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体育教学改革对学生体能提升的作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彭芳莹 邓昌业

  摘 要 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下,高等职业院校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教学内容、方式、方法以及考核的标准都在改革之后发生巨大变化。学生作为实际体育教学的主体,对于体育在社会实践中的作用的理解非常重要。本文将深入探究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对于学生实际生活的变化。
  关键词 高职体育教学 学生体能 作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9.07.021
  On the Role of Higher Vocational Physical Education
  Reform on Students' Physical Ability Improvement
  PENG Fangying, DENG Changye
  (Hunan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Xiangtan, Hunan 411100)
  Abstract Under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 the teaching reform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as been deepened, and the teaching content, methods, methods and assessment standards have undergone tremendous changes after the reform. As the main body of practical physical education,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the role of sports in social practice is very important. This article will delve into the changes in the physical educ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or the actual life of students.
  Keywords higher vocational physical education; student physical fitness; role
  高职体育教学的教学方式大部分仍停留在最原始的基礎上。自改革之后,教学方式上有了创新以及教育的资源门槛被抬高。而对应的,学生自己的体能提升和心理素质加强,学生自我状态也越来越好。面对未来的就业和生活,一个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前景。
  1 高职体育教学改革基本内容
  1.1 对象
  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的对象基本上是学校的体育教学资源水平,包括师资力量、体育场地及专业化的体育器材。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将不合理的体育教学部分进行剔除,体育教师知识背景更加专业化,场地标准化,引入符合当下实际需求的体育教学管理方法,以此来适应当前教育的发展。
  1.2 特点
  高技能、高素质、综合型的教学目标是主要特点。高职体育教学的改革上具体到学生运动量的安排。在体育教学的课程设计之初便要兼顾课外活动和体育理论教学时间,而且需考虑不同专业男女比例的协调性,教学过程中更要注意学生能否充分发挥自我的特性,因此,课程设计同时也具备差异性和特殊性。
  高职体育教学改革中还体现了德育教育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为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结合并考虑学生的年龄成长,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变化。对于青春期的学生群体来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提升学生自我承受能力,使得他们能树立更加积极向上的心态,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的过程必定少不了对于学生认识事物能力的提升、与自身专业的结合和团队意识的提升。从而发掘学生的潜在能力,培养出综合型人才。
  1.3 基于体能的相关概念   有关体能的专业知识包括职业体能等体适能,其专业的解释是人身体天生及后天的加强使得适应环境对抗外界变化的能力,也即身体的机能形态和运动素质。而在判断一个人具备的体能时,其往往通过综合的评判一个人的形体、耐久度、速度、协调能力、是否灵活和具备的力量,当然在某些情况下也评判这个人的柔韧性。特殊情况下的不同评判条件对应的是特殊职业的基本要求,而不同职业所具备的要求并不完全相同,但大部分一致。
  职业体能便应运而生,在应对不同的职业环境下所需要的体能水平不同,还有更多的是特殊的一些指标。比如在需要耐久度较高的职业中,从业者的耐受力和身体素质便是首要考核的指标,而力量和形体便考虑较少。回到当代的高职教育环境,提升体能的作用也在于拥有在特定工作环境下的特定工作能力。因此,高职的体育教学改革必然是以学生未来的职业为目的出发,迎合学生的职业需求。而提升体能也是一个改革的重要方向。
  2 高职体育教学改革中提升学生体能的方法
  2.1 认清体育教学的本源,不只注重项目上的培训
  学生体育的兴趣培养对于未来的体能训练以及日后的日常生活极其重要。往往在高职体育教学课程设计中普通教学模式下任务的体育技能的训练比起兴趣训练更占主导,加上不合理的考试评分标准,致使学生失去了兴趣,使得体育的乐趣不复存在,也更加谈不上自我主动的锻炼。部分高校让学生摆脱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使用手机APP应用辅助对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打卡监督,从而增强体育锻炼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比重。而且在高职体育教学改革中,除了理论教材之外,场地器械都不能达到要求,而教学工具的缺乏会使得课堂的教学趣味下降,对体育教学产生一定的影响。
  2.2 向学生表达体育的实际内涵和教学目的
  体育课程的教学目的对于学生体育学习影响很大,但体育教学中老师的教学目的与教学标准并不够明确。在学生眼里,体育教学的改革十分简单,通过运动强身健体。而其中的内涵和延伸的意义还有许多。体育锻炼的宗旨是以增强体质为主,个人体能得以提升,从而促进身心健康。体育是一种更为实践性的更加专業化的课程,高职体育教学改革除强调教育背景的升级换代之外,还有本质的内涵扩充,以此延伸体育课程所具有的意义。
  2.3 教育资源的提升
  老师的队伍更加专业化,硬件设施的投入进一步加大。由于高职体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老师的教育背景和能力极为关键。体育教学的老师不仅是体育教学管理方法的制定者,也是具体的实施者。老师没有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没有办法给学生示范动作,更不能提供体育锻炼中的注意事项。缺少专业的知识,会有可能给学生的身体造成一定的损伤,在这个年纪不注重身体上的保护,缺乏一定的专业知识,为以后生活埋下隐患。建立完善的师资队伍,提高入门门槛,并且为老师的专业知识进行补充。具体在于为体育老师提供培训和定期指导,学习并运用更加先进的手段,提升教学能力和质量。
  2.4 增添具备应用的项目
  职业中有坐的比较多、站的比较多、弯腰比较多的,相对应的平常的教学习惯便是通常的考核手段,内容更是单一。增添对应的教学项目,比如室内工作以久坐为主的专业学生可以教授太极拳,以室外就站或者奔波为主的专业学生可以进行形体负重练习等等。这几种教学模式是课程改革的一种设想,以此为例的改革还有许多,课程的内容变化还有很多。现代高职教学还有很多的体育选修课开展,所以构建完善的职业体育教学课程体系,加强开发实用性的教学模式,才能促进改革的发展,由此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3 高职体育教学改革对学生体能提升的意义
  与普通教育不同的是,高职教学强调综合性、不僵化、注重实践。而高职体育最主要的教学目标是以职业为导向培养能快速适应社会的高技能、高素质、综合型人才。办学的过程重视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健康是体育教学的主旨,通过增加学生体育兴趣意识,来增强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在一部分的实验数据背景下,迎合未来的职业发展进行的改革是需要深入的。实验由两个班级的学生作为主体,专业是焊接专业,专业背景自然需要耐久度高,适应度好。长时间的在厂里工作的工作项目也需要好的心理承受力、力量和耐力。实验一共采集到60个学生的数据,在1000米和引体向上的考核项目中调查学生的体能进步情况。相应地,项目内容为引体向上和1000米跑步,配合太极拳的教学。在实验完成后对两个班级的职业体能有了全面的了解。而通过突出的对比试验发现,在普通教学内容下的普通班级在这两项指标中完全不如实验班的水平。可以得出的是,改革后调整的教学方法使得对应的职业体能大大提升。所以根据未来的职业方向调整教学内容,学生体能的提升大大受益。
  在随机抽取的实验班的学生访问中也提到了,改革后的教学是充分考虑到未来职业发展的,更值得注意的是,改革后的对应职业发展的教学吸引到了学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对体育的学习有了兴趣。
  4 结语
  高职体育教学改革对学生体能提升的要求增加,面对未来的就业和生活,一个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为高技能、高素质、综合型学生提供更好的前景。同时,学校加大设施的投入和教师队伍的建设,将高职体育教学融入整个学校教育教学体系之中,跟上时代的步伐。
  参考文献
  [1] 韩少勇.高职体育教学改革对学生职业体能提升的作用分析[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7(04):123-126.
  [2] 张长青.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对提高学生体质落实策略的研究[J].运动,2017(15):66-67.
  [3] 汤剑辉.高职体育教学强化职业体能的对策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5.5(26):79-8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0200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