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绩溪方言谚语的语言特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绩溪方言谚语不仅折射出了徽州的人文思想、风土人情,而且通过口耳相传,客观上也保存了方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现象,在语言上呈现出鲜明的特征。
  【关键词】绩溪;方言谚语;语言;特征
  中图分类号: H17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9)19-0140-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19.067
  績溪地处徽州,作为皖南古徽州六县之一,绩溪不仅有粉墙黛瓦的建筑之美,层峦叠嶂的自然之美,更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积淀形成的文化之美。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凝聚体”,因为“语言在文化的建构、传承以及不同文化间的交流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谚语是现代汉语词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方言谚语是先民长时期以来对当地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透过方言谚语,可以知晓当地的风土人情,探究本地的地域文化。此外,通过口耳相传,客观上又保存了方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现象。绩溪方言谚语作为口头文化的一部分,可以折射出徽州的人文思想和风土人情,同时又具有其独特的语言特点。
  1 绩溪方言谚语的基本类型
  按照内容,我们可以将绩溪方言谚语分为气象谚、农业谚、风土谚、事理谚四种类型。
  1.1 气象谚
  这类谚语主要与气候、天象变化知识有关。如:
  九月重阳卖臭肉,十月还有小阳春。
  雨打中秋节,雪打闹元宵。
  春寒多雨水,夏寒雨不流。
  冬至月头,卖被买牛;冬至月中,无被暖烘烘;冬至月尾,冻死老鬼。
  千年难碰中秋社,百年难遇一朝春。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1.2 农业谚
  该类谚语主要传授农业生产知识。如:
  夜华夜华(“夜华”指晚霞),挑水浇茄。
  有粪无灰,一季白栽;有灰无粪,只有一半。
  领儿要好娘,种田要好秧。
  1.3 风土谚
  风土谚是指广大人民群众对乡土习俗、自然风貌等现象进行概括总结的谚语。如:
  手捧苞芦餜,脚踩烈炭火,除去皇帝就是我。
  磡头磡,上床还有三道坎。
  一都柴,二都米,三都姑娘四都被。
  逢春不回娘家。
  七月半放鬼神,十月半收鬼神。
  1.4 事理谚
  这类谚语大多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从这类谚语中,既可以了解一些生活常识,也可以领悟到生活中的哲理。如:
  行要好朋,居要好邻。
  家务不算工,做死老长工。
  拜年拜到二月二,挂钱挂到四月八。
  宁可跟着讨饭娘,不可跟着做官老子。
  吃着碗里,望着锅里。
  老鼠要存三年粮,麻雀留不住隔夜食。
  别看新娘上轿,要看老来收场。
  以上四类绩溪方言谚语一方面鲜明地体现了包括绩溪在内的徽州“一府六县”的名物特产,如“苞芦餜”(玉米棒)、“烈炭火”等;另一方面也细致入微地折射出了绩溪人的处世哲学(负重前行、谦抑自省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记忆和文化传承功能。
  2 绩溪方言谚语的语言特点
  绩溪方言谚语以口语的形式存在于当地的日常生活当中,代代相传,在语言上具有鲜明的徽州方言特点。
  2.1 注重押韵,顺口悦耳
  绩溪方言谚语,大多由两句构成,尾字押韵。如:
  (1)有借有还,再借不难。
  (2)重阳无雨望十三,十三无雨一冬干。
  (3)领儿要好娘,种田要好秧。
  (4)老来学木匠,学来学去不登样。
  (5)卖田卖地,不卖书字。
  (6)娇子不娇书,娇书变养猪。
  (7)捧人家碗,受人家管。
  以上谚语中,(1)(2)(7)押的是遥条辙,豪韵;(3)(4)押的是中东辙,东韵;(5)押的是一七辙,支韵;(6)押的是一七辙,鱼韵。
  通过押韵,“使谚语的末尾字音跌宕回环,增强了谚语的音乐性,可以使谚语音节和谐优美、顺口悦耳,便于记忆流传。”[2]
  2.2 巧用叠字,生动形象
  有些绩溪谚语,巧妙地运用叠字,既可使音节舒缓,又可以起到生动形象的效果。如:
  有财别惊慌,没财抖忙忙。
  反映了绩溪人的宿命论思想,“抖忙忙”描写了忙忙碌碌却一无所获的生活状态。
  别别别,端了就跳。
  通过“别”的反复使用,讽刺了嘴上说不要,但是拿了就跑的言行不一的现象。
  冬至月头,卖被买牛;冬至月中,无被暖烘烘;冬至月尾,冻死老鬼。
  这则气象谚指的是冬至与阴历月份的对应关系,如果冬至在阴历月初或月中,那么气候温暖,“暖烘烘”的叠音使用,使人觉得如沐冬日暖阳,温暖、惬意。
  十月初一晴一晴,卖柴老妪抖淋淋。
  阴历十月初一天晴,那么冬天就会经常下雨雪,“抖淋淋”说出了卖柴人的艰辛不易。
  月亮生毛,半夜雨滔滔。
  月亮如果有光晕,半夜就会下大雨,“雨涛涛”描述出了雨势磅礴的场景。
  绩溪方言谚语中叠字的使用,使得语义强化,增添了语言的动感色彩,使绩溪方言的形象性进一步增强,同时也使得音节对称,增强了音律美。
  2.3 妙用修辞,形美意丰
  绩溪方言谚语运用多种辞格,或描摹状物,或说理明义,以达到语言简洁,意蕴深厚的修辞效果。其中运用最为普遍的是比喻辞格。   比喻是汉语中最常见的一种修辞方式,运用比喻,可以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概括的东西形象化”[3],借助比喻这一辞格,绩溪方言谚语在传授知识、道德教化等方面做到了形象生动、通俗易懂。
  绩溪方言谚语中运用的比喻形式多样,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引喻等类型均有体现。
  如:三代不念书,好比一窝猪。
  运用明喻,说明家族子弟如果不读书,就不明理,就会像猪一样,吃了睡睡了吃,浑浑噩噩终此一生。
  没个冬瓜奈何,端个葫芦出气。
  运用借喻,以此讽刺有些人怕强欺弱。
  种田要好秧,领儿要好娘。
  运用引喻,用种田需要好秧苗来说明母亲在教育孩子方面的重要作用。
  人来求我三春雨,我去求人瓦上霜。
  运用暗喻,用“三春雨”“瓦上霜”暗指世故人情。
  绩溪谚语有时为了更深入地说明事理,也会出现连用比喻(博喻)的语言现象。如:“老鼠掉下谷仓,细狗掉下茅厕”连用两个喻体来说明意外的惊喜;“人多不管事,牛多踩滥田埂,狗多不看门”用两个喻体来说明人多不管事。
  绩溪方言谚语是先民们对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在历史长河中口耳相传,具有很强的口语色彩。在喻事说理时大多选取身边熟悉的事物,既通俗易懂,又幽默风趣。如:“老鼠要存三年粮,麻雀留不住隔夜食”“三代不念书,好比一窝猪”。
  “瞎眼鸡碰到个滚糙谷”“徽州骆驼绩溪牛”等选取动物为喻体,“种田要好秧,领儿要好娘”“没个冬瓜奈何,端个葫芦出气”等选取植物为喻体,“小洞不补,大洞吃苦”“蜜糖嘴,黄连心,口是心非要当心”“一窑不出两样货,一被不盖两样人”等选取日常的生活场景来说理,通俗易懂,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
  此外,绩溪方言谚语还可见借代、对比、回环、夸张等辞格。如“财赶盛家,黄病打哀家”运用了借代辞格,“黄病”指肝炎,此处用特征代本体,利用事物之间的联系构成名称的替换,可以引起人们的联想,同时也使表达更具体生动。“赶忙三十夜,清闲初一朝”运用了对比,将大年三十的忙碌与正月初一的清闲表达得鲜明、突出。“让人不为怂,痴汉不让人”运用了回环辞格,使语句整齐匀称,语意精警。“懒嘞都要生蛆”“懒出鸡屎油”运用了夸张辞格,对人“懒”的程度进行了夸大渲染,使人印象深刻。
  2.4 句式整齐,节奏鲜明
  “语言的‘节奏’是语言的异同、轻重缓解、高低变化、停顿间歇在一定时间内互相配合交替出现关系的组合。它是由音色、音量、音高、音长四个要素构成的,其中任何一个要素在一定时间内有规律地交替出现,都会造成节奏”[4]“谚语虽然主要是以口头形式存在的,但它远比一般口语更为注意节拍停顿的安排。”[5]绩溪谚语亦是如此。绩溪方言谚语从语法上可分为单句和复句两大类,复句以并列、选择关系居多,句式大多比较工整,上下两句字数相等。無论单句谚语还是复句中的分句,以五言、六言、七言为主,每一句内大多数是以双音节或者三音节为一次停顿,谚语节奏非常鲜明,和谐匀称。
  如“赶忙三十夜,清闲初一朝”“种田要好秧,领儿要好娘”采用二三式的节拍,“人来求我三春雨,我去求人瓦上霜”采用二二三的节拍,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韵美。
  绩溪谚语是在绩溪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历史长河的沉淀中,已经形成了质朴、生动、通俗的艺术特色和鲜明的语言风格,彰显着它独特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杜道明.语言与文化关系新论[J].中国文化研究,2008(4):133-140.
  [2]江亚丽.桐城谚语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0:35.
  [3]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六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191.
  [4]吴洁敏,朱宏达.汉语节律学[M].语文出版社,1983:88
  [5]武占坤,马国凡.谚语(修订本)[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8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9846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