐射中心入选人员较多,2001年后呈迅速减少之势,2007年不再有入选人员。
  (3)北京市理化分析测试中心。北京市理化分析测试中心共有6人入选过新星计划,其中3人属“学而优则仕”,刘清珺现任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刘清现任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人力资源处副处长,刘艳菊现任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副主任。2008年,高丽娟在30岁时就入选了新星计划,2012年,杨华在35岁时入选新星计划,两人年龄相仿,目前都在从事各自的科研活动,且发展势头不错。
  1.3.2 入选人员最多的三个领域
  (1)环境化学。环境化学领域共有11人入选,占了入选人数总数的20%。最早的入选人员是1996年的,最晚的入选人员为2012年。年度分配尚可,2006年有3人,表现突出。这11名入选人员单位分布分散,分别来自5个单位,其中劳保所4人,理化中心3人,轻工环保所2个,值得说明的是轻工环保所一共入选的2人均为环境化学领域。
  (2)生物医药。生物医药领域共有9人入选,占了入选总人数的16%。其中2000年之前有4人入选,而2000年之前(不含2000年)总入选人数为15人,换而言之,在2000年前,生物医药领域的入选比例高达27%之多。2000年-2003年无该领域入选人员,2004年至2007年均匀分布,在2007年入选2人后再无该领域入选人员。9个入选人员分别来自4个单位,其中北京自然博物馆最多,共5名入选人员,且北京自然博物馆的所有入选人员均分布在该领域;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有2个该领域入选人员,其余2个入选人员分别来自北京实验动物研究中心和北京市新技术应用研究所,也是实验动物中心唯一的一名入选人员。
  (3)电子信息。电子信息领域共有9人入选,占了入选总人数的16%。且年度分布主要在2000年之后,且年度分配均匀。入选人员3名来自北京市计算中心,3名来自北京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单位分布较为集中,且和单位的重点研究方向和领域符合。
  1.3.3 入选人员呈现的特点
  (1)入选时年龄低于平均入选年龄。我院55名入选人员入选新星计划时平均年龄为31.5岁,较之新星计划全体入选人员的平均年龄和任意3年抽样的平均入选年龄都要年轻。换而言之,我院入选人员入选时比其他入选人员平均年龄更为年轻。
  (2)学位低于入选人员平均学位。新星计划入选人员具有博士学位的所占比例在80%以上,我院入选人员具有博士学位的只有55%,学位水平显著低于入选人员平均水平。
  (3)主要研究领域占入选人数的主要领域份额不大。新星计划迄今为止所有入选人员所占比例最大的是医疗卫生、我院的入选人员最多的环境化学、生物医药和电子信息领域属于新星计划里所占入选份额相对较少的领域。以2015年新星计划所有入选人员领域数量为例,医疗卫生34人,社会发展19人,生物医药12人,电子信息17人,农业11人,能源材料11人,制造技术6人。我院的入选优势领域仅占新星计划入选份额的26%,且要面对高校、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的竞争。
  2 北科院申报未入选人员情况与对比分析
  2.1 2013年-2017年北科院申报未入选人员情况
  根据课题组统计,2013年到2017年5年间,北科院共有47人次申报新星计划,来自事业单位的为30人次,来自企业的为17人次。每年申报人数较为平均,基本在10人上下,没有显著区别。其中有的申报人申报2次,甚至申报3次。可见,北科院虽然自2013年以来一直没有人入选新星计划,但是青年科技人员每年依然在坚持申报,不懈努力。
  申报的47人次,按照所在单位的情况分布,按照申报人次由多到少排列。申报人次最多的单位分别是北京市理化分析测试中心、北京市劳动科学保护研究所、北京市射线应用研究中心,分别申报了8人次,7人次,6人次。以上统计按照申报人次统计,而非申报人数统计。
  申报人学历均为研究生学历,没有本科学历申报科技新星的情况出现。课题组对北科院申报新星计划的45人次的研究领域进行了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的分类,分类标准参照北京市科委对于新星计划入选人员的分类标准。按照一级学科,我院申报人员共涉及8类(分类共10类)领域,除了医疗卫生、装备制造领域其余领域均有。其中入选人数最多的领域分别是环境化学、新材料和农业。二级学科分类由于在一级学科的基础上更加细致,领域更加细化一些,环境是人数最多的领域,其次为农业和材料科学与工程。
  北科院申报新星计划的47人次在申报当年,平均年龄为33.3岁。比我院之前入选人平均年龄还要高1.8岁。北科院申报新星计划的47人次中,男性申报为18人次,女性申报为27人次。北科院申报新星计划的47人次中有无行政职务的比例,有行政职务的约占四成,没有行政职务的约占六成。
  2.2 未入选人员与入选人员的对比分析
  (1)单位分布情况比较。从2013年以后的申报人和2013年之前的入选人员对比看,北京市理化分析测试中心、北京市劳动科学保护研究所保持着较为稳定的申报情况,北京市辐射中心相比之前较多人员入选表现不佳,仅有2人次申报,实為1人申报,北京市电加工研究所也是5年2人次申报,实为1人,射线应用中心申报积极性增加。
  (2)申报人员学位和年龄均提升。与2013年之前入选人员整体情况作对比,2013年之后的申报人员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大大提升,平均年龄也比入选人员的平均年龄增加了近2岁,本应是竞争优势,却没有提升申报人才项目的成功率,非常遗憾。
  (3)申报人员的男女比例与行政职务的变化。申报人员女性比例提升,占到六成。在2002年之后就可以看出北科院女性科技人才发展的迅猛趋势,从2002年之前男性入选人员占绝对的优势,到2002年之后女性入选人员占到一半以上的比例。   2013年之前,北科院新星计划入选人员在申报时,具有行政职务的人员比例约三成,而2013年之后,申报人次中,具有行政职务的比例占到四成。
  (4)申报人员研究领域的变化。从一级学科分类看,申报人的领域分布发生了较大变化,首先表现的问题是,装备制造领域在5年間只有一个人申报新星计划。其次,按照2013年之前入选人的领域排名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环境化学依然是申报人数最多的,但是排名二、三分别被农业和新材料取代(曾经是生物医药和电子信息)。
  从二级学科分类看,生物领域不再占数量优势,而环境领域依然保持了申报数量的优势,农业和材料科学与工程申报数量占优势,城市建设与建筑科学不在具有申报数量优势,主要体现单位为劳动科学保护研究所。
  2.3 2013年以来新星计划发生的变化
  2016年开始,新星计划开始网上申报,评审过程也全部系统化2017年新星计划修订了自2002年以来一直沿用的管理办法。修订遵循“实施过程的好经验好做法要坚持、科技新星的科研管理能力要培养”的思路,在新星计划的定位、选拔培养的模式、过程管理三大方面进行了修改。由原来面上支持的青年科技专家群体向深层次培养转变,培养造就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性青年科技人才。修订取消A类,突出“人才+项目”支持方式,对于第一次担任课题组长牵头承担科研项目的青年科技工作者给予资助。突出培养青年科技带头人和学术骨干,要求申报人具备一支团结协作、结构合理的科研团队。
  从目前的管理办法以及申报评审流程看,形式上非常公平公正,只要确认了各个领域的入选比例,评审的结果一定是优中选优的,不再有北京市属单位的倾斜政策。最具优势的申报人员即是北京市颁布的重点领域的王牌单位的王牌学科的具有博士学位和副高职称的年轻人,如果师从名师并在其团队工作更是具有明显优势。
  3 北科院与其他院所对比分析
  3.1 联合培养——总后勤部、北京市安全生产科学技术研究院
  新星计划自2011年开始实施联合培养,联合培养的意思是给单位一定的名额,由单位自己组织申报评审,确定入选人员名单后申报给科委,同当年入选人员名单一起公示。联合培养单位人员入选后的考核管理和结题评审等同其他单位入选人员一样。2011年只有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为联合培养单位,名额为10人。2015年开始,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简称总后)作为联合培养单位,名额增加为30个,其下属单位包括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各所,陆军总医院等。2017年,北京市安全生产科学技术研究院成为联合培养单位,名额为2-3人。在此之前,北京市安全生产科学技术研究院无人入选新星计划。
  3.2 术业专攻——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和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分别隶属北京市农委和农业部,一级学科领域均为农业。这两个院下面的研究所也都是研究领域在农业的一级学科下作了详细的划分,不仅研究方向明确凝练,并且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有优厚的专项研究资金和科研资源,是农业领域的领头羊,是业内认可的王牌研究院。所以,只要新星计划有一定比例的农业领域的入选人员,一定会诞生在这两个研究院,入选人员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入选人员一定会有来自这两个研究所的,这就是领域内王牌研究所的优势。
  3.3 实力超群——中科院
  中科院掌握着中国最前沿的科学技术,拥有最优秀的科技人才,科研经费充足,科技资源丰富,因此也最具竞争力。在新星计划实施之初,在管理上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则,即认为新星计划是北京市财政支持的计划,对于北京市属的科研单位有所倾斜,所以在2000年初的五六年间,中科院入选人员并不多,即使有基本上也是A类支持,不是带项目的B类支持,在后来逐步放开后,中科院的实力凸显,入选人员越来越多,且由于其申报人员常年的规范的科研素养培训,其申报课题的文本书写规范,重点突出,创新点明确,具有很好的科研背景和科研条件,很容易在评审中脱颖而出。
  4 对北科院申报科技人才计划的建议
  通过同上述三类单位的比较,可以看到北科院在某些方面的不足也许影响到了本院科研人员的入选。第一方面,作为北京市最大的地方科研院所,却没有争取到联合培养单位;第二方面,研究领域分散,没有形成既有基础传承又有明确的发展未来的优势学科;第三方面,没有雄厚的科研竞争实力,单靠个别科研人员单打独斗难成气候。
  (1)夯实研究基础,凝练研究方向。扎实的科研基础,是取得科研成绩的最重要的因素。另外,科研需要专注、韧性,需要凝练、找准研究方向,上述案例入选人员从硕士博士到进站工作都有着扎实的科研基础和科研训练,有着明确、持续的研究方向。明确研究方向才能更好地进行科研积累,在所研究的领域中取得成绩。在申报项目时要有针对性,要面向当前存在的实际问题,将所研领域和当前的热点结合,有一定的新颖性和创新点。
  (2)积极提炼科研成绩,彰显科研亮点。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入选新星计划和其他人才培养项目,日常的科研积累是非常重要的,评审专家没有办法在短暂的评审时间看出一个人的科研潜力,而高水平的国内外论文、获奖、专利等都是平时科研成绩呈现最好的载体。上述案例入选人员,无论是博士后在站期间还是之后数年的科研工作中都有着很扎实的科研积累,并发表了大量高水平论文,入选了多个计划支持,还有专利,有的还获得了科技进步奖,这些都很好的彰显了他们的科研亮点,为申报人才培养项目打下了基础。
  (3)做好服务支撑,汲取经验教训。科研人员申报人才培养项目也不是个单打独斗的行为,也需要单位的支持和帮助。人才培养项目虽然有很多共性但也存在着很多差别,科研人员能不能准确把握理解申报政策、技巧还需要单位的相关管理部门做出解读、指导和培训。上述入选人员都提到了对项目指导和培训的重要性,也都提到了参加北科院前期组织的多次新星计划培训的必要性,积极汲取以前申报成功人员的意见和建议。答辩前要做好准备,把握好申报节点、申报要求及申报方式,领会申报要点,精准把握答辩时间,思路、语言清晰,反复演练。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8820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