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烟草赤星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治研究进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烟草赤星病是烟草主要病害之一,本文对烟草赤星病的发生、病害类型、流行规律、综合防治措施进行了综述,进一步探讨了烟草赤星病防治的发展方向,以期为赤星病的综合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    烟草赤星病;发生规律;综合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S435.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9)01-0120-01
  烟草赤星病(Tobacco brown spot)又称赤斑病、褐斑病、火炮叶,是一种真菌性病害[1],是我国植烟区烟草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主要病害之一,近年来在云南省各大烟区发生危害严重。烟草赤星病主要发生在烟叶生长成熟后期,具有流行速度快、潜育期短的特点,遇到适宜环境条件,短时间内就会造成大流行并迅速蔓延,造成叶片残破不全、内在化学成分不协调,烟叶品质差、利用价值降低,常给烟农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2]。1892年,首次有赤星病报道,之后几次给全世界烟叶生产造成巨大影响。1916年,我国在北京首次发现烟草赤星病,1964年山东大暴发赤星病,给烟农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1990年后,此病在全国各大烟区广泛流行。近10年来,经过烟草行业科研工作者不懈努力和深入研究,取得了巨大进步。但由于生理小种多变、气候环境异常多变,加之烟草品种抵抗赤星病病原真菌入侵抵抗力差等因素影响,使得此病的发生呈逐年上升趋势。
  对于烟草赤星病的防治,关键在“防”,只有防治结合、综合治理,才能有效解决此病带来的危害,为工业企业提供优质原材料,促进烟叶生产向着“生态、安全、健康、特色”方向发展。
  1    病害类型及症状
  烟草赤星病是由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e(Fries)Keisslar)引起的真菌性病害[3],该病菌为半知菌亚门、链格孢属真菌,其分生孢子呈浅褐色,单生或丛生,菌丝无色透明,有分隔,形状多为直立;分生孢子萌发时颜色较浅,逐渐变为浅褐色,通常在病斑表面形成一层黑色霉层。分生孢子大小差异较大,在6.0~22.0 μm×7.0~70.5 μm之间,分生孢子梗大小在5~125 μm×3~6 μm之间,不同品种分生孢子结构差异很大,存在核质交换现象,分生孢子壁有锯齿状突起,可能与孢子的侵染力、附着力和致病性有关[3]。病原菌在PDA培养基上生长为白色菌落,逐渐变为褐色直至暗绿色菌落,在温度21~28 ℃、湿度100%条件下最适宜菌株生长和产孢,适宜的光照对病原菌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暗处理能抑制菌株生长。病斑呈圆形或不规则圆形,产生同心轮纹,病斑中心有黑色或深褐色霉状物,是赤星病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
  烟草赤星病菌有2种致病型病原菌,一种为柠檬致病型,一种为柑橘致病型[4],2种致病型病原真菌均能导致烟叶发生赤星病。赤星病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烟杆、蒴果也受危害。发病初期,先在下部叶上发生,随着叶片的进一步成熟,发病逐渐加快,呈波浪式发展。病斑初期为黄褐色小斑点,逐渐变成圆形或不规则的褐色病斑,边缘明显,周围存在黄色晕圈,当湿度大时,病斑逐渐扩大,每扩大一圈,病斑上会留下一圈一圈的痕迹,形成同心轮纹;当环境干燥时,病斑容易穿孔破裂,形成凹陷斑点。病害严重时,多个病斑会连成一片,使得病斑枯焦脱落,最终导致烟叶残破不全,失去烘烤利用价值。
  2    流行规律
  烟草赤星病病原菌属于混杂种,初侵染一般是菌丝在杂草或烟株残体上越冬,翌年菌丝长出分生孢子后随气流传播侵染烟株,最开始在下部叶发病;当环境条件适宜时,病原菌在烟株上再次产生分生孢子,形成二次侵染或多次侵染,最后形成大面积流行发病。
  烟草赤星病在20 ℃下即可发病,有报道最适温度为23.7~28.5 ℃,但赤星病要侵染成功,还需要有充足的水分,才能促使分生孢子萌发,在降雨多、空气湿度大的烟区,赤星病发生危害较为严重。若温度与湿度适宜,病菌48 h内即可发生再侵染,几天便能毁灭全部烟株。
  3    综合防治措施
  赤星病防治时,应提倡“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防治方针,主要的防治手段包括选用抗病品种、清除田间病株、改进栽培方法、综合应用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等措施,可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3.1    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是以改善烟株外部生长环境来抵御赤星病病原物入侵植株的一种综合防治措施,主要通过选用抗病品种、合理农事操作、科学水肥管理来进行烟草赤星病的综合治理。农业防治必须同化学防治密切配合才能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在烟叶栽培中,品种不同,对赤星病的抵抗能力也不同,实践证明,高抗品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缓解赤星病的发生与蔓延。Beinhart 1000-1是美国最初选育的抗性品种[5]。我国河南选育出的净黄叶,是我国用于选育抗赤星病品种的主要抗原亲本。近年来,育种科研人员在抗性品种选育上取得了突出成就,获得了净黄叶、Beinhart 1000-1、NC95等中高抗性品种,有效控制了烟草赤星病的流行与发展。
  田间管理和科学水肥管理也能有效降低烟草赤星病的发生与流行。土壤肥力和合理密植在不同程度上都能影响烟草赤星病的暴发与流行。移栽时,烟株密度不宜过大,移栽密度过大,其通风透光性差,造成田间局部温度与湿度较高,易引发赤星病。土壤肥力过剩或氮肥过多,容易造成叶片幼嫩,贪青晚熟,烟株抵抗力不强,自身抗病性降低,进一步加重了该病的流行。
  3.2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是目前防治烟草赤星病效果最好、见效最快的方法。与其他防治方法相比,化学防治见效快、方便快捷、效果好,在生产中运用广泛,在实践中也取得不错的防治效果。但化学防治因存在药剂残留、影响烟叶品质以及病菌抗药性等缺点,应根据不同的发病情况,选择适宜时机、适宜剂量化学药剂进行烟草赤星病的防治。有研究表明,喷施代森锰锌2次即可有效控制烟草赤星病发展;在赤星病发生后,用40%菌核净500倍液喷施烟株,其防治效果达到了90.5%;用40%保丰宁400倍液、40%菌核净500倍液等对烟草赤星病防治效果也较好;另外,扑海因1 500倍液也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张文梅等[6]研究发现,利用40%菌核净800倍液和25%嘧菌酯悬浮剂600倍液对赤星病防治效果可分别达到70.85%和77.33%。
  3.3    生物防治
  随着中国进一步倡导“绿色、生态、健康、文明”发展,中国越来越重视化学药剂给环境带来的巨大负面影响。相对而言,“无毒、高效、无残留”的生物防治技术越来越受到广大科学家的青睐。随着科技的进步及现代生物技术的进一步成熟,特别是转基因技术,为防治烟草赤星病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思路。窦道龙等[7]将拟南芥Wassileuskija 生态型NDR1基因整合到烟草基因组中,发现3个株系对赤星病的抗性有了明显的增强。拮抗菌的筛选,也是实施赤星病防治的有效途径之一。万  科等筛选出了拮抗菌对赤星病菌丝的生长、分生孢子萌发、产孢有明显抑制作用。丁爱云从番茄、辣椒土壤中分离得到5株细菌、4株放线菌对烟草赤星病抗性较强,为烟草赤星病的綜合防治提供了新思路。
  4    参考文献
  [1] 胡健康,肖金胜,胡功军,等.防治烟草赤星病使用药剂技术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2(30):7.
  [2] 耿丽娜,帅红,赵敏,等.重庆巫溪烟区烟草赤星病病原鉴定[J].江苏农业科学,2016,44(8):181-183.
  [3] 陈惠明,张仲凯,方琦.烟草赤星病菌超微结构研究[J].电子显微学报,1996,15(5):419.
  [4] WHITESIDE T O.A newly recorded alternaria-induced brown spot disease on Dancy tangerines in Florida IA[J].Plant Dis. Rep,1976(60):326-329.
  [5] 王元英.中美主要烟草品种亲缘分析与烟草育种[J].中国烟草学报,1995,2(4):8-16.
  [6] 张文梅,张超群,周治宝,等.不同杀菌剂防治烟草赤星病的田间药效评价[J].生物灾害科学,2013,41(7) :2916-2917,2919.
  [7] 窦道龙,王冰川,朱生伟,等.转DNR1基因烟草对赤星病和晚疫病的抗性增强[J].中国农业科学,2003(10):1120-112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9125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