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演绎:数控加工的传奇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陈增

  在美丽的汉水之滨,鄂西北的一家兵工企业里,有一位了不起的工匠,他就是中国兵器首席技师、江山重工集团一名普通而又不平凡的数控操作工——周德民。
  说他了不起,是他凭着对数控加工事业的执着追求,潜心钻研,踏实工作,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全国青年岗位能手”“中央企业劳动模范”等多个荣誉称号,在平凡岗位上谱写了自己不平凡的华丽篇章。
  追求技能提升的“拼命三郎”
  1991年从技校毕业后,周德民如愿进入江山重工,从事铣工工作。工作中,他总是默默地跟着师傅忙前忙后,也因为他的踏实肯干受到了师傅的格外“关照”,慢慢从一个青涩的学生蜕变为一个技术熟练的技能工人。然而,周德民从未停止自己追求新知的步伐,工作之余他到图书馆借阅数控操作和编程相关书籍,利用一切时间去学习。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3年,公司组建数控加工车间,周德民通过公开应聘,走上了数控加工中心操作工的工作岗位,成为一名数控操作工人。越是来之不易,越是倍感珍惜。从此,数控中心成了他施展技能的阵地,图书馆、电脑旁留下了他刻苦学习、潜心钻研的影子。凭着这股不知疲倦的钻劲,几年下来, 他不仅能熟练掌握FANUC、SIEMENS、MILLPIUS等多种数控系统操作方法和编程技巧,还学会了运用AutoCAD、MasterCAM、UG等计算机软件进行辅助绘图、三维造型及自动编程,为今后的技能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数控加工车间成立之初,加工时遇到问题,必须要查阅大量资料,通过多次试验才能解决。为了摸透数控设备性能,周德民对于车间交付的加工任务从不推诿。不仅如此,别人不愿干的“难活”,他都主动揽过来,加班加点去完成。有人觉得他傻,还有人说他瞎逞能。但在周德民看来,每一件别人不愿干的活,往往都有它的技术难点,而每一次攻克难点的过程,也是提升技能的难得机会。很快,他便尝到了“逞能”的甜头。2008年,周德民参加第三届中国兵器职业技能大赛,在决赛中获得了加工中心组第三名的好成绩,一举成名。
  追求技术创新的“排头标兵”
  在工作中,周德民为自己定了“四敢”原则:敢想、敢说、敢做、敢为。他始终恪守“四敢”原则,力求高质高效完成工作。
  在重点工艺的技术革新及技术攻关任务中,他先后攻克军品重点攻关项目15项,完成30项技术革新,解决了200个技术难题,每年节创价值约80万元。为解决数控刀片费用居高不下的难题,他创新提出“可转位刀片的二次利用技术”,自制刀盘,对旧刀片进行综合开发利用,使刀片利用率提高了近2倍, 每年为公司节约刀具费用10万元以上。
  在公司某重要外协项目的加工权争取过程中,周德民負责技术及工艺拆分工作,每天都工作到凌晨以后。试制阶段他更是从单件到总装全程跟踪,先后设计制作出5套工装夹具,破解大型薄壁卷筒零件变形难题;一天一夜不眠不休亲手加工出合格的首件,并将加工步骤、刀具配置、程序参数、作业要领,整理编制成标准作业指导书,用于指导后续加工。经过近一个月的辛勤付出,最终换来了产品的顺利交付、客户的认可。
  随着与外界交流的日益频繁,周德民拓宽了眼界,他意识到将先进、成熟的加工技术引入现场,能够大幅提高工作效率。他先后提议引进推广摆线加工技术和插铣法技术,应用于10个产品,1800多个零件的加工,提高加工效率30%,降低刀具费用35%。
  追求技艺传承的“良师益友”
  20多年的累积,周德民练就了一身绝活。他总结出“加工中心铣蜗轮特色操作法”“高精度偏心缸套特色操作法”等8项特色操作法,其中,“加工中心铣蜗轮特色操作法”荣获中国兵器集团创新竞赛二等奖,并被命名为“周德民铣蜗轮操作法”……
  技艺只有传承才会更有价值,这是周德民始终坚持的理念。2012年,公司组建了“周德民大师工作室”。作为工作室负责人,周德民在解决技术难题、工艺创新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以导师带徒的形式为公司培养数控人才。5年来,周德民累计授课300课时,培训200人次,先后培养的17名徒弟,如今都已成为公司数控领域的骨干力量。其中有8人成晋升为技师,4人晋升为高级技师,3名获得“兵器技术能手”。2014年,由他带领、指导的数控技能团队,获得兵器集团第六届技能大赛第8名。2016年,由他的3 名徒弟组成的团队获得兵器集团大学生班组长技能竞赛第5名的好成绩。
  作为公司数控领域的带头人,周德民深知责任重大,他对数控新技术的追求从未停歇,在践行兵器工匠精神的同时,他始终坚持用自己对数控事业的执着追求和不懈努力影响、带动身边的人,共同向着心中的梦想勇往直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138236.htm