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花开须有时,唯有静待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提到红楼梦,我想先问问诸位一个问题。您更喜欢林黛玉,还是薛宝钗?我曾在高一的学生中做过一个小小的调查,答案自是意料之中,喜欢黛玉多于宝钗。然而读了十几年的红楼梦,我至今仍然无法回答这个简单的问题。
  初中的时候第一次读红楼,满眼只看到黛玉和宝玉的风花雪月,闺阁青春。看到宝玉说“这个林妹妹我好像是见过的”就满心欢喜,看到宝玉垂涎着宝钗露出雪白的臂膀就气愤不已。在那时的我眼里,宝钗是那个处心积虑要坐上宝二奶奶位置的黛玉情敌,是我阅读时不能不跳过的针尖麦芒。
  高中时再一次捧起了红楼梦。过了为赋新词的年纪,我学会理解大观园中的人情学问,正如我学会理解俗世中种种的无奈。我依然为黛玉的敏锐灵性而痴迷,同时却能够去欣赏宝钗的平和圆润了。选秀不利,家中无父,兄弟不肖的宝钗,让贾母欣赏,让凤姐儿忌惮,让王夫人满意,让姐妹们敬佩,让下人们称赞。百花齐放的大观园里,率真纯粹的黛玉固然光芒万丈,大方端庄的宝钗不也增加不可缺少的色彩呢?
  到了大学,接触的文学理论越发广阔,我对宝钗又有了新的体会。如文学心理学所言,讀者对主人公宝玉的投射与认同,容易带来对宝玉所爱之黛玉的认同。接受美学告诉我们,当我们进行对作品的再创造时,我们再一次塑造了书中人物的形象。爱黛玉的我们,更容易发现宝钗的不可爱。跳开读者的身份去看红楼,或许我们能真正理解曹雪芹为何将宝黛并列为十二钗之冠。如果黛玉的真性情是老庄性灵的最高体现,那么宝钗的合乎时宜,正是儒家道德伦理下所能塑造出来最完美的存在状态。
  如今走上讲台两年多,半是为了学生,半是为了自己——我还总保留着时时翻阅红楼的习惯。读着读着,黛玉和宝钗,这两位百年来引得两方对立讨论的美人,在我眼里竟合为一体了。年少轻狂时,我们是敏感脆弱的黛玉,渴求一片真心,青眼白眼一目了然;人事受挫时,我们是豁达理智的宝钗,不动声色地承受生活的不易,不过度不执着;怡然独处时,我们是潇湘馆的黛玉,有曲折游廊,修竹芭蕉,在烟雨诗书中守住一个完整的宇宙;众人喧嚣中,我们又成了蘅芜苑的宝钗,让自己的欲望退居其次,固守本分,成全集体的和谐与快乐。面对繁华,我们像黛玉一般调侃揶揄,自在地接受生活的礼遇;面对荒凉,我们又希望是世事洞明的宝钗,早早地看到“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虚无。
  所以,对于学生的回答,我一点也不惊讶。我会说,孩子,你慢慢读,你去尽情享受黛玉的可爱真诚,你去尽情批判宝钗的圆滑世故。但你得有耐心,你得给自己慢慢品尝的机会。你要让自己的成长跟得上自己的阅读,让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体会为阅读作最好的注脚。15岁的红楼梦,跟着你的阅读生涯,会成长为25岁的红楼梦,让你在漫长的余生中,映照出那颗逐渐成熟的赤子灵魂。
  责任编辑   廖宇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465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