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出版融合唯有破才可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肯定了出版融合是趋势,指出如今融合的手段、方式、要求等多为技术层面。融合的目的看似一致,但是花架子多,缺少内行,缺少出版融合的整体线路图,出版社更是缺少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因此要真正融合,出版社从内到外必须压缩、兼并、重组、调整。
  关键词:出版融合;出版创新;重组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9)22-0210-0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E:\知网文件\电脑\电脑22-24\22\6xs201922\Image\image1.jpeg>
  提到出版融合我们一定会想到纸质图书出版的过程,从作者到读者拿到一本书要经过多少道流程,多少人为之服务,而且占用的空间和时间一直是我们曾经无法抗拒的巨大付出,就算一个省级图书馆如果要藏个几千万本书,需要有庞大的、数万平方米特别建造的馆。今天要想收藏上亿本书只需要数百平方米,几台服务器就可以了。而且读者不需要到图书馆去借阅,在家里、办公室的电脑上可以迅速搜索、查阅、下载、打印所需部分。媒体融合彻底打破甚至是颠覆了原有的线性单向传播路径,电子阅读可以通过手机、kindle等移动设备在多种环境中实现随时随地的阅读,比传统纸质出版物更加便捷,成本也更为低廉,读者能以极快的速度找到需要的内容,等等,这几乎相对传统的纸质出版是一个从不可能到可能的一个神话。所以传统出版物在新媒体时代被不断地压缩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也就是从大众化的消费群演化为了小众化的受众群。
  虽然媒体融合的概念从20世纪90年代就被提出,但是真正引起重视是新媒体多平台涌现的21世纪,也就是科学改变了我们的阅读习惯,改变了我们对世界认知的方式,所以到了2014年,媒体融合被提升到国家整体战略层面,极大地影响了整个出版传媒业,使出版业全面进入大数据时代,融合已经是出版业谋求生存、发展的客观需要与趋势。
  但是若干年过去,对待传统出版与互联网融合口号很多,模样不少,各显神通,但是仅在产品、渠道、服务等环节利用新技术手段、联合新媒体平台进行了探索融合。
  新媒体新技术的浪潮,裹挟着出版业。这如同新春到来之时,虽然新芽初放,但是也是寒意习习。最能说明问题的就是2018年在全国28大行业中唯一净利润为282亿的就是传媒。
  简而言之,出版的融合一定要体现在创新上面。出版创新的前提是思维创新。思维是行动的前提,就是要以互联网思维为原点的创新,需要的是颠覆性、体验性、简约性、极致性等,实际上是人力、财力的投入与技术的保障,从而保证达到数字化出版的两个层面:传统内容的数字化、无纸化的数字化。我们认为思路正确后投入与产出一定会成正比的,那么现在的融合总是投入大,问题多,效益不是十分显著,过于依赖技术层面,使原本不堪重负的出版传媒业摊子越铺越大,负担愈加沉重。
  那么出版与新媒体融合除了技术层面在哪些地方需要我们提高认识?
  1 融合的思路过于狭隘
  1)从印刷文化到数字文化,这种跨越本身就是文化引领的结果。改变自己的同时不知道我们的出版人有没有考虑去引导读者阅读的习惯,而不是去一味地迎合。
  2)许多出版社借助新媒体风潮,拓展社群营销、网络直营,创新宣传推广方式,发现了图书销售的新天地,确实提升了销售收入。这部分新增收入,能否抵消传统渠道的收入萎缩,同时新渠道的拓展成本和利润如何,是新现象的“另一面”。
  3)新媒体平台与投资人,是逐利的,他们对利润的渴望并不低于出版业,有时高到令“走出书斋”的出版人咋舌。除非是出版社自建新技术平台,否则第三方平台或技术对经营收入的分成要远远高于实体书店和传统批发商,少数第三方凭借技术障碍或者隐形垄断,提出了相当苛刻的分成要求。出版社开拓新渠道的话语权,亟待加强。
  4)目前新媒体的出版呈现出碎片化、标题化、娱乐化的趋势,内容杂乱,不成体系。这和新媒体的内容展现方式以及人们的浅阅读习惯有关,同时也因为新媒体的海量内容要在很短时间内处理,编辑力量跟不上,顾不上精耕细作。
  而数字化出版今后究竟如何发展,如何适应未来阅读人群的需求,纸质图书今后的方向等重大决策性、战略性思考问题,还没有为大多数出版社去考虑。
  2 数字出版尚未撼动现有的编辑策划出版模式与思维
  在我国编辑出版行业中,整个编辑出版队伍普遍存在着年龄结构偏大、知识未更新的现象。他们中很多人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操作水平较为低下,仅会使用简单的办公软件,对当前层出不穷的新型编辑出版技术不熟悉,甚至不去学习,抵触情绪也较为广泛,这就使得不少工作人员在编辑出版的工作里仍然沿用旧有的手段,极大地降低了编辑出版的效率。即便对年轻的出版社工作人员而言,新的编辑出版技术手段由于类型多、更新快,要他们随时跟上脚步还是有很大困难的。加上一些出版社不愿意投入精力搞培训,导致了差距越来越大。
  数字出版近年来持续增长,从单一的纸质图书扩展到电子书、有声书、视频动漫、影视剧乃至手机阅读、大数据等全媒体、全载体形态。在人力成本日渐增加的今天,数字产品可以省略传统印发等诸多环节,成本低,利润高。但是不少出版社,其数字出版业务尚处于“一把手号召”阶段,面临版权整理、电子文件转化等诸多障碍。编辑人员静候在数字出版的门口,一脸茫然,离“产品经理”“内容服务商”的要求还很远。
  不少出版社在几年来建设成功了融合发展的项目,有数据库、出版融合实验室、新媒体营销平台,提出了“生态出版”“智能出版”等概念。这些项目面临着之后运营维护的重任和其持续盈利能力等市场检验。融合发展项目與出版社原有经营业务的衔接,能否形成新的经营收入主体,也是建设者需要冷静思考的问题。近年来,国家重视出版融合,投入了诸多财政扶持资金,为出版行业渡过改制后的困难期、试水新媒体浪潮提供了扎实的资金基础。随着财政资金从扶持转变为参与经营,新生的诸多出版融合项目的运维、盈利能力尚需实践检验。   当下绝大多数出版社的主体收入,还来自图书销售。而图书销售的利润,并没有随着融合发展的推进而得到提升;相反,图书利润在实体书店和新媒体渠道的双重压力之下有进一步压缩的趋势。出版业的钱还是那么难赚。即便是之前利润无忧、有教材教辅资源的教育类同行,想必也遭到了在线教育、网络题库等新媒体的冲击。
  3 融合发展只改善了少数领跑者的经营状况,却并没有改变以图书销售为主、图书利润走低的行业现状
  融合发展、多元经营乃至资本运作,正迅速“改变”着我们这个古老的行业,但远未达到“重塑”的程度。出版融合的领跑者,几乎都是专业化、市场化程度高的出版单位。而跟随者和观望者,往往专业化、市场化程度递减。融合与转型,是大势所趋。暂时落后者不妨将融合发展与专业化改革、市场化改革结合起来,用改革推进融合、用融合带动改革,找到自己的转型之路。
  目前不少出版社的盈利大多是靠教材和教辅,实际上随着物联网的兴起运营(如5G的应用),同步的远程电化教学将会解决省(区)甚至全国学校教学水平不平衡的问题,电子书包将解决学生超重的书包问题,更可以解决偏远地区上学难的问题,解决教师整体培训问题,解决学生的课外作业标准化的问题,甚至可以解决电子教材、作业、辅导,还能个性到针对某个学生学习问题的辅导。所以出版社的融合兼并重组今后更多地要解决知识产权的保护,物联网人才的培养,在线阅读收费市场的改变,适应性教材使用、更替、提高、统一、合理、科学化等一系列问题。
  4 融合停留在技术层面,没有抓住核心
  迄今为止,大多数高喊着转型的传统出版企业,只是简单地开办新媒体公司,推出电子书,推出移动客户端及微信、微博,并没有把各种新媒体生产要素和媒介资源整合、融汇在一起。这种所谓的“转型”充其量只能算是“转场”,这是远远不够的。当下出版融合的核心就是对传统出版社进行压缩。我国每年出书超过30万种以上,据文献学家统计,从古代到辛亥革命,我国一共出版了20万种图书。而现在,一年的出版量就超过了以往2000年出版量的总和,曾经奢望的“浩如烟海、卷帙浩繁”到如今已经是名副其实。但是有多少书被读者接受,有多少书进不了各图书馆,进不了各书店?全国现在有出版社560多家,主要集中在北京,234家;第二为上海,39家。而传统图书读者群急剧流失,“无人读书”的局面逐渐显现。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阅读纸质图书时间为20.20分钟,看手机的时间却是阅读纸质图书时间的3倍,达到了74.40分钟。同样我国图书发行单位从2012年开始一直呈现递减趋势,传统图书销售开始出现负增长,尽管图书新书品种在不断增加,但是单册印数的数量一直在下降,库存已经是每家出版社的心病。
  每年出版图书我们知道传统出版除了受网络与数字阅读的冲击外,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人口总和生育率的变化,1970年我国的人口总和生育率为5.65,到2018年仅为1.05(正常为2.1),这种现实是即使没有新媒体的冲击,按照趋势正常的读书人口比例也在不断地下降。很多省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由一家出版社发展到今天的10多家(如安徽省),这么多出版社靠什么活下去已经成为出版人不得不考虑的严肃问题。所以要变、要破,不破不立,只有压缩出版社,合并重组,才是真正的融合。只有收缩,集中力量,减轻负担,研究各类型出版物什么人读、为什么读、读什么、怎么读等,才能找到出版融合的真正出路与方向。
  5 结语
  都说思路决定出路,那么今天传统出版企业的转型融合已经是不争现实,怎样利用好当前快速发展的时机和空间,做对决策应该是传统出版企业融合的正确道路。
  参考文献:
  [1] 韩筠.媒体融合背景下学术出版的发展策略[J].科技与出版,2018(10).
  [2] 徐泳.传统出版业的出路在哪里[N].中国青年报,2016(5).
  [3] 吴君.编辑出版技术现代化發展中的不足及措施[J].传播与版权,2018(5).
  [4] 赵珍.新媒体时代传统图书出版的应对策略[J].传播与版权,2018(5).
  【通联编辑:唐一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0284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