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宝鸡市集雨窖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分析了宝鸡市集雨窖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从强化宣传、加大投入、分类指导、加强维护等方面提出了对策,以期为集雨窖的科学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集雨窖;现状;问题;对策;陕西宝鸡
  中图分类号    S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9)01-0150-01
  宝鸡市位于陕西省西部,总面积1.82万km2,人均耕地950 m2,地处北纬33°35′~35°06′、东经106°18′~108°03′,日照充足,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日照时数在2 000~2 200 h之间,太阳总辐射量达438.68~480.12 kJ/cm2。宝鸡市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区,旱耕地面积达29.01万hm2,占总耕地面积的 68.0%。近几年,随着国家政策向西部地区倾斜,国家不断增加对宝鸡市旱作农业区的投入,为解决山区旱地农业用水特别是灌溉用水修建了集雨窖,初步统计全市有集雨窖逾 2万眼。但由于各种原因,部分集雨窖并未发挥应有的作用。
  近几年来,宝鸡市农技部门根据土壤、气候等自然环境的实际情况,将集雨窖补水技术作为抗旱节水措施进行了重点发展,积极制定了调研方案,分组派遣技术人员深入岐山、麟游、千阳、陇县等县区,采取翻阅资料、实地查看、走访群众、专家座谈等方式开展集雨窖水肥一体化应用情况专题调研,发现了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1    现状
  1.1    数量增长较快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宝鸡市群众自发修建集雨窖;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国家实行财政补助配套建设集雨窖。通过农民自建,以及果业、水利、农业、烟草等多部门陆续开展的“人畜饮水”、烟田灌溉、农业综合开发等工程项目,结合新农村建设,辖区内的集雨窖数量已经达到了数万眼,成为保障干旱山区群众生产生活用水的一项重要水利工程。其中,以陇县集雨窖数量最多,已建成逾2.1万眼;麟游县建有3 000多眼,岐山在旱地4个镇修建了428眼,千阳县2009年新建了240眼。
  1.2    增收成效显著
  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集雨窖不仅有效缓解了干旱地区的缺水问题,也为扶贫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以千阳县为例,近年来该县通过实施集雨窖池节水喷灌、补灌技术,满足了就地取水,不仅对苹果树进行喷药防治病虫害、花期遇干旱喷灌,而且对春播作物进行带水点种、喷施化肥。水沟镇干沟村示范集雨窖补灌果园21.3 hm2,带动果园1 266.7 hm2,总增收707.83万元。
  2    存在的问题
  2.1    设施维护不够
  调查发现,有些集雨窖池出现裂缝,未及时修补;还有部分集雨窖因没有及时清理造成堵塞而影响利用;陇县仅有60%左右集雨窖能正常使用。
  2.2    应用不平衡
  虽然有的地方集雨窖对农业生产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仍然有不少地方集雨窖的作用还是局限于满足人畜饮水和日常生活。麟游县集雨窖容积普遍较小,储水量严重不足,且距离田间地头较远,无法持续较好地用于田间灌溉。岐山县故郡、蒲村的集雨窖形同虚设,自建成以来,基本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3    水肥一体集成程度低
  由于相关配套设施不全、后续资金投入跟不上以及农民积极性不高等,宝鸡市集雨窖水肥一体化集成程度很低,主要还停留在传统作业方式上。
  3    问题成因
  3.1    缺乏劳动力
  由于农业种植比较效益相對较低,导致大量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农村留守人员多为老、弱、病、残,他们没有劳动能力,也不愿意清理渠道杂物和开窖取水,因而造成一些集雨窖未能充分发挥作用[1]。
  3.2    缺少资金
  虽然国家配套补助了部分资金,但对农户修建集雨窖的高费用来说仍然是杯水车薪;加之水肥一体化仍需再追加投入,近年来农产品价格一直偏低,人工灌溉成本不断提高,集雨窖水肥一体化的比较效益低,导致群众积极性不高。
  3.3    管理不善
  调查发现,集雨窖建成后归农民私人所有,后期管理维护不善、设备操作不规范等问题日益凸显,导致一些集雨窖年久失修、渗漏严重[2]。
  4    对策
  4.1    强化宣传,典型引导
  加强对节水灌溉的组织领导,做好舆论宣传工作,让广大群众充分认识到节水的重要性,增强自觉节水意识。通过多种形式向群众宣传开源节流的重要性,教育群众自觉维护集雨设施,保障其集雨能力,延长使用寿命。同时,要树立典型,用事实引导农民参与[3]。
  4.2    加大投入,查漏补缺
  要持续加大资金投入,确保集雨窖充分发挥作用。建议列出专项资金,对2013年修建的集雨窖工程进行修缮和保养,解决“集雨灌溉最后1公里”的问题。对20世纪末修建的集雨窖开展一次大检查、大清理,若不能使用,可依托农业、水利项目在原基础上修造,变闲置资源为可利用资源;若能继续蓄水使用,固定村组维护人员,保证集水渠道的畅通和集水窖的正常使用[4]。
  4.3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加强对农民群众的培训,让其熟悉并掌握适用节水灌溉技术[5]。加强对集雨窖建设区域的技术指导和服务,从当地的种植结构、水源条件、农民需求出发,选择不同类型的节灌形式,开展技术咨询和服务,深入田间地头,现场解决问题。
  4.4    积极探索,加强维护
  后期的设施维护是困扰集雨窖正常发挥作用的一个难题[6]。目前来看,在集雨窖建成后交由农民维护这一做法存在一些弊端。建议探索一种新的工作方法和管理制度来加强相关设备的后期维护。
  5    参考文献
  [1] 郑茂进.集雨窖蓄水池的使用与管理[J].中国农业信息,2004(11):22.
  [2] 张国珍,赵伟娜,何春生,等.黄土塬地区集雨窖水水源地优选[J].生态学杂志,2010,29(4):749-753.
  [3] 张国珍,杨浩,武福平,等.黄土塬地区村镇集蓄雨水的水质特性分析[J].中国给水排水,2009,25(17):85-87.
  [4] 成智涛,肖志伟,陈道云.集雨节水灌溉技术[J].湖南农业,2012(11):14.
  [5] 冯前,关晓春,尹学红,等.干旱地区集雨窖施工技术[J].致富天地,2012(2):62-63.
  [6] 刘维琴.山区集雨窖的修建及管护技术[J].现代农村科技,2010(6):3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9125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